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荆专稿】新型大国关系典范——中俄建交75周年回顾与展望

【紫荆专稿】新型大国关系典范——中俄建交75周年回顾与展望

日期:2024-03-02 来源:紫荆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 北京 蒋菁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中俄两国建交75周年。当前,国际形势加剧动荡,世界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格局深刻调整,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地区周边冲突不断。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各种风险与挑战,中俄将以庆祝两国建交75周年为契机,持续加深政治、经济、外交和人文各领域全方位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和地区性问题与挑战,推动双边关系取得新的突破和发展,不断丰富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

2023年10月18日中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来华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会谈(图:新华社)

中俄建交75年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2日,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第二天,苏联政府就宣布承认新中国。3日,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俄关系包括了42年的中苏关系,以及苏联解体后33年的中俄关系。中俄建交75年以来,走过了曲折而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历经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五十年代的友好同盟时期(1949-1959)。这一阶段是中苏关系史上的黄金蜜月时期。中苏签署为期3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结成政治和军事同盟,此后还缔结了贸易和经济合作协定。同时,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掀起全面学习苏联高潮。苏联则对中国展开全面援助,帮助中国建成了社会主义制度和奠定了国民经济工业化的基础。此外,两国在朝鲜战争中展开密切军事和安全合作。

(二)六十年代的关系破裂时期(1960-1966)。这一阶段,中苏两党在意识形态领域展开激烈论战,导致两国关系恶化。双方都以“马克思主义正统”自居,将对方视为“异教徒”,互相进行批判。此后,随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逐渐瓦解,持续近半个世纪的中苏两党关系也走向了决裂。

(三)七十年代的全面对抗时期(1967-1981)。伴随著中苏意识形态的论战愈加激烈,两国边境频繁发生武装冲突,尤其是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中苏边境地区的局势异常紧张,双方展开积极备战。同时,苏联试图在外交和国家安全领域对中国进行战略包围,中国则依据形势实施内线突破,从外线对苏建立反包围,由此“中美苏大三角”战略格局初步形成。

(四)八十年代的走向正常时期(1982-1991)。在此期间,中苏双方都有缓和两国关系的迫切现实需要。为此,两国自1982年10月至1988年10月,围绕消除“三大障碍”问题,即:苏联从中苏边境地区和蒙古撤军问题、从阿富汗撤军问题、劝说越南从柬埔寨撤军问题,进行长达6年的谈判并最终妥善解决。同时,中断多年的中苏边境贸易在1982年得以恢复。此后,1989年5月苏共总书记戈尔巴乔夫访华,发表《中苏联合公报》,意味著中苏国家关系和两党关系正式实现正常化,这在两国关系的发展历史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五)九十年代的全面恢复时期(1992-1999)。随著中苏关系过渡到中俄关系,两国关系顺利度过磨合期,得以平稳发展和持续升级。1992-1996年期间,两国关系连上三个台阶,从“相互视为友好国家”到“建设性伙伴关系”,再到“战略性协作伙伴关系”。此外,双方还建立了非常健全的双边合作机制,为中俄关系的全面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新世纪以来的全面发展时期(2000年至今)。这一阶段,中俄关系取得一系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政治互信不断巩固和加深,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不断加强,战略伙伴关系不断充实,逐步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2001年7月16日签署为期20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人民“永久和平、世代友好”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成为指导中俄关系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和法律基础。该文件于2021年6月28日延期。2011年6月16日,两国关系上升为“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19年6月6日,两国领导人又宣布将两国关系再次提升为“新时代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22年2月4日,两国元首共同发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新时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联合声明》。乌克兰危机以来,两国关系未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依旧秉持“肩靠肩、背靠背”,互为战略依靠和战略后方,推动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持续向前发展。2023年3月22日,双方发表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深化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

中俄经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

一直以来,中俄经贸关系滞后和贸易结构失衡都是两国关系发展中必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若长期不能解决,将势必影响到两国的政治关系。近年来,在中俄两国共同努力下,两国经贸关系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在两国外交关系中的重要性逐年增强。特别是俄乌冲突以来,受大国关系博弈、西方经济制裁和经济发展不均衡等影响,俄切实加快“向东看”战略实施,对华加强经贸合作的意愿持续加深。在多重内外因素的推动下,中俄经贸关系快速发展,并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俄双边贸易总量快速上涨,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中国海关的数据显示,2022年中俄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1,902.71亿美元,同比增长29.3%,中国向俄罗斯出口了总额达761.22亿美元的货物,同比增长12.8%;而俄罗斯出口至中国的货物总额达到1,141.49亿美元,同比增长43.4%。2023年中俄贸易额再创历史新高,达到2,401.1亿美元,同比增长26.3%。其中,中国对俄出口迅猛增长,达到1,109.7亿美元,同比增长46.9%;中国自俄进口1,291.4亿美元,同比增长12.7%。与以往相比,中国对俄罗斯出口增长高于进口增长,贸易平衡状况有所改善。2023年对俄罗斯顺差与2022年相比减少约一半,至181.7亿美元。同时,中俄贸易总额中超九成采用本币结算,俄罗斯外汇储备的40%、主权基金的60%以上均由人民币构成。投资方面,主要以中国在远东地区的投资为主,目前的投资规模占比较小,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黑龙江省黑河市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被誉为“中俄双子城”(图:黑河市文旅局)

