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邝凯迎
乾隆是历朝代知名度最髙的皇帝之一,他把清朝地位推向髙峰。按文史记载,乾隆在位六十年,承传祖父辈的勤政吏治,立典章制度、优待工匠、奖励垦荒及兴治水利,清朝得以繁荣昌盛,一些学者形容他与其祖父康熙、父亲雍正合称康雍亁盛世。
乾隆除文治武功外,亦是一位喜好诗文及艺术品收藏的皇帝;他遗留下来的诗文及鉴赏过的艺术文物,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博物院,亦不少散集于东北地区及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及私人手中。
对文物「痴颠」的皇帝
乾隆皇帝爱收藏及鉴赏的文物,有形容他是达到痴颠的地步,他对清当代及以前的艺术文物,包括字画、瓷器、铜器及古玉等,作出不少的『违章建筑』,包括鉴赏题字、钤印、或镌刻诗文等;更有形容他的『留言』是牛皮癣,破坏了艺术文物的布局及格调。
虽然如是,乾隆加诸艺术文物『留言』的行为,反而成为证据,确定其有序年代,时下艺评人及藏家大多参考作为定代标准之一,也因此而淤生不少后刻的乾隆御制赝品,甚至『文不对题』、粗制滥做的被奉为『瑰宝』,这是「乾隆御制」所衍生的产品!
乾隆东平台湾、西讨蛮疆、治理西藏的十全武功及组织修编,《四库全书》、《满文大藏经》等的意义,是不容否定的,但他的诗文水平就有不同意见了,有评论指欠才华,甚至缺失。
兼职的高产诗人
在《四库全书》中有御制诗四集,共收集了三万四千余首,2014年北京故宫工作人员清理存库时,发现更多,算起来共有近四万两千多首,总量超越传世的唐诗总和;有多事者笑称乾隆一天至少要写三首,指他是前无古人的髙产诗人。其实这些御制诗是有人捉刀润修的,官拜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的老名士(六十七岁才考上进士)沈德潜是他的代笔人之一。传说一个笑话是沈德潜告老还乡后编撰个人诗集,放进了代笔诗文,令时人发觉乾隆皇帝的御制是抄袭的,当乾隆发觉后,大发雷霆,沈德潜生时糊涂令他死后也不得安宁了。
《清髙宗御制诗文集》辑录了乾隆『写』了超过八百首玉器赋诗,其中有五十多首赞咏玉扳指的诗文,看来乾隆对这器物,情有独钟,成为他的随身宝;清宫造办处文档有记载乾隆御旨将这些诗文铭刻于扳指之上。
御制的潮物
扳指是扣弦骑射配备用器,自商代己有,使用方式戴在大姆指上,周代则套于食指上,以作保护;传统称为角韘呈斜筒形及椭圆形,除了角质亦有其他物料制成,陕西省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出土的就有金、镶金及玉质的;扳指成为圆形的用作装饰应是清代开创的,这种形式己失去扣弦骑射的功能。乾隆时期国力强,版图拓展,新疆的和阗玉料成为贡品,由于玉材料冰莹透白,渐成为宫庭用器材料,乾隆在一些器皿上命人镌刻『脂白鲜他比』及『羊脂标质润』,突显他对白玉的喜好,也因此,角质的扳指渐被白玉取代。有究研称由椭圆形过度至圆形,其中存在一种圆形上窄下寛形制,之后才形成等寛圆形制。
据故宫专家指出,铭刻乾隆御制诗文的玉扳指留存于北京及台北故宫为数不多,前者有七例、后者八例,同时有例指同一御制诗刻在两件的扳指上。也因为如此,具御制赞咏诗文的扳指更成为一些藏家追求罕有的目标!
《清宫档案》记载乾隆十六年(1751)二月初四,造办处从库里找出一件汉代纹饰风格的玉扳指,呈送乾隆御覧,他看后认为是个把玩的物件,令太监胡世杰传旨造办处:「着上光,随得随交,钦此」。这似是他第一件钟爱的玉扳指,在百忙之中亦偷闲地欣赏把玩一番。清宫档案中有记载一些钦定指名的如:「鸡呜昧旦」、「秋声赋」、「弓矢喻政」等,亦有记载玉石在一块皮糙玉料上画上一只卧虎,乾隆大喜下旨:「照様准做」;他亦曾指令刻上诗文,传旨:「着启宫俱画様贴诗呈覧」。


