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开星
中国内地经济今年第二季度增长放缓,内需不振,失业率高企;加上继恒大集团之后,上个月另一家大型房地产私企“碧桂园”也出现债务违约,令到外界对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增长产生质疑。近期,西方主流媒体关注中国经济问题的文章不少,基调都比较悲观。如何看待西方舆论“唱衰”中国经济?有些太偏激且说服力不强的观点,不值得一驳!本文从较为客观理性的文章中综合出几方面意见,并尝试就此发表看法。
一、中国衰落?
仅凭中国房地产出现了转型期的问题、出现几间可能资不抵债、破产倒闭的企业,出现如今年的经济增长可能完成不了年前定的5%增长指标、三年疫情之后内需、投资、进出口等复常未入理想等情况,就断言“中国衰落”,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并带动全球的时代已经成为了过去。这是不是太武断、太草率了?这样的“衰落论”已流行几十年了,而且在西方反华阵营中一直没有停过。假定2023年中国经济增长正如一些机构所预计的将降至4.5%左右,虽不理想,但仍远高于美国、英国和大多数欧洲经济体的增长率。中国今年GDP若增长4.5%,新增部分达8千多亿美元,相当于瑞士2022年的经济总量(这年该国GDP排名全球第20位);而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计1%,新增部分也就是2千5百亿美元。那么,谁才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引擎呢?答案一目了然!
若说中国衰落了,那么,美国是否就更加衰落了?外媒指出中国的经济问题,我们就单说美国的债务问题:美国联邦债务已到了违约的临界点,即31.46万亿美元。如果分摊给美国民众,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负债9.4万美元。经过长达几个月的谈判与博弈,总统拜登和众议院共和党籍议长麦卡锡5月27日晚分别宣布,终于就联邦政府债务上限和预算达成初步一致,把有关协定文本提交国会投票。在此次债务上限“濒危”前,据美国国会相关部门统计,自二战以来,国会已经102次对债务上限进行调整。由此才有专家经过计算得出结论,全世界的黄金全部送给美国,美国大约15年就能全部亏完;全人类的财富都不够填美国一国的窟窿。至于其他的选举争拗问题、种族问题、枪支问题等等,几乎构成美利坚合众国的痼疾,根本没法解决。请问,这些还不是一国衰落的迹象吗?这样的国家还能在超级霸权的位子上呆多久?
二、内地的房地产问题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主张“房住不炒”,房地产市场逐渐进入“去杠杆”、“去库存”阶段。三年疫情下经济停滞、消费不振,加剧了该行业的萧条。目前正是行业转型与调整的阵痛期,也是内地经济必须跨过去的坎,更是迈向高品质发展必须经历的阶段。该行业产值450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占中国国民总产值的约1/4,产业链涉及到上游的材料供应商如水泥、钢铁、玻璃、化工、木材、机械等,中游的总承包公司如专业分包公司、设计咨询、地产公司、政府(土地供应者),下游如房地产仲介、物业公司、家居建材(地板、涂料、门窗、洁具)、家电(厨电、冰箱、空调、洗衣机)、金融等,终端如购房者。在房地产深度调控的时段上,受到房地产规模的缩减,产业链里的产业将受到直接影响,特别是材料供应商。
但是,房地产过分炒卖、畸形发展是一个毒瘤,吮吸著健康经济体的血液,并加大普通家庭的置业困难,削弱城市对于新来劳动力及年轻人的吸引力,增加政府安居工程的成本,加深社会贫富悬殊的鸿沟;同时,当房地产一枝独秀、大发利市时,其产业链之外的各行各业就遭到冲击。因此,应让房地产价格走向理性,回归居住的本性而不是炒作生财的工具。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令其不再是暴利行业,房子不再是炒卖转手的牟利商品,回到满足刚需及改善性住房的状态。这是必由之路。不能因为转型的阵痛,就前功尽弃,就走回头路。
只是要考虑如何避免这种转型导致整个经济陷入系统性的风险之中,减少对房地产企业、银行及购房者的冲击与损害。有些外媒对此幸灾乐祸,在观望房地产泡沫破灭时产生的巨额债务会否使整个中国经济陷入崩溃。这不是善意的表现!
中国当局要求陷入资金周转不灵的房企,必须“保交楼”就是最大限度地避免出现大面积的烂尾楼,以保证购房者的利益。当局实行的“认房不认贷”,减少首付的比例,刺激购买二套房及方便换楼客;“带押过户”,不用先还完贷款即可完成房产过户手续,方便售楼者,并省去交易过程的时间、减轻资金积压、提高交易速度,为换楼及购买二套房减少资金压力与缩短时间成本。目前“认房不认贷”已在广州、深圳、北京等一线城市落地;福建省厦门市还施行“带押过户”。同时,中国人民银行也降低贷款利率,房贷利率从5.25%降至4.75%,除了降低房地产商的借贷成本,也减少按揭贷款的利息支出,减轻供楼成本。
随著上述一系列稳楼市、刺激房地产需求、为房地产企业减压的组合拳见效,刚需与改善性住房的购买力将被激发出来,相信对房地产业走出低谷、回归正常轨道将有显著的效果。中国房地产挤泡沫的过程与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是两类完全不同的问题。前者是政府、银行及房地产商的主动行为,是消费者持有现金却不去购房或购房者付了首期、银行做了按揭,地产商尚未将现楼交给准业主的问题;而后者是购房者本不具备购买力,透过金融机构次级乃至多级的重重按揭,将钱借了出来,将房子买下。只要越来越多的原本就是力所不逮的购房者无力偿还分期付款时,次贷危机就爆发了。
可见,部分外媒将中国内地一些房地产企业还债困难、资金链断裂视为经济危机,并认为可能波及到全球经济,显然是危言耸听、反应过度了。
三、投资拉动、基建先行的路子不灵了?
中国经济40多年来走的投资拉动、基建先行的路子,是否已经行不通了?投资、出口、内需“三架马车”都处于增长乏力的时候,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来自何方?这确实是中国经济未来是否能够继续增长的难题。外媒从这点出发,为中国经济提出问题,指出结症。这是善意的出发点,动机也没问题。中国内地也可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意见,不必一味排斥,不可讳疾忌医;毕竟,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发展历史较为长久,所经历的经济周期较多,所遭受的经济危机教训也深刻。这里面涉及到的私人资本在经济中作用及其保护,的确是中国内地眼下所要重视与反思的课题。
一些外媒关注到中国政治体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改革开放实际上是中央权力下放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相结合模式,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摸索。
四、舆论“唱衰”与金融“做空”
在“唱衰”中国经济的同时,不少外媒也都强调不应该幸灾乐祸。这不是矫情,也非善良;而是中国经济的增长,若正面地看待,确是关乎他们的利益。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几十年带动全球增长,目前的贡献率达30%以上。
然而,从战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西方抓住某国经济中的货币、物价、资源缺乏等问题,无限夸大,利用强大的话语权,舆论“唱衰”与金融“做空”相呼应,引诱资本从该国外逃,导致该国货币汇率大幅下跌,达到扰乱该国社会稳定、经济秩序的目的。当一国经济陷入混乱、资产大幅贬值之际,外资又乘机收购这些廉价资产。这种政治、经济、金融与舆论相互默契配合,达成收割“韭菜”的套路,是它们惯用的伎俩。
在中美两国处于全面竞争的时间点,美方意图割中国经济“韭菜”、薅中国经济“羊毛”的可能性随时存在。中国始终必须保持高度警惕!
(作者系香港资深媒体人,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