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孙中山求学香港孕育革命思想-紫荆网

【紫荆专稿】孙中山求学香港孕育革命思想

日期:2025-03-29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文|香港 李金强

“我于何时及如何而得革命思想及新思想……我此等思想发源地即为香港。”

——孙中山:《在香港大学的演说》(1923)

孙中山一生之功业,实皆源起于香港,目睹香港城市“建筑闳美”,官员亦能“洁己奉公”。而清廷御外无能,丧权辱国,孙中山逐渐产生改良清廷“恶政府”之理念。及至中法越南战争(1883-1885)及甲午战争(1894-1895)之发生,遂起而联合志士,谋求“兴中”,继而革命,救国救民于水火。及至革命成功,创立民国,然而内乱外患,仍不绝如缕,遂又起而撰著,是为《建国方略》、《三民主义》之面世。孙中山一生倡导革命,关心国家建设,其言行足以为国人楷模。他在香港所受的教育孕育了其革命及建国之理念,故孙中山的香港故事,深值香港年轻一代的关注。

IMG_8081
位于香港上环的中山纪念公园(本刊记者陈昕摄)

革命思想孕育于香港上环

1883年孙中山南下香港,先后于拔萃书室(今拔萃男书院)、中央书院(今皇仁书院),完成中学教育。1886年至广州博济医院接受医科教育,在区凤墀(1847-1914)建议下,翌年转学至香港开埠后第一间为华人而设之专上学院——香港西医书院(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习医,前后五年(1887-1892),完成其大学教育,并以“极优成绩”(High Distinction)荣誉,取得毕业文凭而具内外科专业医师的资格。香港西医书院即为日后香港大学医学院之前身。然而孙氏只在澳门、广州短暂行医而最终成立兴中会,走上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险途。

南下香港就学的孙中山,其中学、大学时期的寓居、学习与生活,不离上环东西走向的荷李活道、必列啫士街、士丹顿街、歌赋街及南北走向的鸭巴甸街之华人社区。此区为中国文化之文武庙、东华医院及其所办之义学所在,而来港的基督教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则为西方文化之东来,于此建立教堂——愉宁堂、道济会堂;办学——英华书院及香港西医书院;并开设印刷所,出版西学及宗教书刊,促成华人于此区从事印刷业及办报,最著名者为王韬(1828-1897)创办的《循环日报》。而更值得注意者为,伦敦传道会传教士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建议港府开办中央书院(Government Central College),此一设于歌赋街之首间官立英文中学,招收华人子弟入学,此区遂酝酿出一批认识世局之中英双语华人精英,使香港得以中西文化结合而有所创新,上环华人社区遂成19世纪下半叶香港中西文化交流之核心地带,而孙中山即在此一中西文化结合的“新文化”环境中完成其中学、大学教育而具备革新思想。面对十九世纪下半叶,列强侵华,清政府屡战屡败而签订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孙中山遂生爱国义愤之心,与同辈好友同生反清之言行。进而得识清季首倡改革的辅仁文社社长杨衢云(1861-1901)及社员谢缵泰(1872-1938),共同组织兴中会总会于史丹顿街,策动反清起义,此孙中山反清革命之所由起。

学医五年踏上革命征途

1883年孙中山南下香港,于拔萃书室短暂走读后,翌年入学中央书院,该校乃中英双语教学的官立英文中学,而以英文研习西方史地、格致之科目,并需学习香港及中国现况,由是该校毕业生如胡礼垣、何启(1859-1914)、谢缵泰、黄咏商(1856-1897)等,均关注朝局,呼吁清廷改革,且最后多有投身革命,孙氏在此学习,耳濡目染。此外,孙中山就读期间,寄宿必列啫士街之公理会布道所,得识传教士喜嘉理牧师(Charles Hager, 1851-1917),表示慕道而最终于1884年受洗成为信徒。孙中山亦因此于中央书院毕业后,由喜牧推荐至广州博济医院习医,并结识时伦敦传道会广州传道区凤墀(1847-1914),情同师友,得悉香港将办一所英语教学的医学院,告知“彼新设者,强胜广州”之博济医院。孙氏遂决定转投新校,并由其介绍,于1887年10月3日转学至位于荷李活道与鸭巴甸街交界的香港西医书院习医,而在其接受医科教育见识日广之际,渐生革新思想。

