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罗文华 | 香港学术及职业资历评审局专家
数字经济时代,随著生产程序逐渐数字化,数据密集型新兴产业异军突起。当前,中国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节点,新型产业协同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加快推进新型产业协同,才能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速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香港而言,通过协同创新,可以实现与大湾区其他城市的不同类型产业之间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自身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中国传统产业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
多年来,中国经济在平稳运行过程中已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的持续转型升级迎来的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更高阶段。以进出口为例,2010年,中国的进出口额是3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约为1.5万亿美元,当时有7成以上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品、服装、箱包、玩具和轻工产品,有2成多是机电产品、电子类产品。到2023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6.3万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3.3万亿美元,不仅在出口量上比2010年增长了一倍多,更关键的是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在这3.3万亿美元的出口产品中,9成是机电产品、电子产品,也就是说,近3万亿美元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而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比重已从7成多降至1成。
中国出口结构的改变是趋势性、结构性、根本性的变革,是40多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最令人瞩目的成果。尤其是中国工业互联网模式的推进和发展使得传统产业的升级突飞猛进。工业互联网是推动AI、IOT、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工业融为一体的新技术、新模式,是推进制造业强国与网络战略落地的重要力量,可以有力推动网络技术在生产制造、流通、运行、服务等环节的落地应用,可以通过信息流助推技术、资金、人才及物资的高效流动,从而实现上述资源的配置优化、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及国家经济的有序发展。可以说,中国正通过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改造升级产业布局的旧动能,释放激发新动能。
2024年7月,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详细指出了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重点项目。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些政策将推动传统产业和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并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提升产业竞争力,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2024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新技术司新设立了「未来产业处」,这标志著「未来产业」正式进入国家布局规划。同年7月,国家统计局公布最新数据,2023年中国「三新」经济增加值为223,52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6.4%。「三新」经济是以新兴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的经济活动组合。2024年下半年,国家未来产业已取得一定进展。一是政策体系持续完善,例如针对元宇宙、人形机器人等细分领域,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二是区域布局逐渐清晰,例如上海设立张江、临港和大零号湾三个未来产业先导区;三是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例如新一代移动通讯、量子信息、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等领域接连取得突破。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个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核心就是发展「未来产业」,主要包括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产业,这意味著代表未来产业新方向的六大新赛道正式拉开帷幕。涉及未来产业的创新标志性产品共有10个,包括人形机器人、量子计算机、大规模新型智算中心等。每一个未来产业赛道,都有可能催生一大批相关的科技创新企业。
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特别提到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认为,有力有效支持发展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是中央层面很少提及的,我们应当助力其发展成长并发挥引领作用。同时,还应识别并培育现有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并鼓励行业良性竞争。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亦被列入高层议事日程,显示了中央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鲜明态度。
企业方面,依靠创新练好「内功」,开辟「蓝海」,增强应对周期波动的能力,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道。而中小企通过企业协同,整合优化行业生态,也能够增加产业链及供应链的韧性,以练就更强的集体「内功」,参与全球竞争。
香港产业发展迈入新里程
近二十年来,香港产业发展严重依赖服务业、贸易与物流、金融服务及其他服务型产业,这些行业总产值占香港GDP的57%。其中,金融业所占比例持续扩大,而文化创意、医疗、教育、创新科技、检测及认证和环保等产业的规模及经济贡献有限。