俄罗斯对华经济依存度快速上升。目前,俄罗斯约四成进口商品来自中国。贸易结构上,除了消费品之外,俄罗斯绝大多数的投资进口来源地也是中国。中国公司现在正在填补西方公司离开俄罗斯后所留下的空缺,这一过程还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目前,中国已成为俄罗斯最大的乘用汽车进口国。2024年1月,中国品牌的汽车在俄罗斯市场所占的份额已超60%。未来,中俄仍将持续深化经贸合作,并致力于务实发展,将合作期望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全方位拓展在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商贸业、农业、服务业、文化交流等领域的项目合作。同时,在政策协调方面,将加强在经济及相关领域的各类法规、政策的协调,在能源、资源、机电产品等领域的贸易活动还将进一步扩大。与之相应配套的跨境物流运输、与之息息相关的金融等合作也将持续深入。

今后一段时期,中俄经贸关系日益紧密是大势所趋,这对推动两国外交关系有重要的经济和地缘政治意义。从国际层面,两国可在重大国际事务中形成更为紧密的经济纽带,不断提升地缘政治地位,扩大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共同推动构建多极化世界格局。从地区层面,为构建区域经济安全、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实现高质量对接提供有力保障。从双边层面,既是推动两国外交关系可持续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物质基础,也是筑牢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政治互信的基石。

中俄携手树立新型大国关系典范

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两国拥有4,3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建国以来,两国关系发展极不平凡,在经历了蜜月期、交恶期、恢复期后,终于迎来了全新的发展期。在此过程中,中苏关系正常化是两国对外交往中不可磨灭的一座历史丰碑。双方当时所确定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针对第三方原则、裁减边境军事力量和建立信任原则,以及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协调、反对霸权等原则,在中俄关系的实践中日久弥新、不断发展,经受住了国内外风云变幻的重重考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中苏关系正常化不仅为中国实现全方位的改革开放营造了建国以来最好的国际环境,也为两国建立新型国家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苏联解体后,双方在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基础上逐步建立了平等的新型大国关系。在双方多年共同的不懈努力下,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的台阶,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成为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双方视彼此为优先合作伙伴,政治高度互信、经济合作实现突破、外交协调密切有效、文化交流互动频繁、军事安全合作持续加强。

随著2023年年初中俄珲春口岸恢复客运通关,地处中俄朝交界的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恢复了跨境旅游城市往昔的活力。盛夏时节,前往珲春旅游、购物的俄罗斯游客日益增多,他们在珲春购物、娱乐、品尝美食,尽享边境小城珲春的多彩活力(图:新华社)

历史充分表明,中俄两国山水相连,“和”则两利,“斗”则两败。一旦对抗,地缘政治和战略空间回旋余地十分有限。因此,“永久和平、世代友好”,保持双边关系始终高水平运行,既是中俄两国的共识和目标,也是两国人民的历史选择。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面临周期性调整风险,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面临更大挑战,地缘政治和国际及地区安全局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中俄双方需要在双边和包括联合国、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信会议和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机制下,高度信任、通力合作、开拓创新,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和问题,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携手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体系和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中俄建交75周年以来,双方充分汲取历史经验,凝聚了足够的智慧,有信心、有能力在复杂多变的世界局势下,继续塑造好以“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为基本特征的中俄新型大国关系,树立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典范,进一步造福两国人民。这不仅符合双方共同的利益,也有利于共同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和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繁荣。

本文发布于《紫荆》杂志2024年3月号,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副研究员)

来源:紫荆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编辑:罗立桓 监制:连振海
驻港国家安全公署:香港特区国安法治绝不容任何外部势力干涉
李家超:助力国家中医药“走出去”
习近平同巴西总统卢拉举行会谈
香港原讼法庭就串谋颠覆国家政权案判刑
打开看看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