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存昕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一级演员,在许多话剧、影视作品中塑造了多个极具文化内涵的经典形象,多次凭藉高超的演技斩获大奖,是撑起一部又一部经典作品的国宝级演员。
他出生于1953年,那一年,斯大林去世,新中国开始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新中国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
一晃过去七十年,这些事件早已布上厚重的历史尘埃,七十岁的濮存昕的演艺生涯也走过了四十多年。

近日,香港三联书店出版濮存昕自传《濮存昕:我和我的角色》中文繁体版。在这本自传里,濮存昕以自己曾经饰演过的角色为主线,分享多年来在演艺道路上的历练、探索、创新和思考。
谈到提笔写传的缘起,濮存昕表示:“人到了一定的阶段,似乎都有自己想要做的事。我相信每个人到这个时候总要回头看一看。”
在70岁生日之前,他思考自己需要做的事,发现排戏等等活动都有了具体的安排,那么还有什么想做但还没有做的呢?
他只能想到一件事,那就是将自己的生命旅程书写下来。

2022年,友人带濮存昕到南非的国家公园游览,在观赏路旁的象群时,有一头老象向他们一行走来,“牠的步履很慢,真的很高,像一座山。我确信牠的一双眼看著我,我们对视了。”濮存昕回忆道,这给了当时的他很大的震撼,因为据说象老了,在最后的时刻都会自动离开象群,走到原野的隐秘处,孤独地迎接死亡。他联想到这些场面,“真悲壮,有种诗和音乐感。”
“我现在就好像那一头老象,在慢慢地远离象群。”于是,年至古稀的他,拿起笔,一点点写下自己与角色、与舞台的故事:“我们如果不想让时间把自己的生命偷走,那就记下来。”
角色在提升著我
观众是我的知己

彼得·布鲁克曾说,一生不过就是几个瞬间。对濮存昕来说,这几个瞬间,大抵是他演过的一个又一个角色。
“我确定,每一场演出,睫毛遮著灯光,面向暗处,我知道那里坐著观众。”他在书中写道,他的表演是在坦白自己对作品、对角色的理解,以所学奉献出表演:“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他一直在将自己能够一生从事自己所喜爱的演艺工作,视为一种福气。“我因为自己是一个戏剧演员,感到很满足,我非常尊重这个职业。”谈起自己的演艺事业,濮存昕眼里总是有著满满感怀。
他把舞台比作能够看到世间百态的小小画框:“你看这一方舞台,台口不过就是13米,像一个画框,而观众能够参与进来,投入到那些故事和角色当中,由此去了解人世间的事。我们就是在做这个事情,我一场又一场地演,演了一辈子。哪怕只打动到一小部分观众,我也很满足,他们就是我为数不多的知己。”
在观众们的眼里,他既是以赤子情怀阅世走人间的性情诗仙李白,也是出世超然又始终心怀著劳苦众生的弘一法师,还是俯首甘为孺子牛、能够“于天上看见深渊”的鲁迅……这些角色无一不是在精神层面上有著极高追求的先贤。

“当演员的益处是,每每创作,特别是演经典、饰先贤,自身能得以进步、成长。”濮存昕也在不断地从这些角色里得到滋养,认为“演完李白的每一次谢幕,我都会有极大的满足感。生命如果在此一了,也便罢了。那种尽情,那种淋漓,那种快意……好诗好戏啊!”他不断感叹。
“塑造角色,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这是濮存昕一直坚信的演艺之道。他沉浸在一个又一个角色当中,不断揣摩这些人物的心境、态度,不断地感悟和融入这些角色。
“说真心话,不是我在塑造李白,是李白,还有我演过的许多角色,是他们在塑造我。我太多的学养,来自于我的角色和他们那些精彩的台词。”濮存昕说道。
世界上的所有水
都是相通的

