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莉珊
香港的士最近引发不少话题:服务素质备受诟病的同时,业界却又以“生意难做”为由,再度成功申请加价,令社会哗然。诚然,加价与提升服务没有必然的关系,业界归咎没有法定身份的网约车抢生意,但有媒体调查显示,逾八成消费者更期待网约车加入市场,认为此举可引发“鲶鱼效应”,透过引入竞争来快速提升的士服务。
笔者以为这是值得积极考虑的一个方案。的士服务在香港的城市出行中扮演著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当前的业界服务品质参差不齐,乘客体验亟待提升,特区政府显然也是看到问题存在,近日推出“的士车队管理制度”,拟透过车队制度加强管理,借此提高服务质素。传媒资料显示,特区政府合共收到15份营运牌照申请,远超特区政府有意发放的5至6个的牌照。媒体引述官员和业界均表示,申请踊跃,反映业界有心想做好的士服务。
然而车队制度能否带来新气象,仍有待观察。因为车队制度容许业界营运更有弹性,也有利于特区政府加强监管,理论上可以更有效提升服务素质。但其弊端也十分明显,因为部分大车队将主导市场,很可能加剧业界的寡头垄断,车费逐步调升以维持收益将会是必然的商业决定,但至于服务质素能否改善,或者要凭业界良心了。
当前香港的士服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行业结构造成,一万八千多张固有牌照让的士成为高度垄断的行业,单靠政府的监管与业界自律,效果明显不彰。特别是当的士牌变成投资产品,“人车分离”的情况十分普遍,对持有牌照的投资者来说,关心的是回报率;经营者则看中利润,但收入不稳定的司机却要负起提供优质服务的重任,这让成为众矢之的,服务质量全凭个人操守。特别当前旅游市道低迷,游客减少直接冲击的士行业,而本地公共交通发达,当经济低迷影响个人收入,自然搭的士的意愿也明显降低。
这样的行业结构,单靠加价与自律显然无法解决问题,车队制度是否可行尚在未知之数。特区政府何不参考内地经验,逐步开放网约车平台,直接引入竞争以改变行业困局。这样的弊端在于对的士牌照投资者带来重大风险,但新的竞争者将迫使服务水平与收费水平都快速回应乘客的需求,达到倒逼行业改革的效果,会有部分既得利益者会在改革过程中感到痛苦,但长远对大局有利。
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特区政府继续让的士垄断本地点对点交通市场,在没有同类竞争的情况下,代表众多的士主的大车队便有绝对性的议价能力。他们能否提供优质服务全靠特区政府对车队经营的监管与奖惩制度,是否奏效还有待观察,但车队大可以将提供优质服务的成本转嫁到乘客身上,那未来的香港的士将成为“贵族交通”,长远不利于城市活力,也势必严重打击香港十分看重的旅游业。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