香港的产业结构一直处于变化之中。近年,特区政府将著力点放在以先进生产技术为基础的高端制造业上,稳步推进「新型工业化」,并透过不同方法和政策工具,催生新兴产业,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正在科技园营运的新兴产业,涵盖了生命科技、机器人、智能物流等范畴。
香港特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言,为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特区政府2024年内落实100亿港元新型工业加速计划,为策略性企业在港新建智能生产设施提供配对资助。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副局长张曼莉指出,2023年,不同海内外企业都落户香港以探求新机遇,先进制造领域的企业尤为积极。
香港发展新型产业也遇到一些问题。例如,目前香港缺乏多元的实体产业,大部分侧重金融、地产、贸易等服务业,而且投资者眼光短浅,不愿意将资金投放在回报期长的新型产业上,因此市场「耐心资本」不足,致使新型产业较难得到足够融资。
香港科技园公司与麻省光子技术(香港)有限公司举行半导体氮化镓(GnA)外延片中试线启动体,预计在港投资至少2亿港元,创造250个微电子相关职位,旨在共同推动香港微电子产业的发展,促进香港新型工业化进程。科技园一直配合政府,全力发展微电子生态圈,目前有超过200家园区公司从事微电子行业,在科研成果商品化方面有丰富经验,提供了一流的基建及庞大的合作伙伴网络。
位于九龙塘生产力大楼内的「新质生产力展馆」在2024年7月26日开幕。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致辞时称,香港必须因地制宜推动新型工业化,不断创造新价值。他当时透露,2024年下半年,为促进下游产业发展,将落实100亿港元的新型工业加速计划。展馆将向公众展示一系列先进制造技术,包括粤港澳大湾区众多案例。孙东表示,这突显出香港在创科及新型工业化方面的优势,是「香港有工业」的最佳证明。展馆同时提供平台,促进香港与海内外政、产、学、研、投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他提到,2024年6月底有11间优秀的先进制造重点企业签署意向书,落户香港或在港扩展先进制造业务。
生产力促进局主席陈祖恒认为,香港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调整工业模式,设置「智能微工厂」便是最佳案例之一,这是设于展馆的一部纺织机。过去编织毛衣需先完成衣服正反两面,之后再缝合,如今利用这部机器,可直接制成一件完整毛衣。这项技术有助于减省人手,缓解人手短缺难题。
有专家认为,针对数实结合,其融合的过程本身就在于发展新技术、新兴产业、新模式,传统制造业要想得远、走得稳,便要通过数字技术,实现「脱胎换骨」的改造,促进生产力产生质的发展。例如,在工业质检领域,传统做法是依靠人工在放大镜下360度旋转查看产品,针对较复杂产品的质检需要耗时1分钟左右,且工人易疲劳,因而员工流失率高、招工难。腾讯和富驰高科合作后,将光度立体成像技术、深度学习等Al质检技术引入摄像头支架外观检测,质检效率提升了10倍。
中国科学院战略研究院创新发展研究院张赤东指出,香港寸金赤土,一定要布局高附加值和创新性产品。香港要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下游的产业链和经营可以放在广东,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一个更好的产业链生态。这样以来,可以形成研发、生产、销售、商业化、运营管理等创新生态,全面提升城市创新竞争力。
香港除积极扶植新兴产业外,亦有必要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香港工业总会主席庄子雄指出,「新质生产力」不限于技术层面的创新突破,通过开发创新产品、优化服务模式,同样能达到企业升级转型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北京大学林毅夫教授指出,香港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在支持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方面具有巨大潜力。香港优势从来都在资金流方面,包括本地GDP维持高水平并汇聚世界各地资金,只要能配对科研人员结合大湾区的快速验证概念(Prototyping)能力,便可为特区经济引发新的生命力,而大疆的崛起正是众所皆知的例子。
特区政府宜建设好产业生态系统,以利发展新型产业,如生物医药等,并扶助业界,发展相互结合的产业。2017年,国家发改委、广东省人民政府、香港特区政府、澳门特区政府签订《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第七项载明「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大湾区不同城市产业,并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改善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的步伐。2024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及工商界代表团走访大湾区内地广州等五座城市,交流经验。中山大学区域开放与合作研究院院长毛艳华指出,香港可将资源集中于高附加值产业领域,如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形成产业链分工和协同发展。同月,李家超在粤港深化经贸投资合作交流会上表示,他会继续推动与大湾区城市的产业协同发展。
广东正致力通过产业科技创新与融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这对香港意味著机遇的产生。香港在上游的基础科研方面优势明显,但在中游的成果转化上存在短板。所以,香港可以利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先进生产力,推动实现「香港研发、内地湾区产业化」的模式,协助更多大湾区企业走向世界。
国家经济发展插上数字化科技的翅膀,各地新兴产业方兴未艾。香港也在建立有利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机制,以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等新兴产业为主轴,将科研成果运用到全产业链上。此外,香港还参与大湾区营造未来产业网络的计划。然而,我们也要看到香港的准备工作还远远不够,有待社会各界群策群力,不断完善。
总之,香港身处大湾区,正在建立有利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机制,需要配合大环境去发展自己的强项,适应国家总体发展的要求。在众多方向之中,「数字湾区」建设是值得深入探讨的一个重要方向。建议香港在这方面与大湾区其他城市联动,推动香港新兴产业的的发展。正如郑雁雄主任所言,「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广州主打综合,『广』是广度的『广』;深圳主打创科,『深』是深度的『深』。其实,作为『超级联系人』,香港主打内联外通,『香』是吃香的『香』。广州越见广,深圳越见深,香港越吃香。」这形象地阐述了大湾区三个主要城市在发展新型产业上的协作关系。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5年1-3月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