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亦是全球十大常见癌症之一。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成功建立首个以亚洲族群为基础、膀胱癌患者的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s)生物库,为香港病患者带来精准治疗的新希望,更为亚洲肿瘤研究树立重要里程碑。有关突破性研究成果已于国际期刊《Advanced Science》发表。
膀胱癌主要分为非肌肉浸润性膀胱癌(NMIBC)及肌肉浸润性膀胱癌(MIBC),分子特征各异,该病具转移性和容易复发,且死亡率偏高。目前有手术及化疗等一线治疗方案,但手术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而晚期首选的化疗方案则会产生抗药性,不同地方、人种及基因亦会出现不同的治疗反应,影响存活率。
中大研究团队根据香港公营医院系统内56名膀胱癌患者的肿瘤样本,成功构建36个膀胱癌类器官模型,80%类器官来自NMIBC患者,精确反映本地的疾病特征。类器官是利用病人体内特定器官的干细胞,在体外培育而成的立体细胞结构,如同体外的迷你器官模型,模拟部分结构组成和功能,协助医生了解疾病机制,并分析肿瘤中多种基因变异及进展,以作药物筛选。
由于类器官可完整地保留患者肿瘤的基因组与转录组特征,通过在体外测试对药物敏感度,可更准确预测患者对化疗药物及标靶治疗的反应,避免无效治疗及副作用。再者,是次研究严格遵循香港公营医院的规范,从样本采集、类器官培养,到药物测试建立标准流程,为未来开展类器官临床试验奠定基础,有望大幅缩短研发周期并降低治疗成本,亦可为香港建立其他疾病的类器官生物库提供经验。

中大医学院外科学系泌尿外科组博士后研究员赵宏达表示,亚洲人与西方人在基因突变谱、治疗反应及存活率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个建基于亚洲族群的类器官生物库通过动物的异种移植研究,及患者临床治疗结果的验证,有助向本地医生提供更精准的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对症下药,提高临床试验的成功率,惠及更多香港以至亚洲地区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