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海鸣:“一国两制”新阶段,香港的变与不变-紫荆网

屠海鸣:“一国两制”新阶段,香港的变与不变

日期:2025-02-20 来源:大公报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 屠海鸣

2024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高度肯定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成功实践,深刻总结“一国两制”实践经验,科学擘画“一国两制”事业发展蓝图,向世界庄严宣示全面准确、坚定不移贯彻“一国两制”方针的坚定立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港澳篇”的最新成果,为香港、澳门未来发展领航指向,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港澳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在“一国两制”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

习主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一国两制’实践也进入了新阶段。”──这是对“一国两制”实践做出的重要论断。

习主席同时指出:“实现香港、澳门更好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是新时代‘一国两制’实践的重要使命。”──这明确了“一国两制”新阶段香港和澳门的使命任务。

“一国两制”进入新阶段后,香港特区如何完成“香港更好发展”和“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更大贡献”的使命?香港必须积极识变、应变、求变。

一谈起“变”字,部分香港居民存在一定程度的疑虑,担心“两制”变“一制”、香港变成一个“内地城市”,失去自己的独特地位、传统优势和国际化的特色。其实,这些担心纯属杞人忧天!“一国两制”进入新阶段,该变的要变,不该变的不能变、也不会变,我们应正确认识香港变与不变的内在逻辑。

“两制之别”不变,“一国之同”应展现新变化

2022年7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暨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六届政府就职典礼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国两制’方针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在这个前提下,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享有高度自治权。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特别行政区所有居民应该自觉尊重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制度。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将为香港、澳门创造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国’原则愈坚固,‘两制’优势愈彰显。”

习主席的这段话深刻阐明了两个重大原则问题:一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最高原则”、是“一国两制”的“前提”;二是港澳两个特区居民应该自觉尊重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制度。

对照这两大原则可以看出,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反中乱港势力严重破坏了“最高原则”和“前提”,不仅没有尊重和维护国家的根本制度,还妄图推翻和颠覆国家的根本制度。因此,必须拨乱反正、正本清源。

2020年之后,香港治理出现了明显变化,香港国安法实施、香港选举制度修订完善、香港区议会改革、《维护国家安全条例》出台,等等,这些变化旨在落实基本法的要求,筑牢“一国”根基。现在,香港政通人和、河清海晏,摆脱了政治势力的纠缠和掣肘,行政长官和管治团队带领社会各界,集中精力拚经济、谋发展、惠民生、创未来,中央接二连三地出台惠港政策,支持香港发展,香港由治及兴的动能越来越强劲。事实证明,“一国”根基越牢固、社会越稳定,“两制”的空间就越大。

“一国两制”进入新阶段后,“两制之别”不会变,“一国之同”应展现新变化。

其一,香港“人心回归”尚未完成,必须在“一国之同”上展现新变化。1841年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人管治了百余年,香港的“成长轨迹”与内地不同,内地民众百余年来经历的深重苦难,香港居民感受不深。因此,尽管香港回归后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尽管维护国家安全的法律制度已经完备,但“一国之同”的色彩还不够浓厚,“人心回归”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香港应继续“补课”。

其二,香港搭乘“国家发展快车”,必须在“一国之同”上展现新变化。香港的最大优势是背靠祖国、联通世界,中国内地拥有14亿人口、经济总量超过134万亿元人民币,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二大服务贸易国,是世界上产业链最完整的国家,这为香港提供了无限机遇,单从经济的角度看,香港也应在“一国之同”上持续加力。

传统优势不变,培育新优势应展现新变化

习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希望澳门特区“发挥独特优势、强化内联外通”。这是“一国两制”新阶段对澳门提出的新希望。

习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也有类似的重要论述。习主席说:“背靠祖国、联通世界,这是香港得天独厚的显著优势”、“中央政府完全支持香港长期保持独特地位和优势,巩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维护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保持普通法制度,拓展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

香港因“港”而生、由“港”而兴,从开埠之日起,就发挥着“联通”的功能;香港的金融业、航运业、贸易业,都是依托港口衍生而来,促进资金流通、货物流通;香港保持普通法制度,也为联通世界提供了法律保障。“联通”是香港与生俱来的功能和优势。

中央十分珍惜香港的传统优势,香港保持传统优势,对国家有利、对香港有利。“一国两制”进入新阶段,香港的传统优势不变,培育新优势应展现新变化。

其一,提升传统优势。全球拥有联通优势的城市很多,香港要继续保持这一传统优势,必须与时俱进,踩上时代变迁的节拍。以国际金融中心为例,香港和新加坡各有所长,“国际第三、第四大金融中心”的交椅,由香港和新加坡“轮流坐庄”,香港应洞察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把握机遇,不断做大金融业的盘子。俄乌冲突爆发后,瑞士银行冻结了俄罗斯的资金,令其声誉受损,大批客户转移资金,香港和新加坡均吸纳了从瑞士银行出逃的大量资金。如果说这是香港“被动纳财”,那么,香港打造全球财富管理中心,实施新的投资者入境计划,这些举措都是“主动纳财”。瑞银集团行政总裁Sergio Ermotti曾在去年6月表示,瑞士作为全球财富管理中心的地位可能被香港取代。另据“2023年波士顿咨询集团全球财富报告”显示,瑞士目前管理资产规模为2.4万亿美元,香港为2.2万亿美元,预计到2027年,香港将以3.1万亿美元的资产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财管中心。由此可见,香港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做法是成功的,香港应继续按照这个思路和节奏,持续提升金融、航运、贸易、专业服务等领域的传统优势。

