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打通境外人士到国内后支付“堵点”新尝试频频出招之际,从中国香港特区“北上”到内地的人士,亦从3月26日起多了一种新选择。
作为中国香港特区主要移动支付工具之一的“八达通”,于是日正式推出名为“八达通-全国通卡”(下称“全国通”)的服务。该服务依照“港元充值、人民币支付”运行方式,可在中国内地多个城市及中国香港特区作为交通工具的支付手段。
在此之前,境外人员或海外人士到内地后,如遇到购物、搭乘交通工具等多频次支付场景时,除了兑换现金,主要可采用外卡在POS机支付,在微信、支付宝等App直接绑定外卡支付,申领“旅行通卡”支付等电子或移动支付手段。虽花式多样,但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花钱难”问题。
从今年初至今,国务院及各地政府为解决相关问题的政策不断推出。例如在2月底时,国务院就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优化支付服务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见》,强调要聚焦外籍来华人员等群体支付不便问题,加强协同配合,加大必要的资源投入,多措并举打通服务堵点,推动移动支付、银行卡、现金等多种支付方式并行发展、相互补充。
“内地的移动支付、电子支付生态已经进化多年,对于境外人员来说,目前主要解决思路可以被总结为‘大额刷卡、小额扫码、现金兜底’。第二种的支付频次较高,也是各方关注的重点之一。”一位移动支付行业的相关研究人士指出,“但问题仍是大门开了、小门不开。比如刷卡手续费较高、外卡绑定对身份认证要求较多,以及绑卡不成功率高等。每一种支付手段的使用场景,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限制和不足。”
作为新的支付方式之一,前述“全国通卡”其实并非八达通的首次跨境业务拓展。2023年时,主要在深港两城市间使用的“深港一卡通”推出,已被视作是为便利深港居民互通出行奠定了基础。在具体的使用场景方面,其不但可以作为交通卡使用,亦可在接受交通卡支付的部分线下店铺作为支付工具,涵盖了零售场景。
2023年底,中国香港特区的支付系统“转数快”亦实现了与泰国的PromptPay系统对接,其能提供跨境二维码支付互通服务,令相关使用者到泰国后可采用转数快付款消费,而八达通亦是参与机构之一。
与前述两种手段相比,目前的“全国通卡”仍强调主要聚焦于交通费用支付。按照八达通卡有限公司在其先导体验计划中的相关介绍,“全国通卡”在内地使用时,相关车费金额将以港币进行结算,但会按该卡的人民币兑换港币汇率,从港币储值额中扣款。相关储值限额,则被定为港币3000元。
具体而言,在标有“交通联合”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逾336个城市超过3.8万条公共巴士线,以及48个城市的地铁等轨道交通铁路和城市渡轮。这实际上受益于2014年开始的全国交通互联互通标准。该项目旨在解决一个城市一张卡、地市之间交通卡不能通用的民生问题,实现一卡通行全国。
对于内地到港旅客来说,这一新手段亦有其便利性。例如,2023年时有接近2600万人次的内地旅客访港。他们虽可以采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等手段在港搭乘地铁和巴士,但不少商户却仍只接受现金或八达通卡付款。对于大量并非经常在港使用八达通的内地人士来说,他们在退卡时会受到一些限制。例如卡内余额高于1000港元、发卡后90日内退回八达通卡或付款交易只有5宗或以下,均会被收取11港元手续费或余额1%,以较高者为准。
与之相比,“全国通卡”在此方面的限制相对较少。“‘全国通卡’的推出,是香港电子支付领域的一次突破尝试,也是香港与内地‘软联通’的一个缩影。”香港当地则有媒体在解析新支付手段的意义时指出,“期待八达通等电子支付工具能够继续创新、拓展。”
而在前述研究者看来,从目前阶段的“全国通卡”的使用场景来看,其在解决汇率问题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相关尝试不断累积经验后,是否可考虑增加零售支付场景。“像八达通一样涵盖交通、零售和餐饮等范畴。”
货币如何兑换及汇率问题,其实正是各类支付工具打通前述支付堵点的核心问题之一。按照前述“全国通卡”的运行细节,其在香港本地可被当成八达通卡使用。在内地拍卡时,则即时将卡内的港币兑换成人民币及付款。每次增值时,系统会按当日最新汇率自动更新卡内的汇率纪录,客户亦可通过八达通App更新汇率。而汇率计算的有效期,则最多为90日。
据《财经》记者获悉,参与“全国通卡”发行的相关方之一,为北京握奇数据系统有限公司。3月中旬时,该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亦向香港媒体透露了一些相关运行细节,例如其在运行时按照相对固定的汇率进行兑换,并非实时动态调整,“由八达通和交通联合来承担汇兑过程中的损失或收益。”
此外,该人士亦指出了“全国通卡”作为实体卡在进行小额交易时的一个优势,就是隐私性。因为其在发行和使用时仿照“八达通”在中国香港特区的使用场景,即不会记录个人身份信息。
在个人信息认证方面,按照目前中国内地的监管指导,国内的一些支付工具也正在进行试点,境外用户可以有一定的免身份认证的支付额度,超过才需要认证。
来源: 财经杂志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