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雪仪
近日,笔者出席了“《香港文学》四十周年志庆书画展暨作家手迹展”,从展览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在商业化的香港社会里,竟然有一群默默耕耘从事文化的工作者,数十年以来为理想坚守纯文学,实在令人欣赏及敬佩!
1985年1月,著名小说家刘以鬯在创办月刊《香港文学》,四十年来,以立足香港,放眼世界,促进香港文学和世界华人文学的发展为目标,更重要是运用文学作为桥梁,以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并与世界华人文学互通,化为一条长长的血脉,在华人文学的长河里不断地流淌。正如刘氏曾指出“香港文学与各地华文文学属于同一根源”、“存在着不能摆脱也不会中断的血缘关系”,笔者在欣赏今次的四十周年作品展时,体会到他的信念没有因为时代的过去而消逝,反而会继续延绵下去。
由于文学写作是一种艺术形式,今次的展览除了展出香港文学出版社珍藏作家手稿、书信等六十余件作品外,还展出来自香港、内地、纽约、巴黎等世界各地的书画作品八十多幅,令人感受到既展现深厚的文学及学术底蕴,更汇聚视觉艺术的魅力,令人赞叹!
展场内的书画作品,运用笔墨,展现出艺术家不同的经历、领悟、修为,体会通过传统墨色变化,并且充满色彩富现代感的作品,而作品当中有不少画家以荷花作为主题,但各具风格,如林天行的《十里荷风》,以墨色融合重彩,且具光线感块面的东西绘画元素,形成了“独特的绘画美学”感觉,又如赵志军的《六月》,运用几何图形展示荷塘的景色,以三角形态画出一块块的花瓣,形成美丽而绽放的粉红荷花,配合长方形深绿、浅绿的荷叶,灿烂缤纷的荷塘活现眼前。甚至只有简单墨色变化的陆永建《清风绿水塘》,也能表达出风姿绰约的荷花。也有一些绘画山水、树林的景色,却蕴含著画家的思想情感,如陈伟的《万壑松云》及林鸣岗的《精神家园、人文情懐》。还有很多不同书法家,展示不同书体的艺术给大家欣赏!
今次的展览是书画与文学艺术融合的展览,是难得的盛事,当中能体会到文学家及画家的付出及坚持,不单单是为写一篇文章、画一幅画,而是希望观众从中学习通过艺术的升华,最后能获得生命中的真、善、美。
(作者系香港艺术发展局艺术教育主席,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