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梁海明:推动香港通用语言文字政策改革 更好融入大湾区建设-紫荆网

【紫荆论坛】梁海明:推动香港通用语言文字政策改革 更好融入大湾区建设

日期:2025-03-27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梁海明 | 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

 

香港社会需要更深刻认识自身发展与国家紧密相连的道理,国家发展始终是香港发展的最大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更为香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语言和文字多元统一的关系值得香港各界重视和深思。

 

与世界其它三大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一个特别不同之处,即是拥有多样的语言和文字。语言、文字的多样性有助社会多元化,但另一方面可能较易引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与粤港澳大湾区进一步的融合发展。香港未来应考虑改革相应的通用语言和文字政策,进一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深度融合和香港自身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大湾区语言多样性带来机遇与挑战

 

相比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的通用语言和文字是英语,日本东京湾区的通用语言和文字是日语,粤港澳大湾区在语言上,不仅有汉语的普通话和粤方言等多种方言,还包括了英语、葡语。在文字上则有简体汉字、繁体汉字、英文、葡文等。例如,「两文三语」作为香港的官方语言政策,指的是两种书写文字(繁体中文和英文)以及三种口语语言(粤语、普通话和英语)。

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产生了不少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一方面,港澳地区凭藉英语、葡语的独特优势,积极发展与英语国家、葡语国家的经贸关系,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另一方面,粤语影视作品、流行歌曲等文化娱乐产业也风靡全球,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粤方言中的广府话、客家话和潮汕话等,更是海外逾千万华侨华人的母语,成为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祖国精神联系的文化载体。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粤港澳大湾区语言、文字的多样性亦有引发经济、社会矛盾的可能性。从一些海外的经验来看,加拿大、印度等双语、双文或多语、多文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语言和文字的不统一经常引发紧张局势且影响经济发展。例如,有24种官方语言和文字的欧盟,由于语言和文字的多样性,各成员国多年来一直难以做到团结一致、行动一致,更勿论一体化发展。

随著粤港澳大湾区各项建设都进入「深水期」,沟通和合作的深度不断增加,内部多样性的语言、文字摩擦有可能由少增多。如何处理粤港澳大湾区多语言、多文字的使用问题,不仅关系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发展,也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的社会稳定、深度融合等问题,深值各界重视。
 

语言统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从历史上看,自秦朝以降,历朝历代均重视使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如秦朝统一六国之后,面对「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遂将大篆简化为小篆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以此团结各族、通畅政令。如今,随著统一的语言文字愈加成为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安全资源和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

语言作为重要的人力资本要素,其通用性程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协作效率。粤港澳大湾区作为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语言资源配置需符合超大规模市场规律。根据世界银行研究,多语地区统一使用通用语言可使商业交易成本降低18%-24%。从语言经济学和区域发展一体化的角度来看,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依赖于高效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而语言作为经济交易和社会沟通的重要媒介,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市场一体化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助力香港提升整体竞争力

 

香港未来要进一步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更好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必要加快推广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简体字),这不仅是推动香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香港整体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其一,有利于香港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市场效率。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语言的统一能够有效降低信息交流成本,促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合作日益深入,但由于语言环境的复杂性,部分企业、投资者在跨区域合作时仍面临沟通障碍。例如,香港的专业人士在内地执业时,如果普通话能力不足,可能影响其业务拓展和职业发展。而企业在招聘、市场拓展、法律合同等方面,也因语言差异增加了运营成本。香港在更广范围推广普通话和简体字,则有助于减少这些无形成本,提高市场透明度,增强区域内信息流动的便捷性,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整体经济效率。

其二,有助于增强香港的人力资本竞争力,助力产业升级。语言能力是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普通话、简体字的广泛应用将有助于提升香港居民在内地市场的竞争力,尤其是在金融、科技、法律、医疗等专业领域,普通话能力已成为重要的职业要求。例如,香港的年轻人在内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时,普通话能力的欠缺可能成为职业发展的障碍。因此,通过在教育体系中加强推广「两文三语」和优化社会语言环境,提高普通话的普及率,将有助于提升香港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扩大职业发展空间,同时有助于吸引更多内地人才来港发展,从而推动香港经济转型升级。

其三,有助于香港构建统一市场,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的目标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实现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当前由于语言和文字的不统一,市场之间仍存在一定壁垒。例如,香港企业在进入内地市场时,往往需要额外的人力和资源进行语言适配,内地企业进入香港市场时,也面临类似的挑战。如果香港能够在政府、商业机构、教育体系等领域更广泛地推广普通话和简体字,将有助于减少这种制度性障碍,加快粤港澳三地的市场一体化,提升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力。

