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晓迎
应国家教育部邀请,中联办教育科技部和特区政府教育局合办的“2023年香港教育界国庆访京暨专业交流团”顺利结束交流行程。此次是香港与内地全面恢复通关后首个大型教育交流活动,得到了中央有关部委和特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在教育局局长蔡若莲的率领下,交流团先后走访了湖南长沙和北京两个城市,参观了岳麓书院、国家超级计算长沙中心、腾讯北京以及国家博物馆等机构。
“以德施教、以身作则”
9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蔡达峰、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陈杰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交流团。蔡达峰副委员长就国家近年来在经济、科技、民生和教育等方面的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了详尽的介绍。并勉励香港教育工作者要坚定“躬耕教坛”志向,落实和维护好“一国两制”,做好港澳学生的“引路人”。
蔡副委员长的讲话有两点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留意。首先,引述了习近平主席关于教育科技和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论述以及去年“七一”重要讲话内容,并将之延伸至港澳爱国主义教育方面。蔡副委员长说:港澳教育工作者肩负着促进港澳人心回归的神圣使命,要求港澳教师要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维护“一国两制”伟大实践成果上要“以德施教、以身作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授之以法”。同时,教师还应主动引导港澳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光辉历程,领略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博大精深的独特点,理解民族复兴与‘一国两制’的内在关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增强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使港澳青年成为胸怀国家之大才。
这一讲话,不仅再次提醒港澳教育工作者身上肩负的使命,是为香港教育在国情、国民教育方面如何更贴地气提出了方向,更是与习近平主席给香港培侨中学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回信的内容相呼应,紧扣香港教育与课程发展的现实情况。笔者理解,这并不是要求香港教育界重新开辟“新战场”和“新领域”,而是希望港澳教育工作者把现有的教育目标和课程规划落实好,尤其像香港的公民与社会发展科中内地考察行程这类活动,不能只是为了做而做,更不能沦为游学玩乐的工具,而应成为香港青少年了解国情、认识国家、提升国民身份认同的途径。通过亲身走访,让学生实事求是的认识国家,看到真实的民生与发展。
其次,对教师在港澳特区和国家改革开放与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寄予了厚望。他强调,在面对科技革命与教育改革方面,港澳教育界和学校国际化程度高,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中具有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他希望港澳教育工作者积极与内地教育界进行交流合作,努力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国家对外交流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引进更多优质教育资源与高层次人才方面可以助力国家的对外开放。
这一论述过去较少提及。笔者认为,这是清晰地将港澳教育工作者纳入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之中,这不仅再次体现国家对港澳教育界的重视,更是对港澳教育界的高度信任。
也许有人会说,蔡副委员长的讲话应该是向交流团中的高等教育界代表提出希望,而非基础教育界。笔者认为此言差矣,港澳回归后在基础教育发展方面的发展有目共睹,不仅在多项国际测评中保持前列的排名,更是在国际交往中与先进教育理念的实践上都有着不错的发展和尝试。
推动两地学生交流拓展视野
这些年更是在国家教育部的倡议与香港特区教育局的积极推动下,透过努力拓展姐妹学校计划,推动苏港、闽港、浙港、京港、粤港教育界的多层次交流发展,在国际交流与交往上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如姐妹学校共同参与国际赛事或国际会议、共同举办人道救援筹款活动、共同传播中华文化等,大大提升了姐妹学校之间在办学能力、教研发展,更拓展了学生视野。
此次交流团团员由香港特区教育局官员、大中小学校长、教师代表及办学团体负责人等150多人组成,有力促进了香港教育工作者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认识,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更为香港教育界同工的专业发展提供了难能可贵的交流学习平台。
此次交流团的目的地虽然是首都北京,但途中停留长沙,因而创造了一个香港和长沙教育工作者难得的深度专业交流的机会,校长教师们的交流不局限于国情与民生了解,也会触及本港教育政策的讨论。在参观当地学校期间,校长、教师们不仅向走访学校互相学习和“取经”,更会在餐叙休息期间就访校与学校管治策略、学校经营进行深度讨论,还就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议题交换意见,如缩班杀校、普教中、公民科内地考察等,这加深了各办学团体与学校之间的互相了解,进一步的提升了参与者的专业能力。很多校长、教师纷纷表示希望教育局可以多举办这类活动,提供更多让教师深入了解国家科技发展的机会。
(作者系为香港未来教育协会总干事,原文载于《大公报》10月4日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