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锦全
进入2025年新春,第一波甲流瘟情又来告急,经过年前疫情的洗礼,大家都对流感有所警觉,避之则吉。每年春瘟流感重来,病毒可以不断重新变异,过一段时间便会卷土重来造成疫情大流行,每年流感高峰期,各大医院门诊或私家诊所都要处理大量病患,这给医疗系统造成很大压力。「春瘟」或现代医学称「流行性感冒」,由流感病毒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毒可以通过日常社区传播。根据香港卫生防护中心公布资料,本港冬季流感高峰期一般为一月至三月,小儿幼童、年老长者或免疫力较低人士一旦患上流感,可能会有严重的并发症。综合现代医学水平,流感病毒不能彻底消除,社区日常最佳防病方法就是预防为主,减低患上流感的机会。
中医药治疗优势
医学专家强调,除了西医药外,中医药在流感治疗中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并且中药往往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能够帮助患者补充气力,减轻症状。虽然在中医古籍里并没有「流感」这个病名的记载,但《黄帝内经》有许多与「流感」的证型、致病原因、发病特点或症状相似的疾病记录。流感在中医可归类为疫毒之邪,如疫气、疫戾、疠气或戾气等说法。东汉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金元四大家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等,建立了时气疫病的辨证及治疗概念。后来明清有张介宾《景岳全书》、清代温病四大家之一吴鞠通《温病条辨》等等,都有大量记述及流感瘟疫相关的防治措施及治疗经验。中医药治疗流感的经验已有几千年历史,中医根据不同体质的失衡给予不同治疗调理,阴阳平衡得以调治,疾病自然消除。
《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又云︰「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鬬而铸锥,不亦晚乎」,预防胜于治疗,在疾病形成之前调整并恢复身体内平衡,比疾病发生后再处理,效果更佳。例如感染流感早期,主要症状为发热、流涕、咽痛、咳嗽。根据中医理论,首要采用宣肺解表利咽的治疗方法,穴位推拿和按摩、刮痧等,清热泄火、利咽。针对咳嗽、咳痰,可用经络的走罐、拔罐、穴位推拿,化痰止咳。恢复期,一般出现咳嗽、乏力、食欲差,中医会用健脾化痰、补虚扶正之法。只要运用好「治未病」的理论方案,教导巿民居家护理、饮食、推拿、按摩、药浴等运用,不但能够预防,亦有助康复过程,减少后遗症。
食补元气抗病毒
岭南地区湿气重,南方地区防范流感,首要注意保护脾胃,以增强体质,避免病邪侵袭,做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正气」指人本来具有的维持健康和抵御外部致病干扰、侵损的能力,这是人的天赋所秉;「邪」即是引发疾病的外部诱因,譬如外部的「风邪」、「寒邪」。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体质好,具有较强抵抗力,就不容易被疾病击倒。中医认为老年人阳虚,孩子阳气旺,肥胖人也属阳气旺盛。机体抗病能力低下,再加上气候失常、寒暖失调之时,也更易发病。在湿气重的环境下,人要注意脾胃调养。预防流感应注意平素保养正气,调养气血阴阳,「饮食有节,劳逸有度,起居有时」。通过平日扶正养气以增强抗病能力,才能适应自然环境变化,达到「上工治未病」的目的。李东垣《脾胃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脾胃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会影响其他脏腑,较容易生病。我们日常可多吃南瓜、黄耆、党参等,增强免疫力,即提升「正气」。肺为娇脏,主皮毛,当风寒之邪侵犯肌体,皮毛首当其冲。故肺先受病,若再食生冷之物,脾胃受寒,根据中医五行相生理论,必重伤于肺。因此冬季应特别避免进食寒凉生冷食物,如沙律、生鱼片、寿司、冻饮、西瓜等。若不幸患上感冒,不少人会选择饮用板蓝根或感冒茶。感冒茶内含防风、荆芥穗,而中医师在治疗外感时的确有机会使用板蓝根、防风、荆芥穗等中药作处方。虽然坊间的中成药都包含相关成分,但必须要由中医师辨证论治,因应患者个人体质而选用不同中药。因此市民如要中药方剂成药前,必须咨询中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