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 利可
“于盛元”、“张长发”,这是两位曾参与甲午战争的北洋水师来远舰水手。近130年后,刻有他们身份的木牌经考古发现与大量武器弹药、生活用品一起从威海湾内被打捞出水,揭开了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史,也填补了我国大型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工作空白,为甲午海战史、近代海军史和舰船史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实物资料。

北洋水师三大主力舰只沉于威海湾内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战争,对中国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894年7月25日甲午海战爆发,由于日本蓄谋已久,而清朝仓皇迎战,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1895年4月17日签订了《马关条约》。
“定远”、“靖远”、“来远”均属北洋水师的三大主力舰只。定远舰于1885年回国入役,编作清政府北洋水师旗舰,号称“亚洲第一巨舰”。1895年2月,日军攻击北洋舰队的驻泊地——威海卫,定远舰被潜入军港内的日本鱼雷艇击伤搁浅。为了不使定远舰落入敌手,北洋海军统帅丁汝昌下令将战舰炸毁。甲午战后,定远舰被日军大肆拆卸,武器与舰材被当作战利品运去日本,剩余残骸沉于海底。
靖远舰1887年建成,同年11月加入北洋水师,是致远舰的姊妹舰。1895年威海卫战役中,在定远舰、镇远舰相继受损后,丁汝昌在靖远舰挂起提督旗,指挥舰队坚持战斗。2月9日,靖远舰被日本陆军占领的鹿角嘴炮台发射的两发炮弹击中,航行至铁码头南侧搁浅,为免资敌,实施自沉。
1887年建成的来远舰为经远舰的姊妹舰,同年12月加入北洋海军。1895年2月甲午海战中,日军鱼雷艇偷袭威海湾内北洋海军船只,来远舰中雷,舰身倾覆,沉没于刘公岛石码头南侧海域,舰上30人壮烈殉国。
炮火声渐逝,这些损毁的战舰日程月累沉埋于海底淤泥之下,穿越威海湾百余年潮起潮落,那段尘封的历史经多年考古发现再次浮出海面。

出水遗物成为辨别舰只身份的关键证据
长期以来,甲午沉舰遗址位置并不明确。在国家文物局的统一部署下,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联合山东、辽宁两省文博单位,从2014年起持续开展甲午沉舰水下考古工作,在黄海北部甲午海战主战区确认致远、经远、超勇、扬威四舰。2017年以来,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等单位,在威海湾原北洋海军基地附近进行水下考古调查,又陆续发现定远、靖远、来远三舰。
甲午战争结束后,日本占领威海卫,曾对这一区域的沉舰疯狂破拆、长年打捞,以致沉舰被严重破坏。定远、靖远、来远三舰已均无完整舰体形态,舰体木板残断,钢板扭曲、破碎,海底遗迹、遗物经拆解后散落四地,并被海底淤泥层层埋藏,这给如今的考古调查增加了难度。
考古团队首先通过研究分析日本海战史料、老照片等造船档案和战争档案,确定沉舰大体位置;而后运用多种物探勘测技术确认其准确位置、淤埋地层情况,同时人工钻探核实遗址堆积、分布、埋深等信息,并作为调查抽沙区域的选择参考;最后进行布方清理,用GPS精准控制抽沙区。正是通过上述工作方法,2017至2023年,考古团队完成了对威海湾北洋海军三艘主力战舰定远、靖远、来远的调查工作。
考古人员通过分析过威海湾水文及沉积环境数据、日本打捞档案,结合沉舰遗址考古成果,整体还原了遗址形成过程:战舰受损进水、自重下沉陷入软泥中——日本民间打捞公司快速拆解殆尽,只存煤渣、木板、钢板——后续威海湾夏季暴雨泥沙持续,威海湾内流速缓慢、泥沙沉降严重——129年后,沉舰残骸埋于泥下。
威海湾内的甲午沉舰遗址水深6-10米,遗址分布面积850-2,100平方米不等,埋于海泥下0.5-3米。发掘出水遗物包括船体构件、船员生活物品和武器弹药等,这些遗物不仅是辨明战舰身份的关键证据,而且能结合其种类判断出原舰体的艏、舯及艉部等位置。
一块重达18.7吨的钢面铁甲堪称本次考古的巨大发现。其实测宽2,600毫米、高2,832毫米、厚305毫米(约12英寸),尺寸惊人。根据清政府向德国订购铁甲舰的合同记载,定远舰铁甲为康邦装甲,即钢面熟铁甲的复合装甲,主装甲带的厚度为12英寸到14英寸不等。另据北洋海军史料记载,靖远、来远等铁甲舰的装甲厚度都达不到12英寸。因此,拥有这一尺寸的装甲并且沉没在威海湾的,只有定远舰。考古研究人员又根据这块装甲的弧度和出水位置推测,其可能是定远舰艏部主炮区侧面的装甲。
考古人员在另一沉舰舯部发现了2箱完好的37毫米哈乞开司炮弹、艏部发现1枚重达150公斤的210毫米口径炮弹。北洋海军铁甲舰中,仅靖远舰与邓世昌所驾致远舰装备210毫米口径克虏伯炮,而致远舰在大东沟海战中沉没于丹东海域,因此这枚炮弹无疑为靖远舰所载。
相比之下,来远舰的识别工作更加明确。先后出水了勺柄上錾刻有“来远”字样的镀银汤勺和两块毛笔墨书的身份木牌,其中一块木牌写著“来远三等水手于盛元”,另一块正面写有“来远一等水手张长发”,背面为烙印的“行”字。据推测这是水兵的通行证,用于登上军舰或出入海军基地时证明身份。
此外,瓷碗、皮鞋、烟袋锅、灯、麻将、象棋、剃须刀、铜锁、纽扣、木梳等大量生活用品在威海甲午沉舰遗址中发掘出水。透过这些实物,足以想象那些北洋海军将士们在船舰上的生活场景,历史中的他们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鲜活、立体的生命,让今人感受到了与前人的情感联结。

