文|朱伯铨
民以食为天,新年伊始,同大家讲饮讲食。我国幅源辽阔,拥有种类繁多的动物植物及矿物质资源,为饮食营养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的国粹,亦在老年医学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五行」学说为指导,应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中医营养学的内容主要包括3个方面,即「食养」「食补」「食治」,利用饮食来达到营养机体,保持健康和身体康复及延缓衰老。
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营养观
整体观念贯穿中医学的各个方面。中医学非常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界和社会的互相关系。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五脏六腑,通过经络系统,起到「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枝节」的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阐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时,都贯穿著「人体是有机的整体」这个基本观点。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人体可以能动地应对自然界的变化并产生相应的反应,还可以能动地改造自然界,例如:春温、夏热、秋燥、冬寒是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人体相应的就产生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变化。如果人们不能对四季的这种变化作出适应的调整,就会发生疾病。在昼夜,晨昏的阴阳消长中,人体的生理活动也发生适应性的变化,如人体的阳气在白天多出于表,夜晚多趋里。而疾病则有,但慧昼安,夕加夜甚的变化。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对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都产生一定的适应性,所以,中医在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时候要求「三因制宜」,即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二、药食同源营养观
药物和食物,同属于天然产品,性能相通,具有同一性质和形式。使用食物和药物结合来进行营养保健,或治疗康复的情况极其普遍。
数千年来,医药宗,药食同源,药食同理,药食同用已成为中医饮食营养学的一大特点。在众多的本草方剂典籍中不难发现药食同用的例证,如鸟鸡、羊肉、驴皮、鸟卵葱、姜等为补益阴阳气血之用,或调补胃气之用,以达到防止疾病的功效。而大量的古代食谱、菜谱中又不难发现其中不少的药物,如杞子、淮山药、黄芪、丁香、豆蔻,桂皮之类,从而提高食品保健身强身、防止疾病之功效。
三、调和五味
《黄帝内经》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五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认为人体五脏之气,气血津液的生成,神器的健旺,完全依赖于天地五气、五味的供养,而五味的来源就是自然界的各种食物。
所谓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类型的食物不仅是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品,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也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中医认为味道不同,作用不同,如酸味有止汗、止泻、涩精、收缩小便等作用,像乌梅、山楂、山萸肉、石榴等;苦味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等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甘味即甜味,有保益和缓、解痉挛等作用,如红糖、桂圆肉、蜂蜜、米面等食品;咸味有泻下、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盐、海带、菜、海蜇等;辛味有散发、行气、活血等作用,如姜、葱、蒜、辣椒、胡椒等。
《黄帝内经》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四、春季宜食食物
春季除了适宜吃一年四季均可服食的清淡滋补食品之外,还宜食下列食品:韭菜,每当清明前后民间有「吃头吃尾之说」。「吃头」,即指清明的韭菜,「吃尾」系指重阳的韭菜。清代食医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也说:「韭以肥嫩为胜,春补早韭尤佳。」山药,山药味甘补脾,春季而食之。其他味甘而又能健脾之物,如扁豆、番薯、大枣、芡实等,春三月皆宜服食。
五、春季忌食食物
忌吃羊肉、狗肉、鹌鹑、炒花、炒瓜子、海鱼、虾及辛辣食物,忌食生冷油腻之品。应少食酸味食物,因为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
六、春季养生食疗方
韭黄炒鳝丝
配料:熟黄鳝丝,300克,韭黄150克。植物油、盐、酱油、料酒、白糖、胡椒粉、香油、水淀粉、葱段、姜末。
做法:熟黄鳝丝,洗净后切段;韭黄摘洗乾净切段。锅内加植物油,烧至五成熟放入葱段,再放入鳝丝和姜末翻炒,加入料酒、酱油、盐、白糖和胡椒粉,用小火炒4分钟左右,待蟮丝入味后,加入韭黄翻炒至韭黄熟透。加水,用淀粉勾芡,淋少许香油翻炒均匀即可,佐餐食用。
功效:温补肝肾,助阳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