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马超
春寒料峭,津港连心。记忆中的上一次对话张伯礼院士,时隔5年。这中间人类世界因疫生变,从工作到生活,甚至颠覆了固有模式。在2022年3月份,香港第五波疫情极其严峻之时,张院士远在京津,记挂香港百姓,当时提出「隔离管控、重症救治、大胆用中医药」等具体建议,不仅提升了香港利用中医药抗疫的信心,对后来疫情得以控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沧海桑田,仍然岁月静好;时移世易,终归恬淡虚无。荣获总书记颁发的人民英雄称号,理应身披霞衣,光彩夺目。可是这位自称老张的张院士、张教授、张英雄,亲民贴地,不忘悬壶,仍然保持每周至少3次在临床一线出诊,兼任多个国家级和地方院校级的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事必躬亲带博士生、硕士生,马不停蹄,奋斗在弘扬与发展国医的路上。

我们约在天津最有特色之一的「狗不理包子」相见,古色古香的阁楼,仿佛穿越回到1858年的清朝,那是掌柜高贵友创办这家包子铺的年代。餐厅视频中播放著习总书记接待普京总统时,普京动手试做狗不理包子和煎饼的画面。此情此景,张院士谈中医药走向国际,娓娓道来。
世界需要中医药
出发之前,和编辑商量选题。疫情之后,国人港人的亲身经历觉醒,甚至是身边许多的国际友人,更加酷爱中医药。热爱之,笃行之。在大疫之后,流感仍盛之下,立足香港这个连接东西的桥头堡,站在造福世界民众的维度,本期《紫荆养生》,计划以「中医药国际化」为封面专题。希望香港能够为中医药走向国际,插上飞翔的翅膀,引发世界认识并接受中医的热潮,我带著这个专题任务,从香港一路北上天津,专访张伯礼院士。
提到「中医药国际化」,张院士第一时间更正我,应该是中医药走向国际,而不是中医药国际化。区别是什么呢?张院士解释道,国际化,指的是国际已经有标准,我们向其靠拢,比如人工智能、汽车,这些国外先发展起来的,要走国际化路子,我们称之为「国际化」。但,作为中医药宗主国,我们应当定标准,更要站在宗主国的角度推广中医药,所以叫中医药走向国际,你看中央文件也好、业内术语也罢,从来不提中医药国际化,而提中医药走向国际。
这个指正对于吾辈非常重要,关系到是以何标准引领中医药的发展。张院士说道,中医药走向国际,我主人随,我们引领世界,这是前提。中医药有其本身的辨病、辨证、论治体系,四诊八纲,偏离这些中医基础理论轨道的中医药发展,就好像无根之萍,根基不牢固,疗效也会不彰显。
在确立宗主国地位的前提下,其他学术及临床,我们不保守,可以多与国际交流。但是,世界也有一小股对中医「去中国化」的倾向。如在针灸方面,不讲经络,只讲穴位,不讲手法,扎上针后通电就好,这只是针灸最简单的一种,不识经络,不谈手法(提插撚转、迎随补泻)的针灸忘典数祖,缺乏灵魂,针灸的奇妙在经穴配伍,在于针法。中医药目前已经面临国外产业化和「去中国化」的严峻挑战。
这时候,电视中恰好播放著普京总统包狗不理包子的画面,本应该翩然齐整的包子褶子,在普京总统手里秒变露馅儿大锅贴。张院士打了个比方,普京总统包的包子也可以叫包子,但和我们文化中的包子完全不一回事。针灸也是如此,离开了辨证循经、井荥俞经合、取穴配穴、手法,便也失去疗效之最大。
张院士认为针灸是走向国际的先锋,已有196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针灸的应用。他曾在2023年全国两会曾经提出要开展针灸国际合作计划临床研究,建立符合一般科研规律和针灸临床特点的研究范式和评价方法。还要系统开展穴位对机体调控规律研究,系统阐明针灸治病的科学机制和针灸理论的科学内涵。
针灸,已经成为中医走向国际的主力军。针灸的手法标准也需要我主人随。我们掌握话语体系与评价标准,更要让世界听得懂学得会,向世界讲好中国的针灸故事。俗话说,针灸拔罐,病好一半。
针灸在196个国家和地区被使用,40多国家已经立法。目前,针灸在国外的诊所有将近30万个,从业人员超过百万,国际上有针灸热,所以中医走向国际,针灸是生力军,并被世界越来越认可。
据说美国特种兵,每个人挎包里边都有一小盒针灸,受伤后针灸刺激用来代替镇痛药止痛。美国的一些州,现在正准备在公立医院设立针灸科,主要用于镇痛、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腰腿疼、焦虑失眠等。
2023年8月份,张院士到加拿大多伦多中医学院,做中医专业认证。切身体验到那里的中医诊所很火,病人很多,学员很多。针灸无论是标准,还是临床实践与推广都很顺利,如火如荼估计在不远的将来能在相应国家正式纳入医保,全世界针灸发展,未来可期。
救命治病,尊重差异化
早期工业化时代,制造业讲究标准化。但是,你看,工业5.0,采用更加灵活的生产方式,充分引入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个性化、定制化、绿色化,说到底,工业让生活更美好,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的差异化需求。
人体更是存在个体差异,国医在中华文化几千年历史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病例,总结出「因人、因地、因时」治疗的三因理论,中医的「十问诊」更是体现了要多元化了解病人的特有病情病因。张院士和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个病例,让笔者有这些感触。
