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张清语
“立德树人、守正创新”是香港教育大学校长李子建送给教大青年师生的寄语。1994年,香港教育大学的前身香港教育学院成立。百载师道,三秩桃李,香港教育大学培育了无数教育工作者。“作为教师,要立德树人、终身学习,对国家有认同感,对学生的成长有帮助。作为青年,要守正创新,致力为香港特区、国家乃至全球不同领域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李子建校长对香港教师及未来人才的期望。
三十年教大继往开来
1881年,香港首间官立师范学校成立,是第一间由政府开办的全日制师资培训机构,揭开了香港教师培训的序幕。1996 年,香港教育学院被纳入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辖下院校,两年后开办第一个学士学位课程。经过20年努力,香港教育学院于2016年成为香港以师范教育为主的一所大学。李子建教授自2010年起加盟香港教育大学,出任副校长(学术),并于2019至2023年期间担任学术及首席副校长。回首往事,在从香港教育学院走向一所大学的过程中,香港教育大学以教育、科研、创新这三大版块为基底,不断扩宽研究及课程领域,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香港教师、科研及专业人才培养作出了诸多贡献。
三十年来,香港教育大学以多元化为导向,从以教育学为主的师范院校变为一所有著丰富专业和强大科研能力的大学。在一代代教职工的努力下,香港教育大学的课程及有关研究愈发丰富,学术水平与科研能力亦大幅提高,以坚实步伐向前迈进,为香港乃至国际级学术研究增光添彩。2024年,包括李子建校长在内,香港教育大学有49名学者获美国史丹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认可,列入最新公布的2024年全球首2%顶尖科学家名单。在李子建校长看来,人工智能(AI)技术是未来科技的重要发展方向,香港教育大学站在时代前沿,在科创领域不断投入资源,于2023年成立两个校级研究设施——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中心实验室(UDSAI)和神经科学中心实验室(UHBN),在49名顶尖科学家中,亦有两名科学家主攻人工智能与影像处理领域。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香港教育大学成果颇丰。在2024年获得了32项国际创新发明奖项,大学取得的专利项目涵盖教育科技、健康科技、微电子、人工智能模型和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这些创新项目为社会提供可行且可持续的方案,解决社会需求。李子建校长提到,在脑神经科学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成果已初步投入教学当中,已经融入本科生的课程,并开设了相关硕士专业。
香港教育大学也致力于为将香港特区建设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贡献力量。除了多元化、专业化程度的稳步提升以外,在国际化方面,香港教育大学“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积极与内地及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建立合作关系,向世界讲述香港故事、中国故事。2023年,香港教育大学与山东、港澳逾十间院校组成“鲁港澳高校院所创新联盟”等多个联盟,期望藉不同院校的优势,在学术研究、科技合作、知识转移等方面作出贡献,培养专业人才,激励院校产学研发展。在国际方面,香港教育大学于去年成立全球芬兰教育研究所(GRIFE),并于今年举办“全球芬兰教育研究所研讨会2024”,汇聚来自香港、内地和海外的150多位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就教育改革展开深入讨论,并集中探讨中国与芬兰的教育制度,期望把研究成果融入教育发展,为全球教育作出贡献。
李子建校长表示,除了与教育发达国家的互鉴互通以外,东盟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教育领域也正在飞速进步,香港教育大学多年来一直致力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教育发展。香港教育大学多年来积极推动与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与菲律宾、缅甸、汶莱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于2017年获委任为世界银行顾问,为越南教育培训部提供支援,推动当地教师的持续专业发展;于2020年参与世界银行的“高等教育改进项目”、协助提升柬埔寨大学教师的实力及教学素质等。2024年,李子建校长与协理副校长(国际化)卢成皆教授率领代表团,先后到访汶莱及菲律宾并促成合作。
未来,香港教育大学将会进一步扩宽“朋友圈”,与欧洲、中东、东南亚等地的更多国家与地区建立联系,通过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建立学术和学生交流机制等,促进教育交流,在守正创新的科研基础上,与世界互联互通。
传承师德促全面发展
作为知名教育家,李子建表示,学生是支撑未来社会的人才,在培养学生方面,首先要做到“全方位教育”,学校与课堂只是教育的一环,并不是教育的全部,唯有同家庭、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不同持份者广泛联系、密切合作,才能做到“全人教育”,支持学生们德智体群美全面发展。
