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论坛】宋小庄:「一国两制」蕴含治国理政的大智慧-紫荆网

【紫荆论坛】宋小庄:「一国两制」蕴含治国理政的大智慧

日期:2025-03-20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紫荆论坛》专稿/转载请标明出处

 

宋小庄|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前教授、紫荆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习近平主席强调,「一国两制」蕴含的和平、包容、开放、共享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值得共同守护。这是对「一国两制」提出的新论述。从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到处理统一后的地区治理问题,再到今天为国家参与全球治理赋能助力,「一国两制」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与使命,充分展现了「一国两制」的理论体系随著实践深入而不断丰富发展。

「一国两制」即「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是中国政府为实现国家和平统一而提出的基本国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两制」有狭义,也有广义。对实施地区及其制度作狭义理解,目前国家实行的「一国两制」具有唯一性;但如对「两制」、实施地区及其制度作广义理解,则「一国两制」就未必是唯一的。古今中外,「一国两制」以不同程度、不同形式实行过。例如: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晋两朝都曾实行过「郡国并行」制度,这种异质的制度导致汉代的「吴楚七国之乱」,引发晋代的「八王之乱」。在世界史上,美国独立后也曾经在北方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南方保留奴隶制,这种异质的制度却触发了「南北战争」。中国当前的「一国两制」无疑是成功的,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这些国家治理的正反、成败的经验,都是值得探讨的。到底中国「一国两制」蕴含著什么成功的价值理念呢?

2024年12月20日,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澳门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一国两制』蕴含的和平、包容、开放、共享的价值理念,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值得共同守护。」换句话说,守护了和平、包容、开放、共享的价值理念,并得到有效实施,就能成功实现「一国两制」。这四个价值理念具有实现国家统一重大意义并具有深远国际意义。「一国两制」蕴含的大智慧,在港澳已经显现,有待在台湾实现。

 

「一国两制」蕴含和平的价值理念

 

在国家统一过程中,弱势政权对强势政权只有降服和被武力统一两种模式;基本均势的政权之间,只有战争一种统一模式。在投降、被武力统一和战争三种统一模式外,可能还有其他模式,但并不多见。「一国两制」打破了原有路径,为人类解决同类问题提供了和平的、全新的选择,值得称道。

(一)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在回归前,港澳问题涉及历史遗留问题和国际争端;台湾问题是内战的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但受到外部因素干扰。《联合国宪章》第2条规定了实现其宗旨的七项原则,其中一项就是「和平解决国际争端」。1954年《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1955年《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宣言》,体现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国两制」也是一种「和平共处」。邓小平说:「和平共处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恐怕也是一个好办法。根据中国自己的实践,我们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办法来解决中国的统一问题,这也是一种和平共处。」把国际法的原则引申、调整到解决国内问题,这是为解决国家争端作出的独特贡献。对港澳地区而言,中央政府愿意采用「一国两制」进行谈判解决,无疑具有国际意义。邓小平还说,「从世界历史来看,有哪个政府制定过我们这么开明的政策?」

(二)体现对台湾「和平统一」的国际意义。台湾在甲午战争后被日本侵占,但绝非联合国所承认的殖民地。1943年《开罗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都明确,「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可见这三个地区都是中国的。根据1971年联合国2758号决议,中华民国的国际地位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取代。由此言之,台湾没有殖民地独立的问题。根据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美国是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美国承认「一个中国」的原则,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历史上美国以「南北战争」应对南方独立问题,当前中国还没有宣告采用「非和平方式」统一台湾,这说明在维护国家统一问题上,中国比美国当年的「南北战争」文明。如民进党一意孤行走「台独」绝路,则「非和平统一」选项就不可能排除,但这并不减损中国40多年前提出的「和平统一」国策的国际意义。

(三)有利于应对国内发展和国际关系争端。新中国成立后70多年,尚未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目标。在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后,对台湾提出「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案也有40多年。虽然正在经历等待期,但这是积极准备,理由有四:一是「非和平方式」蕴含在特殊的和平方式之中,具有灵活性。假如台湾当局愿意谈判解决国家统一问题,和平选项始终是存在的。二是「非和平方式」不仅比纯粹的和平方式难,也比武力方式难,需要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外交等综合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三是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是宪法序言规定的国家三大任务之一,实行改革开放和实现国家统一同步进行。四是在国家小范围内容许资本主义存在,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有利于壮大和发展社会主义发展」,这是符合辩证法的。

 

「一国两制」蕴含包容的价值理念

 

「包容」是多义词。美国学者亨廷顿名著《文明的冲突》就是不同文明之间的不包容。「一国两制」语境下的「包容」是指居于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包容」,是国家利益置于意识形态之上的「包容」。

(一)「包容」可以营造经济建设的和平环境。1984年2月,邓小平会见美国乔治城大学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代表团时,提到「一国两制」是作为稳定世界的新办法提出的。1984年10月,邓小平在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指出,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中的主要障碍,甚至可能发展成为两国关系中爆发性问题。所以用和平的办法解决台湾问题,有利于太平洋地区和全世界的和平稳定。邓小平一向认为,国家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国内局势与和平的国际环境。1986年、1990年在分别会见新西兰总理朗伊和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时,他都强调了这一点。1989年他在会见泰国总理差猜时明确说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

(二)在冷战时期,世界被划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有的大国奉行意识形态至上,但邓小平把国家利益摆在意识形态之上。1986年9月,邓小平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六十分钟」节目记者华莱士电视采访时阐明,中国观察国家关系问题不是看社会制度。中美关系是看中国和美国的具体情况来决定,中苏关系是看中国和苏联关系的具体情况来决定。1989年10月,他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时说:「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著眼于自身长远的战略利益,同时也尊重对方的利益,而不去计较历史的恩怨,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并且国家不分大小强弱都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我们都是以自己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来谈问题和处理问题的。」

