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苏永安
目前,全世界已基本走出疫情阴霾,如何重新发展区域经济,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海峡两岸依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要携手共同发展两岸经济合作,还有一定难度,但两岸“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有再大的困难,只要有决心、有信心、有恒心,相信一定可以克服并尽快达到经济重新起飞的共同愿景与目标。
以下让我们从两方面来探讨两岸经济融合的新路向。
一、在走向“东亚半球”大趋势下寻找两岸合作的契合点
首先,两岸经济是与“东亚半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东亚半球”,是指包括中日韩、中国的港澳台地区和东盟10国在内的16个东亚经济体,该经济体的GDP占全球一半。目前“东亚半球”面临的是“东升西降”的走向,将在2040年左右形成,这为强化两岸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中国有句老话“30年河东、30年河西” , 毛泽东主席60年前就英明指出“东风压倒西风” ,又称“西方不亮东方亮”。在这“东升西降”此起彼落的时刻,两岸应该紧紧抓住这个契机,并以此作为契合点,共同合作,一起发展。
其次,要寻求共同合作,科技创新是第一大动力。因此,两岸未来应加强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科技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面对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谁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在综合实力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战略地位。关注全球半导体产业动态的朋友都会知道,领导华为成功打破美国芯片封锁的最关键人物,除了任正非之外,还有一位更关键的人物,他就是出生于宝岛、留学美国、回归台湾,然后从台积电跳槽韩国三星、再由三星投奔祖国,并带领中芯国际团队成功研发了让美国大失预算并震惊不已的7纳米先进芯片的梁孟松院士。各位朋友,当前,全世界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先机。以两岸目前形势来看,离我们比较近的产业应是优先发展lCT、医疗和农业等三大领域,应该属当务之急。
目前,中产阶层崛起和内部消费是第二大动力。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层拥有一定程度的经济独立,对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产生很大作用。未来应该鼓励台资企业拓展内销市场,助力大陆增强内循环,并在市场管理和消费者保护方面提供经验。
此外,区域合作是第三大动力,尤其是两岸的经济合作。未来应在“一个中国”原则下尽可能协助台湾参与区域合作,让台湾岛内的经济融入大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包括加入RCEP及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二、在两岸融合发展试验区基础上,尽快设立“海峡共同市场”
要发展两岸经济融合,最好的办法是尽快设立“海峡共同市场”,以利两岸的具体交流合作。具体做法可有以下若干方面。
今年9月12日中央发布《国务院关于支援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本人也觉得设立“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做到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是一项“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的重大举措。在福建设立两岸融合发展试验区虽是单方面给予优惠,但对两岸民间交流十分有利。
有了“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基础,还应继续加一把劲,在福建和台湾两地设立“海峡共同市场”,实现区域要素流动,增长区域的优化配置,扩展区域市场,例如逐步实现商品、劳动力、资金和资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形成规模经济,促进技术扩散和行业均衡。
福建台湾隔海相望,却血脉相连。两地在历史及地理上,在行政、经济、文化各方面都保持着密切联系。加快福建对外开放步伐,对发展两岸经济有非凡的意义,对台湾也有更大的的吸引力。这方面可参照香港自由港的政策,把福建全省划为自由港,实行全球最开放的自由贸易政策,这对两岸经济应该有立竿见影的作用。
要加快、加强福建的发展,可以在福建沿海城市分别设立经济新区,例如在厦门设立“厦门新区”,主要目的对接高雄市和台南县;在泉州设立“泉州新区”和“湄洲新区”,可与台中市对接。对这些经济新区,可以赋予最大限度的自由开放政策,加上现有的对接台北市的“福州新区”和“平潭开发区”,作为对台湾开放的前沿阵地,形成全线开放格局。相信闽台共同携手,一定可以创造一番崭新局面。
以上仅属个人看法,相信还有不少不足之处,衷心希望可以抛砖引玉,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共同集思广益,必定为海峡两岸经济融合的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系亚太总裁协会亚洲副会长、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香港总会常务副会长,本文系作者在第六届台胞社团论坛的发言,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