先“立德”,方才能“树人”,教师们的一言一行都会被学生们看在眼里,其个人的道德品质也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在对师范生的师德培养方面,李子建有一套参考儒家的理念,从“个人、家庭”到“国家、世界”,由小及大,推己及人。他认为,师德培养首先要注重“修身”,培养个人的道德品质,再就是“齐家”,在最小的社会组织单位中尽到对家人的责任。除了“修身”与“齐家”,培养师德更要让未来的教师们心怀家国,对国家产生认同感,有坚定、健全的爱国主义价值体系,并积极将爱国之情转化为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实际行动。在为祖国作出贡献的同时,李子建也希望未来的教师们能够怀有兼济天下之心,对可持续发展、文化遗产保育等属于全人类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香港教育大学的师德培养体系中,与“人”的接触和正向关系的建立是重要的一环。首先,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在与历史人物跨越时空的“接触”中,学生们能够逐渐培养历史文化的修养与德行。自2024年5月,香港教育大学与曲阜师范大学合作,举办了“师德教育经验学习”课程,就读课程的准教师可到山东曲阜参加一星期的体验营,前往孔孟的故乡,感受儒家文化的涵养,深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及师德承传的底蕴,从而加强对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学校的各类活动与课程,以及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合作,学生们能够通过各种媒介接触到社会上的杰出人士,并因此而获益良多。
探访内地不同地区也是帮助学生传承师德、培养爱国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李子建提到,国家在七十五载的飞跃发展中,科技、民生、教育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香港教育大学将会通过各种方式,初步计划以“大思政课”的形式让学生接触到繁荣富强的祖国,让学生从了解到认同,逐步培养起深厚的爱国之情。香港教育大学亦成立了国家安全与法律教育研究中心 (NSLERC),将国安和法律教育有效地融入大学的课程中,定期举办国家安全教育分享会或研讨会。对于未来的教师们,李子建希望他们对香港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有深厚的感情,重视地域文化的特质,并对周边的社区作出贡献。
李子建校长希望香港教师们能够树立起终生学习的意识,在离开大学后,与学生们相辅相成、共同进步。国家安全教育等知识体系在不断地扩充、更新,并且愈发重要。为了更全面地解答学生们的疑问,教师们需要紧跟时代潮流,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不断深化自身对于国家发展大势、国家各方面成就、重大政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方面的认识与思考。除此之外,教师也应是学生们的良友,在学生们的成长过程中,容易产生对于人生与社会的诸多疑问,需要教师的帮助与指引。因此,教师们除了应强化自身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外,也应该不断成长,丰富自身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们处理成长过程中的困惑,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教师。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科技、教育、人才是三位一体、互相促进的概念。在这三者之中,教育能够培养人才、激发科技的创新,也能以‘立德’的方式,让科技与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的进步服务。”李子建认为,教师是一个很光荣的专业和职业。在谈到自身的教育经历时,他表示,自己的母亲就是一名教师,在学生时期他也遇到了很好的教师,在家庭与学校的耳濡目染之下,他对这份职业产生了向往。从事教育学研究工作以后,李子建开始进一步思考,在立志做个好教师以外,应该怎样从学术的角度促进教育专业的发展。在担任大学校长一职后,他开始探寻如何让教育行业同社区、政府广泛合作,培养越来越多的优秀教师,促进香港社会乃至国家的发展与人才强国建设。
在他看来,香港这一正在建设中的国际教育枢纽,就好像一个拥有无限潜力的国际机场,以联通全球的航班迎来送往著无数来自不同地域与文化背景的学生和教师,以开放、包容、友善的姿态丰富著香港与世界各地的学术和文化交流。同时,香港社会各界应广泛合作,进一步完善这座“国际机场”的相关设施,为学生及教师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援,让来自内地与世界各地的学生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体验中华优秀文化和国际化的教育体验。在建设好国际教育枢纽的过程中,香港也能够留下拥有多元技能的人才,助力香港社会进一步发展。李子建希望,香港能继续顺应国家发展大势,以非凡勇气面对教育改革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让这座“机场”能够助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类文明的百花齐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