这个病例,发生在上海抗疫阶段,病人高烧不退,在重症监护室,已经用上各种抢救手段,血氧饱和度停留在80%多,上不到90%,五六天没有大便。张院士通过舌象(焦苔黑苔)和脉象(沉滑有力),辨病辨证后,建议先用安宫牛黄丸、紫雪散等,退烧。退烧后,血氧饱和度仍然差强人意。肺与大肠相表里,张院士建议将大黄用到50克、芒硝30。通腹以泻肺,一剂药,便通热退,血氧饱和度水平提升到90%以上。大家当时可能觉得药物剂量太大,但这是救命的量,中病即止,而药典规定是治病的量。
所以,针对救命、治病甚至是养生,中医也有分层次的标准化,笔者认为可以称之为三因分层标准化。分层标准化,甚至在垂直细分领域,衍生出各个层面的细化标准,是对人体个体差异化的最基本尊重。这是中医发展的挑战,更是机遇之所在。
西方保健产品都在采用工业5.0的模式在进行个体差异化的细化生产,甚至可以根据一家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营养补充品的私家定制模式。我们几千年中医药发展历史,崇尚个体差异,崇尚有机,完全有条件做好细分领域的标准化,在辨病辨证和体质学说的基础上,做好分层标准化。
张院士说,标准化要有,但底层逻辑是要强化中医思维。张院士抗疫归来,有一位97岁的老者病人,请他去会诊,西医的各种检查和治疗手段已经用尽了,查不出主要病因,治疗效果也不理想,就是低热、乏力、倦怠,没有食欲,消瘦、大便溏泻。当时张院士希望停掉所有西药,并开了三副药,老人的量不能太大,一副药喝三天,到第六天,病人已经热退汗止,恢复食欲了,到第九天老人想出院回家。通过这个病例,量虽然有标准,但服药周期充分尊重个体年龄、身体状况的差异,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思维。
当然,一些为了利益反中医其道而行之的人,是无论如何都难以让其从善如流。还有一些专业人士,不太懂又不太认可中医的疗效,就直接认为中医不科学,不想聆听、不去思索、不加判断、不看证据的「四不」人士,所谓的认为中医不科学,这是一种存在虚无观点。
守正创新,而后现代化
上文提到「肺与大肠相表里」,是中医基础中「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脏腑表里的重要一对。很多人听不懂,肺与大肠怎么联系到一起的?也有人质疑这个说法缺乏现代生物学基础。
张院士阐述,用现代科学可以解释,第一,通过大便将肠道里的毒素、病毒碎片随大便排出来,相当于排毒;第二,通过恢复肠道运转,肠系膜上血液循环得以改善,进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第三,肠道不同的肠段繁殖不同类的细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占据主导地位,肠道一旦不蠕动了,这些细菌就会移位,互相乱窜,肠道菌群紊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肠屏障保护作用减退或消失。第四,促进肠的血液循环,改变肠道的屏障保护功能,肠道参与脑肠轴、脑-肠-微生物轴的调节,被认为是第二大脑。所以,肠道通过脑肠轴影响全身,状况得以改善。这可能就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站在古人的肩膀上,眺望前行,这是守正;中医基础理论,有办法用现代医学去解释并助力发展,此为创新。现代科技手段更要为我所用,历朝历代古人尚且传承并不断创新,今人当自强,一切能为治好病服务的,都要为我所用。
比如当下流行的AI人工智能,在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张院士认为新科技一定在某种程度上能助力中医现代化的发展,但是,在辨证之「四诊合参」方面,暂时人工智能还不能完全代替人。
酷爱古诗词的张院士用一个他在清华大学诗词大赛上的体验来打比方,三道题,三位诗人加一个机器人作为参赛人,第一道题是背诵,双方不相上下;第二道题是给出三个关联词,对出相应的古诗词,机器人快过人类;第三道题是通过给出的一个下雨相思的场景写诗词,写出来的4首词,让评委评判哪首诗是人写的,哪首诗是机器人写的。
机器人的诗词,美轮美奂、情景交融、描述细腻,可称上乘佳作,但总感觉缺乏那么一丢丢神意蕴绵的感觉。这感觉,恰巧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情愫。这可能用现代量子学可以解释得通,但机器人还难以比肩的地方。中医,恰巧有这样一些要素的存在,现代化,也不能背离人的某种特有心神感知能力在辨病方面起到的特殊作用。机器人目前尚未企及。不过,假以时日,若机器人学会了所有的四诊合参,望闻问切,达到「望而知之谓之神」的境界,他可能比人类医生开的方子更合理。
结语
张院士今年76岁,经过抗疫重任的洗礼,开篇提到的身兼数项国家级重任,2个多小时的访谈,侃侃而谈,思维敏捷,精神矍铄,他自我调侃,从来不吃药,主打一个天津人的俗话「少心没肺」。中医讲恬淡虚无,说白了就是情绪放松,遇事不纠结,好事不要太高兴,坏事也不要长久悲伤。凡事留白,中庸之道;心情平静从容,养生之本。
另外,他用天津话戏谑自己是「胡吃闷睡」。胡吃,就是什么都吃,但是都不吃多了;闷睡,沾枕头就睡著,一睡8个小时,不起夜不做梦,睡眠质量好,从来不依赖镇静药。他说,中医理论已经融入到自己的骨髓里了,医者意也,随心所意皆中医。将一项事业热爱到骨髓,才能将其做到极致。中医发展,乃至走向国际,更是需要一批批如此情怀之人的共同努力。中医代有才人出,一代代从伤寒到温病,再到融入现代科学。中医药传承创新,一直没有停止过,吾辈当自强,积跬步,至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