在民间流传的御制扳指似有不少是乾隆皇帝赏赐给内务府官员,及后流于市;年前有多套/件拍卖,在2016年4月的拍卖活动有包括乾隆登基前住所「重华宫」、后赐名为「漱芳斋」的漆盒套三件,及刻有《咏李广射虎御题诗》一件,分别来自日本及法国的收藏,这四件扳指除了一件刻上龙纹,其余三件刻有的御制诗文中只有一件是赞咏玉扳指的,全文曰「古玉实今韘,今韘犹古名,古韘不适用,钩弦艰挽盈,名实两俱收,四(金侯)如树呈,何异序嘉宾,行苇咏岐京。乾隆御制」。这件是唯一吻合造办处文档的。
乾隆的钟爱成潮品
乾隆皇帝的喜好,直接影响了社会风俗,他对玉扳指的钟爱,成为时潮品。乾隆廿二年(1757年)纪事有「苏州织造呈十八件光素云南玉斑指」的纪录。光素的扳(斑)指再经造办处加雕诗文或图案才告完工,这些宫廷制作,除乾隆自己留著把玩外,亦用以赐赠王公、大臣及功勋将领,以作奖励,这些御制品对受赠者而言,是权力身份像征,也因如此,民间倣制成风,甚至冒杀头之险刻上御制之称号,自高身价;素地及镌刻上不同纹饰及图像的玉扳指也风行于士大夫及商贾的生活圈间。
嘉庆年间掌云南育才书院的檀华,撰写云南地方志书-《滇海虞衡志》,就说出:「玉扳指、玉手镯,官吏无不带之,女钏同男,或一手双钏以为荣...」。檀华的地方志成书于嘉庆四年(1799年),是当时生活的写照;自乾隆独钟至嘉庆不到六十年间,扳指作为潮品,远至边陲地的云南,也流行起来,不可不谓此风之影响深远了。
到了清末,也有一个有趣的传闻,是关乎扳指、慈禧及李莲英的。北京民俗史学者唐孙鲁在作品中提及李莲英看中恭王的一件翡翠扳指,但恭王不肯将这唯一的割爱,过几天慈禧召见,要摘下来看看,恭王没法唯有献上,某天在军机处撞见李莲英,赫然发现献给慈禧的竟然戴在他手上,为之气结。1966年李莲英坟墓被发现,挖掘出来的文物中竟然有一件色泽莹绿通透的扳指,正正是那传闻翡翠扳指。也因为有此掌故,令这件李莲英的扳指加添了传奇及历史的价值,成为首都博物馆十六件必看藏品之一。
玛瑙色巧如旋云
除了以玉外,亦有用比玉更硬的玛瑙为器物材料。玛瑙是自形成的微晶石英,有不同的形成方式如溶液沉淀或受酸性水渗透,生成不同色带的纹理,较玉料的皮壳或沁更多色泽变化,有「玛瑙五色如旋云飞霞」之形容。一些没带色斑或纹理的称之为「玉髓」。
自旧石器时代开始,人类已懂得通用髙度硬性的玛瑙或玉髓作工具,造成器皿,历代皆有创新;乾隆的父亲清世宗雍正对玛瑙特别重视,喜好其天然纹理及色泽,认为有非常的典雅风彩。玛瑙与玉石不同类,在当年内底造办处中,玛瑙器制作还是归属「玉作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五百件玛瑙各类器物,多是雍正年制的,细薄工整,器型简洁,多呈焦糖透亮的黄色。

幽情从心生
刻上乾隆御制的玉扳指正品及仿制的相信不少,但取材玛瑙实例不多见,附图是一例,共镌刻乾隆御制四字及诗文三十九字合共四十三楷书字体,全文为「李杜文章,火熖万丈长,伊我生其后,举颈遥相望,夜梦多见之,昼思反微茫,想当施手时,巨刃磨天扬,乾隆御制」。这玛瑙扳指并不如一般玉材制的刻上乾隆的赞咏诗文,而是取自唐代韩愈的《调张籍》,原诗文共二十句,每句六字共一百四十字,这里只取其中八句(欠『在』字),是韩愈赞誉李白、杜甫两大诗人,感叹生于其后只能在梦中瞻仰其风彩,读其诗时就真想起他俩落笔的情景。这诗命题似戏谑张籍,实是敬仰他;张籍是杜甫迷,其逸事有称他将杜甫诗文烧成灰,拌上蜂蜜吃,希望能赋出如杜甫心系苍生一样的好诗。


这件刻上「乾隆御制」玛瑙扳指,没有「一片一片又一片」这类比较白话化的诗句,指为宫庭的器物应是『证据』不足,是否属乾隆珍赏的,实不值费心推敲;我觉得应避开乾隆风、放下御制的包袱,反而从其质料色泽、镌刻的文字体裁、诗文的幽情来看,尽管无帝王光环加持,亦非罕有唯一,但不失具文化艺术元素的文物,较跟风倣造的更胜一筹!
传统有认为玉石有医疗保健功能,两千多年前更有「是食以飨」,是耶非耶?收藏「乾隆御制」潮物,从中享受玩玉、赏玉及研玉的过程,有了解其雕刻技术、时代印记、艺术手法,这种喜闻乐见,实在令人身心舒畅,享受多彩人生,更有开懐保健功效,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