填补中国海域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空白
近十年来,我国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迅猛——《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实施,《水下考古工作规程(2023)》印发,241处水下文物点调查确认,北礁沉船遗址等5处水下文物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山东、福建等省划定水下文物保护区;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海基地一期交付使用、二期筹备建设,南海基地落成揭牌,第一艘考古工作船“中国考古01”号投入使用,我国水下考古设施水平进入世界前列;一系列重要的水下考古项目亮点纷呈,“南海Ⅰ号”发掘提取各类遗物18万余件,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入坞……
这其中,甲午沉舰系列考古开启了水下考古调查与研究新领域。其以蒸汽动力、钢结构材质的大型战舰为调查研究对象,而非以海外贸易木船、船货为研究对象,其考古勘测、发掘方法、文物保护、研究对象等均有别于平常的水下考古。
甲午沉舰系列考古积累了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与原址保护工作方法。因沉舰遗址具有体量大、吨位重、结构复杂的特点,水下考古工作侧重于与科技手段、多学科间的结合,将科技创新融入沉舰考古调查、抽沙试掘、出水文物现场保护等各个环节,探索出一套实践可行的近现代沉舰考古工作方法,填补了中国海域近现代沉舰水下考古的空白。
甲午海战改变了近现代东亚历史进程,甲午沉舰系列考古成果不仅为深入推进甲午海战研究增添了新材料,也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的实物教材。比如史料记载,来远、经远尾后火力不足,战前有奏请加装武器,包括53毫米、120毫米炮。其中,120毫米炮是否加装一直无法确定,来远舰本次考古发现了120毫米炮弹实物。此外,经远舰发现120炮弹引信亦可佐证。又比如,在来远舰遗址发现的舷梯紧贴钢板一侧有火烧痕迹,亦证实了战争的惨烈及北洋将士的英勇。
目前,甲午沉舰系列考古工作仍处于调查阶段,主要以摸清甲午沉舰水下遗址情况为目标。同时,考古人员也一直在推进相关研究工作,包括甲午沉舰考古工作方法的总结、考古成果的出版和出土文物的修复等。因甲午沉舰整体保存状况较差,不具备整体打捞条件,沉舰遗址采用牺牲阳极保护方法实现钢铁战舰原址保护。2022年初,定远舰遗址公布为山东首个省级水下文物保护区,这是首例甲午沉舰水下文物保护区,也是以实际行动响应新修订的《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除辽宁黄海北部、山东威海湾的甲午沉舰遗址外,我国境内还存在时代相近的沉舰密集区,比如旅顺口日俄战争沉舰、青岛湾日德战争沉舰、福州马尾中法马江海战沉舰等,民国时期舟山附近的海天舰,抗日战争期间长江江阴、武汉等地的沉舰。此外,还有大量的不是战舰的近现代沉船遗址,包括太平轮、安平轮等。上述钢铁沉舰(船)遗址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值得继续调查与研究,纳入近现代沉船的水下考古工作计划。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指出,要继续深化每个遗址的研究,积极开展多学科、跨学科合作,最大限度获取沉船遗址承载的丰富历史信息。要加强出水文物科技保护能力,聚焦海洋大型木质沉船和钢铁沉舰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以及脆弱文物加固提取等需求,集中力量攻关,力争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上取得突破。要落实好新修订的《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加强沉船遗址原址保护,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划定水下文物保护区,并将水下文物保护管理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建立健全涉水基建考古工作制度,水域开发建设前要开展考古工作。要加强与公安机关、海上执法机关等合作,建立定期监测、巡查和回访工作机制,严厉打击盗捞等违法犯罪活动。
(作者系资深媒体人,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