其二,优化产业结构。香港长期过度依赖金融、房地产、零售业,疫情结束两年了,尽管特区政府和业界付出了不少努力,但房地产和零售业的发展不如人意。这提示我们,香港优化产业结构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香港科研实力雄厚,拥有5间世界百强大学,且70%的科研实力属于国际卓越、世界领先水平,但科创发展一直滞后,潜力还远未释放出来。行政长官李家超在2024年施政报告提出,设立100亿元“创科产业引导基金”,引导市场资金投资指定策略性新兴和未来产业,推动“低空经济”发展,这些举措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主动调整产业结构的务实之举,香港应该继续朝着这个方向,培育新产业、新优势、新动能。

“发展香港”不变,“贡献国家”应展现新变化

习近平主席作出“一国两制”实践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论断,是基于三项实践成果:其一,“一国两制”成功将港澳纳入了国家治理体系,以和平方式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其二,以香港完成23条本地立法为标志,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区全面履行了基本法赋予的宪制责任,落实了以宪法和基本法为基础的法治体系;其三,“一国两制”的港澳实践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功。

历史遗留问题已解决,港澳治理问题无大碍;现在,港澳有条件投入较大力量贡献国家。因此,进入新阶段后,“发展香港”不变,“贡献国家”应展现新变化。

香港贡献国家的重点在哪里呢?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第27条指出:“发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门打造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门在国家对外开放中更好发挥作用机制。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这段话实质上是赋予香港三项改革任务,这正是香港贡献国家的重点。三项之中,最重要的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强化规则衔接、机制对接”。

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条件下建设的,制度创新是“重中之重”,也是“难中之难”。为此,需要横琴、前海、河套、南沙和香港的北部都会区作为创新合作平台,制度创新在这些平台上“先行先试”,再推而广之。从现在的进展来看,制度创新的速度、力度、广度还不够。

今年2月7日至10日,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大湾区调研时,希望香港特区政府继续勇于改革、敢于破局、不断创新,并期望粤港澳大湾区更多互惠合作、联动发展。

时下,香港应以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促进大湾区的制度创新。

第一,要当“主角”。实现港澳自身更好发展与服务国家强国建设是相互统一的,建设大湾区将给国家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使香港彻底摆脱“坐困愁城”的境地,拥有广阔的发展舞台,香港要有“主角”意识、“主打”姿态,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第二,以改促兴。大湾区合作平台是“试验基地”,要用改革理念促进制度创新,眼光要远、格局要大、思路要活,不能受制于“两制之别”。谁的办法管用,就用谁的办法;若现行办法都不好用,大家就联手创造新办法。

第三,协同发展。大湾区建设不仅要实现“物理反应”,还要实现“化学反应”。粤港澳三地要强化协同,其中“粤港协同”是“协同发展”的重点。香港应以北部都会区建设为抓手,与深圳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推进“香港研发+深圳智造”、“香港品牌+深圳基地”、“香港规则+深圳规则”的对接、融合,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文化多元”不变,弘扬主流价值观应展现新变化

习近平主席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弘扬核心价值、促进包容和谐。传承爱国爱港、爱国爱澳核心价值,增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凝聚一切积极力量,画出海内外支持‘一国两制’事业的最大同心圆。”

这段话与习主席在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大会的重要讲话一脉相承。习主席指出:“希望全体香港同胞大力弘扬以爱国爱港为核心、同‘一国两制’方针相适应的主流价值观”。

香港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文化多元是香港的鲜明特色,也是香港吸引国际高端人才的特殊优势,这个优势不应改变、也不会改变。但同时也应看到,“文化多元”不等于“自由无边”;“文化多元”不等于“良莠不分”;“文化多元”也不等于“主流弱化”“核心不存”!“一国两制”进入新阶段,香港应在弘扬主流价值观上展现新变化。

其一,大力推展爱国主义教育。由于香港与祖国分离的时间太久,在香港推展爱国主义教育重在唤醒“共同记忆”。比如,抗战时期,港九纵队与广东的抗日游击队一起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故事;“九八抗洪”、“汶川抗震”期间,香港市民捐款捐物,支援救灾和重建的故事;探索浩渺星空,内地和香港科研人员携手书写“嫦娥奔月”的故事,等等。这些故事蕴含着爱国爱港的核心价值观,也能令香港居民产生共鸣。

其二,系统化推进“去殖”工作。许多曾被殖民的国家和地区,在结束殖民统治后,都开展了“去殖民化”工作。英国人统治香港156年,在香港留下了不少“殖民”印迹,但香港至今没有推进“去殖”工作。有人担心“去殖民化”会损害香港作为“国际城市”形象,不利于香港发挥“联通世界”的作用。这些担心是多余的!殖民统治原本就是人类历史上“不光彩的一页”,充斥着掠夺、奴役、屠杀和文化歧视,殖民统治给当地人民带来苦难,也是殖民者的耻辱,“殖民文化”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去殖民化”理所应当、天经地义!对于香港来说,不是要不要“去殖民化”,而是怎样“去殖民化”。应该以科学审慎的态度进行甄别,哪些属于“殖民文化”?哪些不属于“殖民文化”?有力有序地推进这项工作。

静止是相对的,变化是永恒的。今日之世界已非昨日之世界,今日之中国已非昨日之中国。“一国两制”进入新阶段,香港应在“变”与“不变”中,锚定目标,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书写“一国两制”的崭新篇章!

(本文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大公报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江心雨 校对:安涛 监制:姚润泽
《哪吒2》港澳预售两日,香港排片近600场
单次通行33元!黄茅海跨海通道2月28日起开始收费
我国海上首个规模化特超稠油热采油田Ⅱ期项目投产
中国软实力排名上升至全球第二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