在香港的新书分享讲座开始前,濮存昕在香港故宫外海边吃晚饭。他看著维港的海水,想起曾饰演过的一部电影《最后的贵族》里的台词:“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
在这部1989年由著名导演谢晋执导的电影里,演员潘虹饰演的李彤是一位漂流在异国的贵族小姐,她向遇到的俄罗斯长者提问:“你还怀念著你的俄罗斯吗?”得到肯定的回答之后,同样含著乡愁、怀念著故土的她喃喃自语:“世界上的水,都是相通的”。
在这里,海水不再是简单的海水,而是一个有关文化烙印与流动的象征。
往事浮现眼前,又再映照回当下,总是对事物有著满满感激之情的濮存昕,吹著维港旁的海风,再次感性起来:“感恩大家邀请我来到香港,感恩我们香港的方方面面的人,大家都在为这本书的促成而努力,感恩你们,感恩我又看到了海水。”
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从事了大半辈子文化事业的他,由此联想到了文化的互通性和感染力:“我们华人的文字和语言,这些是我们生长的沃土,它们就像海水一样宽阔、无处不在,融在我们的心灵当中,影响著我们的一言一行。”不同地区都各自有著迥异的发展背景,但从人文的维度来说,大家都是相通的。相似的文化血脉不会因地缘而阻隔,被这些文化滋养出来的人,也在不断带著生长于这些沃土的根,到处散播、发芽,一世一代,茁壮传承。
满船空载月明归
怀抱赤子之心

而濮存昕也正是一直带著那样“水是相通的”的发扬与传承的信念,不断在为他热爱的演艺、文化事业游走奔波,让“水”得以更多流通。
步入七十岁的他,早已退休数年,我们却仍旧能在各种场合上看见他的身影:他还在演戏,从《雷雨》里的少爷周萍演到老爷周朴园;演莎士比亚经典,从《哈姆雷特》再到《李尔王》和《暴风雨》。
演戏之外,他还跨过“山梁”,去攀爬导演和教学的“山峰”,带领一班又一班年轻演员走上舞台,释放生命能量。
“人生就像爬坡,上要上得高一点,下要下得慢一点。”濮存昕说。曾在演艺事业得到了许多前辈的提携和帮助的他,现在也想继续把这种精神传递下去。
2019年,他与一众中外艺术家共同发起了大凉山国际戏剧节:“回归戏剧初心,凝望生命本真”,这是大凉山戏剧节的创立宗旨。“我希望能够去鼓励到那些参与到戏剧事业当中来的年轻人,不要被专业所吓到。你们的直抒胸怀,你们眼睛里闪著那种热情的光、求索的神态,足以让我们学习。”
濮存昕认为,戏剧始终都需要“赤子之心”的一股劲,他们这样的老一辈艺术家不仅需要学习如何永葆初心,更要给年轻人空间,去保护、培育那种珍贵的创造力和感知。
在从艺四十余载的他身上,几乎看不到什么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更多的而是一种可贵的真诚与良善。“要有勇气,去离开经验,离开形成的规律,带著曾经形成的经验的直觉,去突破边界,去发现更多新的可能。”濮存昕说道。

当被问到演艺生涯是否有什么遗憾时,濮存昕一笑带过,用四个字回应:“都已了却。”他认为,艺术创作和表达是永无止境的,他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他演了一生,也学了一生,在出完书之后,他为自己刻了一枚章,内容是“不在乎”,以示他的“舍”“了”之意。
对他来说,人生当中的各种遗憾、困难、挑战,均是“轻舟已过万重山”。而他现在所挂牵的,不过是陪他走过演艺生涯的千千万万观众:“从还青涩稚嫩的我初登舞台开始,就为我买票,为我付著学费。时至今日,如果我还能再演一段时间,那就再请你们陪伴我最后一程吧。”他说道。
濮存昕坦言,他现在的体力已大不如前,今年11月的演出计划中的李白,大概会是他的告别演出。
他认为这或许对他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谢幕:“李白永远都有著一种赤子之心,他到老了就还像是一个孩子,各种嬉笑怒骂,最终归于平淡……”濮存昕介绍,出演李白,需要“打滚、撒野”,要面向上苍尽兴发泄,喷薄出诗歌中的气势。
演了数十年李白的他,希望在身心能量尚佳的时候尽心把这样的李白呈现给观众,最后怀抱著这样的赤子之心,“满船空载月明归”。
来源:橙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