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志成
近几年,香港一直面临泳池救生员人手不足的问题。随著后疫情时代经济逐渐复苏,各行各业招工难的问题加重,救生员人手短缺的问题也愈发突显。由于缺少当值救生员,不少公众泳池经常被迫停开或者局部开放,引来市民的抱怨。笔者认为,与其任由多个公众游泳池持续关闭,使大量市民无法享受“游泳乐”,不如开放心胸,输入外劳救生员,以满足社会需要。
对于输入境外救生员的建议,长期遭受本地业界反对,并一直提出所谓“提高薪酬待遇和提供晋升阶梯”的“反方案”。然而,提高薪酬待遇的方案面对重重难关一直未能实现,而且就算能够增加预算开支,提高公众泳池救生员的人工福利,也难以完全彻底解决问题。首先,政府不能不理会市场现实情况来提高待遇;其次,目前香港救生员供应有限,提高待遇后会进一步抢夺私人泳池救生员人手,最终“塘水滚塘鱼”。
目前,香港公众泳池救生员人手短缺的状况已经非常严重。据立法会一份工事委员会的文件显示,康文署今年4至5月需聘请逾600多名季节性救生员,截至5月1日仅有240名合约救生员到任。人手缺口无法填补导致大量泳池难以正常开放,严重影响市民使用。据这份文件显示,政府辖下有45个公众泳池、42个刊宪泳滩及5个水上活动中心,但直至今年5月14日,全港只有22个公众泳滩开放及提供救生员服务,而部分公众泳池只局部开放,有3个正在重建或维修。另外,约有20个泳池业界培训机构,预计今年夏季期间未能全面开放所有设施。总会又称业界反应约500个私营持牌泳池未有打算如期重开。
笔者亦认为,从实际操作上来讲,引入外劳来解决救生员短缺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方案。事实上,香港救生员的人工在本地劳工市场的吸引力弱,但相对内地依然高出不少,相信能够吸引不少有经验的内地救生员加入,有望短期内缓解人手紧张状况。当然,政府引入外劳担任救生员时,也要引入考核机制,确保服务水准能够达至香港的标准。
除了引入外劳,政府还可以善用最新科技来解决人手问题。例如,香港大学运动人工智能实验室早前研发出了智能遇溺侦测系统,通过镜头捕捉泳者在水底的动作,分析和计算其遇溺机率。该发明还获得了2023年日内瓦发明奖。政府可以考虑加装该系统,补足救生员视野上的盲点,同时减少对人手的需求。
(作者系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常委、香港中华总商会副会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