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为跨越语言和文化的艺术形式,是促进社会共融的理想桥梁。3月14日举行的“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伤健共融音乐会”,不仅吸引了来自香港、澳门及内地多所学校参与,更将社会的关注点引向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展现音乐在推动社会和谐方面的巨大潜力。

“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伤健共融音乐会”的主办单位—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和香港心理教育专业协会,期望是次音乐会可提升社会对残障人士的认识与接纳。音乐会亮点之一是香港的学生与内地听障管乐团首次合作,以跨地域交流促进两地在文化及社会共融方面的探索。

活动当晚,主礼嘉宾、劳工及福利局(劳福局)局长孙玉菡 , JP 上台致辞表示:“今晚难得人大、政协、警务处处长、卫生署署长、医生们共聚一堂,欣赏这场汇聚不同学生参与演出的音乐会。出席的学生来自粤港澳大湾区,以至厦门,大家真的是为了来参与这件事,这件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期待藉这个机会,香港与内地携手展示对彼此,以至对伤健共融的关注和关爱。关爱似乎没甚么艺术可言,但这份关爱可成就一份力量。普通人学音乐艺术已不容易,而残疾孩童或人士要学音乐面对的艰难则更可想而知。劳福局真的很支持残疾人士参与艺术活动,并已成立一个‘残疾人士艺术发展基金’,如果大家有任何关于残疾人士艺术发展的构想,可通过申请基金,作为一份力量推动相关发展。现在已批出168份申请,总拨款额达9500万,尚有空间支持更多有需要人士,希望大家多多支持这个艺术基金。另外,劳福局与展能艺术会,以及很多社会机构合作,在3月22至30日,于西九文化区举行‘多元共融艺术巡礼’活动,内容包括音乐、视觉、表演艺术,向公众展示残疾艺术家的作品和演出。期望大家齐来参与,一同肯定和支持残疾艺术家的成就和努力。”

执行委员会主席任卓升教授认为:“第一届粤港澳大湾区相见共融音乐会在推动文化共融及社会和谐方面具有积极效果。透过邀请来自不同地区的特殊学校同台演出,音乐成为彼此交流的桥梁,展现了关爱与合作的精神。期望此次活动能构建正面平台,鼓励年轻人突破自我限制,并让社会大众体会伤健共融的美好。”执行委员会副主席叶教授指出:“音乐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和情感发展具有正面作用。希望透过这个平台,达成伤健共融,携手创造包容和谐的社会。”

受助机构香港小童群益会总干事刘翀表示:“此次音乐会对香港小童群益会具有深远意义,不仅提升了公众对特殊学习需要儿童及家庭的关注,还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少年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共融平台。音乐会的收益将支持小童群益会的服务,帮助有需要的群体促进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多元共融。”
筹委会召集人林泳施校长感谢所有赞助人(全乐天慈善基金、和富慈善基金、彼愿慈善基金及KN Group、袁志光先生、罗永健先生及陈彩云女士) ,赞助这次活动的开支,而扣除开支之后,余下的善款将按赞助人意愿全数拨捐香港小童群益会SEN学童学习基金,帮助更加多有特殊学习需要的孩子。林校长多谢本港三所国际学校的学生担任共融大使及九所参与演出的粤港澳特殊学校,包括澳门明爱学校、深圳星光学校、中华基督教会望觉堂启爱学校、匡智张玉琼晨辉学校、道慈佛社杨日霖纪念学校、保良局陈百强伉俪青衣学校、将军澳培智学校、香港红十字会玛嘉烈戴麟趾学校、善牧会玛利湾学校,林校长指出期望以音乐作为桥梁,共同建立具国际视野的交流平台,不仅展示学生的音乐才华,更突显香港内联外通的独特优势。林校长感激司仪麦长青先生、黎芷珊小姐、音乐顾问赵增熹老师与汤兆升博士的鼎力支持,期望继续结合社会不同的持份者,共同实践“将有意义的事情做得更加有意思”的社会共融信念。

拔萃女书院学生表示演出让她们见证星之梦成员透过音乐跨越障碍的力量,最后全场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时更感受真正的融合,真正的心心相连。喇沙书院的学生表示透过音乐服侍有需要的群体,符合学校信德、热忱的服务精神,更感恩与厦门听障管乐团合作,实践粤港澳共融的精神。香港浸会大学附属学校王锦辉中小学学生指出与厦门听障管乐团及香港的特殊学校同台演出是非常特别的经验,期待有机会与他们深入交流。厦门市特殊教育学校陈沙茵校长表示,“星之梦”是全国首个听障管乐团,持之以恒的排练让团员在无声的世界里认识音乐,突显SEN学童的无限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