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韩子勇 高琰鑫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五个国家文化公园涉及30个省区市,是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的国家文化空间,体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征,展示中华文明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政策支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历程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首次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2019年12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0年10月29日,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1年8月8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2022年10月,二十大报告提出“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2023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印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23年9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实施方案》印发。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高度重视,为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多元一体: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布局情况
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五个国家文化公园涉及30个省区市,具有整体性、系统性、创新性的特征,堪称国家级历史文脉和精神象征,体现了中华精神构造、中国历史足迹,代表了中华民族文化生成、发展的区系、轨迹和线索,这些伟大的文化空间,集中体现出“多元”之“一体”。天地玄黄、宇宙洪荒,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纵到底、横到边,每一笔都刻在中华民族的灵魂血脉里。纵横交织的中华足迹,是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的国家文化空间。
长城,自春秋战国(公元前 7世纪)至明末(公元 17 世纪),历经 2,000 多年的持续营造,历代长城总长度为21,196.18公里,是人类持续时间最长、历史空间尺度最大的一项历史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内外是故乡”,长城协调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生产生活,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15个省区市。这一宏大的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长城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和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地位。在总体空间格局上,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充分考虑各时代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地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景观游览价值、保存完整性和规模丰度以及开放利用程度等要素,按照“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牵引、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的原则,以明长城为主线,串联沿线各类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点,营造差异化的特色主题,全面展示长城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价值,围绕“万里长城”形象标识,形成“1带、18段、26区、多点”的总体空间格局。
大运河,具有2,500多年历史,中国大运河的开凿始于公元前 5 世纪,全长近3,200公里。沟通南北、互济江河,这条人工开凿的大运河突出体现了中华文明改天换地的创造力,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治水、用水的最高典范,也是同类世界文化遗产中开凿时间最长、使用时间最长、里程最长的一条运河,是世界文明史上罕见的人工水道。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等10个河段,涉及北京、天津等8个省市。其规划布局充分体现了大运河作为中华文明南北交融的重要纽带和文化象征的地位和价值。在空间布局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思路,围绕大运河沿线8省(市),优化形成一条主轴凸显文化引领、四类分区构筑空间形态、六大高地彰显特色底蕴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功能布局。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红军从东南到西北,一次次冲破重重围剿,一次次创造奇迹,长征历时之长、规模之大、行程之远、环境之险恶、战斗之惨烈,在中国乃至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的地区,涉及15个省(区、市),共计72个市(州)381个县(市、区)。相关省(区、市)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可根据本地与长征密切相关的其他红色资源分布情况,在主体建设范围外适当延伸拓展。在空间布局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根据红军长征历程和行军线路,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为轴,以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路线和三军会师路线为四线,构建了“一轴四线十四篇章”的整体空间框架和叙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五省区段各显特色、四类主体功能区塑造空间、万里红路串千村带动振兴的总体布局要求。
黄河与长江皆源于青藏高原,一南一北,犹如横卧在中华大地上的两条巨龙,都是滋养孕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包括黄河流经的青海、四川等9个省(区),以黄河干支流流经的县级行政区为核心区,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和黄河故道发展历史延伸至联系紧密区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综合考虑长江干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区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13个省区市。
深远价值、重要意义:展示中华文明历史脉络
国家文化公园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深远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不仅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创新模式,更是展示中华文明魅力、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
国家文化公园有助于系统性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譬如黄河,沿线分布著二里头、殷墟等重要遗址,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三晋、河洛、齐鲁等地域文化,结晶出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国家文化公园通过整合特定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将分散的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等有机串联,形成系统完整的文化保护体系。这种整体性保护方式不仅能够更好地保存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还能够展现文化遗产之间的关联性,使人们更全面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和精神世界。
国家文化公园为中华文明的活态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传统的文物保护往往侧重于静态保护,而国家文化公园则强调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在大运河沿线,一路从北京的“燕京八绝”“兔儿爷”“面人郎”、天桥摔跤,到天津的“泥人张”“狗不理”包子、相声时调,河北的沧州武术、吴桥杂技,再到山东的祭孔大典、仲尼古琴,河南的河图洛书、洛阳宫灯,安徽的泗州戏等传统戏剧,宣纸、徽笔等传统技艺,通过设立文化展示区、传统利用区等功能分区,国家文化公园为传统文化的展示、体验和传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并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使中华文明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
国家文化公园有利于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吸引力。国家文化公园集文化保护、展示、研究、教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能够为公众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河北秦皇岛的山海关中国长城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洛阳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建成,通过运用数字化展示、VR、AR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国家文化公园能够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中华文明的精髓,增强其对当代人特别是青少年的吸引力。同时,国家文化公园也可以成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国家文化公园为中华文明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国家文化公园为学者们提供了更加系统、全面的研究对象。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将有助于我们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规律,发掘其中蕴含的智慧。国家文化公园也可以成为文化研究的实践基地,促进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推动中华文明研究的深入发展。
国家文化公园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性地呈现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丰富的历史遗产,让人民群众能够直观感受中华文化的厚重与深度。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爱国精神的象征,1935年,田汉、夏衍、许幸之在长城抗战的背景下创作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其中歌词“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鼓舞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的爱国热情,到了20世纪80年代,《万里长城永不倒》《长城长》《我的中国心》等歌曲风靡大江南北,1984年,邓小平、习仲勋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时隔40年,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给北京市延庆区八达岭镇石峡村的乡亲们回信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著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建设国家文化公园,能够使公众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力量。
(作者韩子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原院长、国家文化公园专家咨询委员会总协调人;作者高琰鑫系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12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