(三)增强中华儿女和海外侨胞的凝聚力。1986年华莱士问邓小平:「台湾有什么必要同大陆统一?」邓小平不无动容地说:「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其次,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的地位,台湾作为中国领地的地位是不肯定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第三点理由是,我们采取『一国两制』的方式解决统一问题。……这对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会改变,台湾人民没有损失。」

翻开中国史书,不难发现追求统一是普遍现象。例如《元史.刘整传》《清圣祖实录》都分别记载了元世祖和清圣祖对统一问题作过的类似回答,把「天下归一」置于个人性命之上。这不单是身居国家高位者的议事日程,也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殷切期盼。1990年4月、9月邓小平分别会见泰国侨领谢国民、马来西亚侨领郭鹤年时强调,「我们还有几千万爱国同胞在海外,他们希望中国兴旺发达。」并号召「大陆同胞,台湾、香港、澳门同胞,还有海外华侨,大家都是中华民族子孙。我们要共同奋斗,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振兴。」

 

「一国两制」蕴含开放的价值理念

 

实行「一国两制」,就要从战略上解读、在宏观范围内观察、以长远观点看问题。如不这样,就不能完全理解「一国两制」的开放性。为何说「一国两制」蕴含开放的价值理念呢?理由有三:

(一)冷战时期,因被西方国家孤立、封锁、遏制,中国既不开放本国市场,也不占领外国市场。表面上中国可实现自给自足,但实际上存在供给不足和消费短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必须循序渐进,不会一蹴而就,不会照搬前苏联后来被证明失败的休克疗法。面对中国如何进行稳妥改革这个大问题,邓小平高瞻远瞩,看到最有效方法就是搁置有关市场的争论,而搁置市场的争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实行「一国两制」。对当时中国而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全体中国人民的最大公约数,「两制」纳入「一国」之内,就可以搁置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孰优孰劣的争论,这是最明智的。他指出:「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也就是说,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在于国家可否对市场经济进行必要的调控,计划经济能否对市场作出妥当的调适。

(二)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务必要营造和平的环境。在改革开放前后,中美正式建交、对越自卫反击战胜利、提出「和平统一」主张等,都是为营造和平环境所作的努力,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目标创造条件。

早在1957年,中国就在广州举办进出口商品交易会。2018年在上海举办的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为拉动城乡居民消费,2021年在海口举办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为提升服务贸易水平,2024年又在北京举办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反观美国不断在世界各地挑起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特朗普再次当选美国总统后,为维护美国利益,甚至扬言要让加拿大成为美国的第51个州、收回巴拿马运河、强购格陵兰群岛。中国改革开放与美国霸权扩张形成明显对比,世界各国有所比较、有所区分,反而有助于推动中国与世界各国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香港对美贸易产生有利于美国的顺差,过去10年达2,715亿美元。美国对中国打贸易战,同时对香港也进行制裁,蛮横要求将「香港制造」标签改为「中国制造」,否认香港作为自由港和单独关税区的地位,这是毫无道理的,也是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中国内地从香港转口(向美国进出口)的作用减少了,这是美国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香港对美国的制裁可进行反制裁,促使美国取消对香港的制裁,加强对美国直接进出口的作用,并开拓发展美国以外的市场。有了替代市场,香港能够继续发挥自由港和单独关税区的优势,香港在「一国两制」下可以继续保持开放性。

 

「一国两制」蕴含共享的价值理念

 

「一国两制」意味著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一国」不同区域内不同社会制度并存。在历史上,可以找到国家因侵占、割让、兼并等原因而存在不同社会和法律制度的例子。一国之内因地制宜实行不同的社会和法律制度也不足为奇。中国「一国两制」的特殊性在于其蕴含了「共享」的价值理念。

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回忆录《唐宁街岁月》中提到香港「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的来历。在她与邓小平会谈时,邓小平说:「一国两制」长期不变的根据是什么?就是因为我们要达到一个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是符合中国的切身利益的。所以我们讲『五十年』不是随随便便、感情冲动而讲的,是考虑到中国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同样地,本世纪末和下世纪前五十年也需要一个稳定的台湾。……如果懂得了这点,知道我们的基本观点,知道我们是从什么出发提出这个口号、制定这个政策,就会相信我们不会变。」在《中英联合声明》达成时,香港已经是经济发达地区,而内地发展水平与香港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国家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希望香港保持繁荣稳定,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进步;另一方面,国家也希望香港在高度自治的过程中,不断缩小贫富差距,破除利益固化藩篱,扩大中产规模,提升弱势群体活力等。这就包含著「共享」的价值理念。

「一国两制」下的港澳保留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在高度自治范围内发挥各自的作用,对国家而言是共同融合的一盘棋。在改革开放初期,国家还比较落后,但国家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帮助港澳解决各种问题,例如三趟快车、东江水供港。改革开放之后,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进程加快,通过搭乘国家快速发展的列车,实现自身更快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也蕴含「共享」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写入中国宪法序言。这些都是港澳同胞深切感受到的「共享」价值。

回顾历史,中国的和平发展打破了「国强必霸」的大国崛起传统模式,中国图强而不争霸可以从「一国两制」蕴含的四个价值理念中得到证明。对港澳特区而言,「一国两制」蕴含的「和平」「包容」「开放」「共享」价值理念体现在港澳基本法中。当前美国沉迷于「独霸」「独享」心态,比照之下,中国「一国两制」及其价值理念具有鲜明的世界意义,必将会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

 

本文发表于《紫荆论坛》2025年1-3月号

紫荆论坛1-3月78封面Final_OL 2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郭孟琦 校对:刘雨晨 监制:张晶晶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