1
位于荷李活道的雅丽氏纪念医院,孙中山曾在雅丽氏纪念医院附设的香港西医书院习医

位于荷李活道的雅丽氏纪念医院之源起,乃由伦敦传道会第一位香港华人教牧何进善(字福堂,1817-1871)之子何启,为纪念亡妻雅丽氏(Alice Walkden, 1852-1883),遂于1887年2月,捐资成立雅丽氏纪念医院(今那打素医院)。开院后,求诊者众,遂计划兴办医学院,培训华人青年学习西医。何启早年至英国习医,毕业于鸭巴甸大学(Aberdeen University),至此,与其同校校友并在香港行医之孟逊(Patrick Marison, 1844-1922)、康德黎(James Cantlie, 1851-1926)等合作,创办一所以英国医学院课程为蓝本的五年制医校,并附设于雅丽氏纪念医院内。

4
香港西医书院学生合照,前排右二为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在西医书院接受五年制英语医科教学,其学习成绩由第二学年起至毕业时皆名列前茅,并先后获颁屈臣氏奖学金、植物学奖、化学奖及临床诊疗等奖项。毕业时由港督罗便臣手中取得“极优成绩”荣衔的毕业证书。由于其学习成绩优异,深得师长如康德黎及孟逊之赏识,日后1896年孙中山奔走革命于伦敦蒙难,即由二人营救得以脱身,继续其革命征途。

在港师友亦成其革命伙伴

在西医学院期间,孙中山与同年入学之关景良(1869-1945)同住二楼宿舍,稍后由区凤墀介绍认识了陈少白(1869-1934)亦入学西医书院,三人同居一室,情同手足。其间孙氏学习勤奋,日间上课,夜间研习,尤好中文文史,爱读《法国革命史》及达尔文进化论,同窗互相学习而友情渐见深厚,日后陈少白成为其革命事业之亲密战友。其时又与同乡杨鹤龄、博济医院旧识尢列及陈少白,常聚于歌赋街杨耀记商号,此乃鹤龄父亲所开之商店,四人于此高谈阔论,四人均仰慕洪秀全(1814-1864)之反清,而以“成王败寇”之“寇”称自况,故被时人称之为“四大寇”。继而由尢列推介,认识杨衢云,亦时相聚首,孙、杨二人一见如故,相处甚欢,此交友志同道合之乐也。众人气味相投,而互相砥砺,日后共同成立兴中会总会,而同为反清之革命伙伴。

5
位于香港上环的四大寇庭院。前排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尢列。后立者为关景良(并不是四大寇之一)

孙氏于习医期间,受该校化学教师古路(W.Edward Crow)及植物学教师福尔德(Charles Ford)之教导,二人启迪孙氏对此二科之学习兴趣,并先后因成绩优异而获奖。期间孙氏对农学尤感兴趣,即由此二科知识之启导,并因其农家子弟之出身,又目睹清季农村经济面临破产,激发其思考如何改良农业,为民谋食。先后撰写《致郑藻如书》(1890)、《农功》(1891)等,提出我国农业改良,需要吸收西方农业技术、农产品商业化及讲求西方农学新知,借此振兴农业,此其学有所成而得以立言,由是成为近代中国农业改良的先驱。

2_1
孙中山纪念馆

与此同时,亦受教于何启,时何启心怀祖国,目睹满清颓败,与其中学校友胡礼垣(1847-1916)合撰《新政真诠》一书,主张清廷应学效以英日二国为首之西方政治、经济及教育,孙氏自受影响,日后曾明言何启乃其革新思想启迪之导师。孙氏改革中国之思想,日见成形。至1894年所撰《上李鸿章书》,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即源自乃师之改革思想。

(作者系孙中山博物馆名誉顾问,香港浸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李天源 校对:周默 监制:张晶晶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