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清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发表系列重要讲话,强调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要著眼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政府工作报告》将新质生产力赋予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位,明确提出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并加速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这一政策框架和发展部署,不仅是中国应对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布局,更是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性跃迁。对香港来说,要学习好、贯彻好全国两会精神,抓住战略红利和发展机遇,发挥特有优势,更大力度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驱动生产要素的质变与组合跃升,其本质是先进生产力,特征是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目标是构建自主可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香港具有比较深厚的科研基础、顶尖的科研人才和完善的创科基建,国际科研交流合作网络发达,基础研发成果丰硕。加上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和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在发展创科方面的比较优势显著。因地制宜发挥独特优势,培育、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力争成为新一轮建设的国际创科中心,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香港的必然抉择。近日,行政长官李家超提出,从以建设为基、打造创新高地,以改革为纲、焕发创新活力,以融合为义、共筑国家栋梁,以合作为要、共聚各界力量,以坚定决心全力推进创新科技领域不断自我突破,奋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因地制宜,精准细分创新科技产业赛道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各地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开拓不同的创新科技产业细分赛道。以低空经济为例,深圳凭藉强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与创新活力,大力发展网络与通信、半导体与集成电路、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终端等特色产业;上海依靠完备的先进制造产业链与金融资源,培育壮大低空经济、大飞机、新能源汽车、海洋装备等关键环节;北京凭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政策优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深度融合,延伸先进制造业价值链,构建与首都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发展新兴和未来产业选择中,香港必须有所取舍,精准定位,集中资源实现重点突破。香港地域面积有限,多方面配套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新兴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资源配套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香港更应精准定位,因地制宜地选择具有相对优势的细分产业赛道。香港的医疗制度和环境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加之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同时香港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医学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基于这些优势,充分考虑规划、投入医药器械产业赛道。粤港澳大湾区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也能为香港医药器械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持续加快创造更多 “人工智能+行动”的场景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一年来,深度求索(DeepSeek)全球出圈、宇树科技机器人亮相春晚,很多人工智能的应用加速落地,人工智能产业跑出了“加速度”。香港也加快行动步伐,特区政府成立了数字政策办公室,统筹人工智能的规划、应用和安全,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初步成果。包括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正式投入服务;“AI虚拟病人”问诊应用程序模拟真实病例与医科生互动;公立医院已试行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协助医生撰写医疗报告,提升工作效率;多所学校将AI融入课程,首个人工智能辅助学习中心启用,“巫笔”软件助力作文批改;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HKGAI V1涵盖5个应用场景等。加上2025/2026财政年度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等政策支持,香港发展人工智能有了一个良好开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下一步需要特区政府和业界积极协作,创造更多的“人工智能+”场景,特别是在医疗、教育和社会服务领域,这既能提高工作效率,又能节省开支成本,也有利于解决政府财政赤字的挑战。
深化国际科技交往合作 聚焦聚力创新科技发展
近年来,香港加速建立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充分发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成功举办了一系列较高水平的国际性创新科技活动,取得积极成效。为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接下来需要因地制宜制定发展产业策略,以细分产业为导向,加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的力度,举办更多有助于加速孵化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企业的活动,大力营造鼓励学术研究的友好氛围,加大对外教育服务贸易、知识密集型高技术服务贸易的进出口,以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引进更多海内外优秀留学生和国际高端人才,为国家、香港创科发展增添新动力。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香港需要扩展、深化与各地方政府有序合作,共同构建“早发现、早培育”的协作机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这些企业出海拓展国际市场和融资,以强有力的催化、加速作用,助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积极构建全方位 “政产学研融服城”生态圈
《政府工作报告》不仅强调“产教融合”,还要求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运用,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健全创投基金差异化监管制度,强化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快发展创业投资,壮大耐心资本。
当前,香港正在推进“政产研学投”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发展显现,科创企业的发展不仅依赖投资,还需要多渠道的资金支持。资金来源应从单一的“投”向多元化的“融”拓展,包括政府补贴、银行贷款等多种形式。此外,为加速科研成果的验证与转化,需要各类科技和商业服务机构的协同赋能,如知识产权服务、法律咨询、会计服务等专业支持。同时,为科创人才提供良好的城市生活保障,包括住房、子女教育等服务也至关重要。这一系列要素构成了一个有机的体系,亟需在特区政府的引领下,社会各方面提供协助、支持和保障。
香港需要加快构建更加细化、聚焦的“政产学研融服城”生态圈。例如,新成立的“香港新型工业发展联盟”整合不同科技创新所需的生产要素,发挥了很好作用;在香港工业总会下成立的医学工程及创新协会,推动细分赛道生态圈,相关业界将各项规划落实到具体行动中,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港深创新及科技园三座大楼落成投入使用,提供符合不同生物、化学实验要求的设备,还为园区人才提供公寓住宿。随著创新科技发展,更应聚焦细分赛道的生态环境,做好各项配套、咨询服务,为创科发展提供更好的环境条件。

建立高校合作互通机制 合力建设高端人才培育平台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发挥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的辐射作用,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队伍,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根本所在,香港应发挥优势聚合高校资源,合力打造高端人才培育平台。
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搭建培育平台和载体是关键。香港坐拥多所世界排名位居前列的知名大学,这些高校积极拓展校区规模,大力推动科研学科发展,纷纷筹划入驻“北都大学教育城”。但也要看到,各高校间的竞争态势渐显,如其发展下去可能导致资源重叠与浪费。香港可设立高校联盟,系统性协调科技创新资源,打破高校之间的发展壁垒,进一步深化各学科共建工作。一方面,各高校通过共同推进课程开发、开展联合培养课程等方式,充分实现高校间优质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丰富的教育体验。另一方面,通过建立公共实验室、图书馆、研究中心,实现设施资源、科研仪器的开放共享,有力推动高校间的科研成果交流。这样既能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降低科研成本,还能加速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国家、香港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