其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香港的推广是粤港澳规则衔接的软基建。香港北部都会区作为深港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有必要建立与深圳前海、河套地区多元统一的语言环境。参照欧盟「母语+英语」的双语模式,构建「粤语(繁体)+普通话(简体)+英语(英文)」的三轨制行政服务体系,可在保留本地特色的同时实现政务服务无缝对接。而且,大湾区正在形成「香港研发+深圳转化+珠三角其它城市制造」的产业生态链,推广普通话可提升技术标准互通性,使香港高校科研成果更顺畅对接内地产业体系。

此外,语言认同是区域文化认同的基础。有研究发现,香港青年普通话水平每提升一个等级,赴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就业意愿则增长约27%。香港未来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两文三语的进阶培养,可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国家认同的新一代人才。
 

优化香港多语言生态

 

香港未来若要进一步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简体字),可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其一,香港特区政府与公共机构率先带头,营造普通话、简体字友好型环境。特区政府和公共机构在社会治理和公共事务管理中扮演著政策引导者和示范者的角色,应考虑率先在行政、法律、公共服务等领域进一步推广普通话和简体字,降低与内地的沟通成本,提高政策执行效率,并增强社会对普通话的接受度。并可考虑在特区政府公告、立法文件、政策法规、法院判决等正式文件中,逐步增加普通话和简体字的使用,与英语、粤语(繁体字)并行,确保特区政府与内地政府政策沟通的高效性和法律文件的可理解性。在公务员招考和升迁评估中,也可考虑引入普通话能力考核标准,确保特区政府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普通话沟通能力,能够有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在医疗、交通、社会福利、公共安全等领域,也应确保普通话服务的可及性,例如医院、警察局、政府办事窗口等公共机构应配备普通话服务人员,以及在特区政府机构、交通枢纽(机场、地铁、巴士站等)、旅游景点等公共场所,逐步推广普通话和简体字标识,使内地游客和居民在港生活更加便利。

同时,在香港的银行、法律事务所、证券交易所、跨国公司等商业机构,应鼓励普通话和简体字的广泛应用,以适应大湾区的经济发展需求,促进深港、粤港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及在香港的商业合同、金融交易、法律服务等领域,鼓励扩大普通话和简体字的使用,降低跨境商业合作的语言障碍。

其二,优化香港教育体系,进一步加强普通话教育。教育是语言推广的基础,香港应通过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提升教学资源、强化普通话应用环境等方式,提高年轻一代的普通话及简体字应用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粤港澳大湾区及全国市场的发展需求。鼓励三语(英语、普通话、粤语)兼顾的教学模式,在部分学校试点推行普通话授课的语言环境,同时尊重粤语文化和英语文化,确保语言学习的平衡性。例如在小学、中学及大学阶段,可考虑逐步增加普通话课程比重,并鼓励在人文、经济、法律等学科中推动普通话授课。在各级学校进一步引入简体字教学,使香港学生具备阅读、书写和应用简体字的能力,为未来与内地交流提供便利。在公务员考试、执业资格认证(如律师、医生、教师等)等方面,也可考虑引入普通话能力测试,确保政府和专业领域人员具备普通话沟通能力。

其三,兼顾多语言优势,优化语言生态。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香港仍要继续保持和发挥粤语、英语的文化和经济优势,确保语言政策的平衡性,推动多语言共存发展,形成既具有国际竞争力、又能促进区域融合的语言生态。特区政府应考虑设立专门的普通话培训中心,向企业、政府机构提供普通话培训课程,帮助职场人士提升普通话能力,特别是在金融、法律、医疗等行业推广普通话的应用。特区政府也可考虑多设粤语培训机构,以此鼓励在港的内地人才学习粤语,帮助在港内地人才更好地融入香港社会,促进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
 

发展语言产业为香港带来新机遇

 

推动香港发展语言产业,培育语言科技创新。从经济学角度来看,语言产业的崛起将为香港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全球跨语言服务市场规模现已达约500亿美元,并以每年近7%的速度增长。人工智能翻译、语音识别、智能教育等领域的技术突破,预计将在未来十年内创造数千亿美元的经济收益。

香港作为国际化大都市,拥有高度发达的金融、法律、贸易和科技体系,同时处于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位置之一,具备发展语言产业的天然优势。香港若能充分利用自身的国际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语言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不仅能提升本地经济竞争力,还能在粤港澳大湾区及全球市场占据领先地位。

一方面,香港可考虑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语言服务,提高跨语言沟通效率。人工智能、大数据和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翻译、语音识别、语音合成等领域,为多语言交流提供了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香港可依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打造智能翻译与语音识别系统,例如研发高精度AI翻译软件,结合普通话、粤语和英语等语言的特性,开发适用于商业、法律、教育、医疗等专业领域的翻译工具,提高跨语言沟通效率。通过大力推广智能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使智能助手、语音输入、智能客服等应用更加精准流畅,减少语言障碍。

