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湾区:中堂有关粮食的记忆与历史大片-紫荆网

聚焦大湾区:中堂有关粮食的记忆与历史大片

日期:2024-12-30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紫荆杂志(记者彭彦)2024年12月30日东莞报道:近日,记者获悉,根据东莞市部署,2024年10月底,中堂粮所已完成所有储备粮的出库工作,将不再储粮。这些已经完成历史使命的旧粮仓,将其作为中堂文旅项目进行打造,让市民能够在粮仓的观赏游览过程中,了解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发展。

圆形的、方形的,尖顶黄墙、红砖黛瓦…在中堂镇海傍街和装潢村西桥坊前街,隐藏著一座座被时光遗忘的“宝藏”。它们曾是丰收的象征,在时代的光影流转中更记载社会的变迁与历史的厚重。这些就是中堂旧粮仓,它们不仅仅是储存粮食的场所,更像是时间的守护者,这里的一砖一瓦写满历史的痕迹,彷佛在讲述著那些年丰收的喜悦与辛勤的汗水。它们不仅是建筑,更是几代心中的记忆与牵挂,在金色的阳光中,小猫在这里被温柔以待,让人感受到一股温暖与力量。

图说:中堂圩镇仓

粮仓,粮食收储之所,承担著“仓庐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社会功能,在过去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粮仓是人们心中的“定海神针”。

走进粮仓,只见空旷高大的空间布局,乾爽又通风,据介绍,粮仓长约33米,宽19米,总面积达到了627平方米。建筑设计布局巧妙,体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融合。

图说:装潢涌仓

据介绍,中堂镇粮所现有9座储备粮仓库,建于上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仓容为9,350吨,储备数量为7,167吨稻谷。

“最早的粮仓是‘苏式仓’。”据粮所相关负责人说,它的特点是比较低矮、瓦面、中间有木头支撑,顶部是金字塔架构。

上世纪80年代初,国内又推出特有的浅圆仓,这种浅圆仓被习惯称为砖圆仓。直径14米,但高有7米,可堆放5公尺高的粮食。顶上有个口用于观察粮食,有楼梯上到仓顶。粮管所收到粮食后,由农民沿著楼梯挑到第二层,然后倒入粮仓,从上到下将粮仓蓄满粮食。

储藏粮食,最害怕的就是遇到发霉、虫鼠雀害等。得益于这种浅圆仓,其上装抽风机,下开通风口,由于房子是圆形结构,库内空气形成负压,极具通风效果。另外,圆形粮仓也相对容易对付虫鼠雀害,且易使用机械化作业。

中堂粮所当时工作人员李生跟粮食打交道已有几十年。他回忆说,每逢交公粮和买余粮,家家户户会透过水泥船、手力推车、手扶拖拉机等方式把粮食运来,往往要排很长的队,“收粮的把关工作很严格,要看里面有没有沙子、杂物、晒乾的程度是否够,如果抽检发现这些问题,就会拒收退回。

中堂是水乡地区,旧时也是鱼米之乡,粮仓多依河而建,大大方便了粮食运输流转。老一辈中堂人回忆,每年粮食成熟后,农民把收割下来的粮食晒乾封好,然后把上交的公粮和余粮运过来,粮所工作人员顶著烈日一一检查把关,使每一粒入库的粮食都成为合格粮,确保完成一年又一年的“公粮”收储任务。

中堂的黎先生说,上世纪80、90年代,他放暑假时就在粮所打暑期工,主要是做验粮和过称,一车车的粮食拉进来,一干就是一天,一个月能挣200多元。在粮所的岁月,成为许多人美好的回忆。

根据《中堂镇志》记载,1949年—2002年,中堂粮管所完成国家粮食征收任务23.27万吨。在计划经济年代,粮仓在收购储存农民生产种植的粮食和供应居民日常口粮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统购统销年代,居民粮食凭票供应。那时,吃商品粮、国家粮当时是非常让人羡慕的。有单位的老员工介绍,当时每人每月30斤粮票和半斤油票,凭票来粮管所购买粮食和食油。

随著中国经济的发展,商品粮、国家粮、粮票、油票、布票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2004年,为减轻农民负担,以工业反哺农业,东莞市全部取消农业税,千百年来农民种田交皇粮的历史宣告结束。征收公粮轰轰烈烈的记忆在人们心中慢慢退去,曾经家喻户晓的“粮站人”似乎也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模糊。

但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粮食是百姓生存的根本,是百姓的命脉,粮仓则承载著这段记忆与历史,也提醒人们任何时候要爱惜粮食,居安思危,勤俭节约。相信旧粮仓也将会陆续迎来属于它们的华丽转身,为助推中堂高品质发展贡献力量。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刘可熠 校对:叶青 监制:苏艺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