香港也应考虑积极布局「5G+AI」实时翻译设备,在政府部门、商业机构、交通枢纽、旅游景点等场所部署智能翻译系统,为不同语言群体提供便捷服务。香港发展智能语言教育与培训系统也是关键,例如可打造智能普通话学习平台,结合AI学习算法,为香港市民和企业提供互动式普通话学习平台,提升普通话应用能力,同时推动粤语学习AI助手,为内地来港人士、企业员工、留学生等开发粤语学习工具,促进文化融合。同时,推动智能客服及文本处理系统,鼓励金融、法律、医疗等行业采用AI智能客服,实现普通话、粤语、英语的无缝切换,提高服务效率。

另一方面,特区政府应考虑进一步支持「两文三语」传媒与文化产业,推动语言传承与创新。香港拥有全球顶尖的传媒、影视、出版等文化产业,在「两文三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除了已有的中英双语文化内容生产外,特区政府和企业也可考虑共同推动普通话—粤语文化内容生产,确保语言推广与文化传承并重,增强香港文化的全球影响力。发展普通话—粤语影视产业,例如鼓励影视作品采用双语制作,支持电影、电视剧、纪录片等采用普通话—粤语双版本,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同时推动大湾区文化共融。

此外,加强普通话影视剧的市场推广,引导影视公司在香港市场更多引入普通话影视作品,并配备粤语配音或字幕,逐步培养观众的普通话接受度,同时支持粤语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鼓励香港影视作品在海外市场推广粤语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在出版与新媒体领域,推动普通话—粤语出版与新媒体内容开发。例如,进一步鼓励普通话—粤语出版物发展,支持新闻、书籍、期刊等采用普通话—粤语出版,促进两地文化交流,同时推动短视频、网络直播、社交媒体内容的双语化,使普通话与粤语在新媒体领域并行发展。

同时,特区政府可考虑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数据库。通过收集整理粤港澳地区的文化、历史、方言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保存和传播,促进文化传承,并设立文化基金,扶持普通话—粤语创作人才。例如提供政府资助,鼓励年轻创作者、编剧、导演、作家进行普通话—粤语创作,推动语言融合,同时打造普通话—粤语语言训练营,设立培训机构,为传媒、影视、出版行业培养具备普通话和粤语能力的专业人才。

更为重要的是,香港可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机遇,联合深圳、广州等科技创新中心,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语言产业创新中心」,推动语言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通过设立语言科技产业孵化基地,例如扶持语言科技初创企业,鼓励创业者开发AI翻译、语音识别、语言学习等新技术,推动语言产业创新,同时加强产学研合作,联合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推动语言数据处理、智能翻译等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及,香港可通过大力引进国际语言科技公司,吸引全球领先的AI翻译、语音识别企业在香港设立研发中心,增强香港在全球语言科技市场的竞争力。

香港更可凭藉自身优势,发展多语言国际会议及展览,例如举办国际语言科技峰会,邀请全球语言学家、科技公司、政策制定者共同探讨语言产业发展趋势,推动国际合作,同时设立语言产业博览会,展示最新的AI翻译、语音识别、教育科技等产品,促进行业交流和商业合作。此外,也可考虑建立粤港澳语言研究智库,整合政府、高校、企业资源,研究大湾区语言发展政策,为政府决策提供支持。

香港若能通过人工智能语言服务、「两文三语」文化产业、语言科技中心建设等举措,成功抢占语言科技产业的先机,不仅能创造更多高薪技术岗位,还能吸引国际企业投资,进一步巩固其在亚洲乃至全球的科技创新中心地位。同时,语言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融合,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统一市场建设,实现跨区域合作共赢。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目标是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实现区域一体化。在这一过程中,语言作为经济交易、社会沟通的重要工具,必须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推广普通话和简体字将有效降低区域内的沟通成本,提升市场效率,增强香港劳动力的竞争力。从区域一体化的角度来看,普通话的普及有助于促进产业协同、社会融合,推动粤港澳三地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香港要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应当考虑主动改革当前通用语言政策,在政府、商业机构、教育体系等领域扩大普通话、简体字的应用。与此同时,香港仍要继续保持和发挥粤语、英语等多语言优势,优化整体语言生态,在人工智能时代加快发展语言产业,培育语言科技创新,以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相信通过这一系列改革举措,香港不仅能够更好地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能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5年1-3月号

紫荆论坛1-3月78封面Final_OL 2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蓝皓源 校对:杨晨 监制:张晶晶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