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利元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用静水深流来形容潭江,最为妥帖不过。
澄江如练,一江如潭,在清晨的阳光照耀下,开阔的江面像铺张开的巨幅布匹,闪烁着柔和的光芒。两岸高大茂盛的榕树与高低错落的建筑物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彷佛每个细节都经过精心雕琢,生怕一丝风吹草动就会破坏这份宁静。
“嗨吆”、“嗨吆”,江堤上几伙搬运东西的人,吃力地走动着。有的人在搬龙头,有的人在搬龙尾,有的人在搬锣鼓。十几条黑黝黝的乌木船横卧在江边,器宇轩昂,气度从容,有闲庭信步的感觉。装了龙头,装了龙尾,再把一面面大鼓放置到船中央,二十条汉子两人一排齐整整地坐着,每人紧紧握着一只桨,蓄势待发。一位手持鼓槌的汉子抱鼓而坐,另一位掌舵的汉子立于船尾。每个人都支楞着耳朵,听岸上的号令。“嘟”,号令声响。十几条龙舟在静静的水面上一跃而出,条条如离弦之箭,个个如猛虎下山,每一条都奋勇争先,每一条都不甘人后。一眨眼的功夫窜出好远,惊讶这群人不知从哪儿迸发出这么强劲的力量。看着一波又一波接连涌来的巨浪,让人惶惑,眼前的这条水系,还是人们习惯认知的那条静静流淌的潭江吗?
潭江,自带睿智,像一位见惯了大场面的长者,看什么都风轻云淡,含笑不语。正组织龙舟比赛的这段儿,是潭江水系的中游,北为开平,南为台山,沿途均为侨乡,时不时可见散落的碉楼。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孤零零矗立着。近代以来,当地人出洋众多,遍布五洲四洋,甚至有“有海水处即有五邑人”的说法。五邑,指江门市下辖的新会、台山、鹤山、开平、恩平五个县市,明清两朝此地未有府治,但五县方言接近且同饮一江之水,故以五邑称之。五邑人崇文重教,向来有“笔筒量米也要教子读书”的传统。在“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年代,五邑先侨较早接触了欧美的生产技术和现代科学文化,返乡捐建了一座座新式学校。典型的有台山一中,即原台山县立中学校,由旅加的九千多名台山华侨捐款24.9万加币(折合广东双豪银50余万元)建造,1926年建成第一批新校舍,建筑面积14360平方米,其中教学大楼整体两层,局部三层,呈“山”字型布局,有34间教室、21间自修室,可容纳40多个教学班级2000多名学生。上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来校视察,返京后向相关同志介绍说,“广东有个台山县,台山县有间台山一中,校舍宏伟漂亮,可以与集美中学媲美,到广东去的同志,争取到台山一中看看。”在开平赤坎镇,还有两大家族上世纪初“斗富”的故事。司徒家族有很多人出洋,关家也有很多人出洋。司徒家族住南头,关族住北头。司徒家人返乡建学校,关家人也建学校。司徒家人建医院,关家人也建医院。司徒家人建图书馆,关家人也建图书馆。司徒家族图书馆楼顶建座钟楼,关族图书馆楼顶也建座钟楼。两大家族人,就像静静流淌的潭江水,表面上波澜不惊,暗自里较劲儿。在类似这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争斗”中,极大地促进了五邑侨乡的科学、教育、医疗等各项事业的长足进步,梁启超、陈垣等一大批学术巨匠,黄志强、余国琮等34位院士先后从潭江两岸走出。
静静流淌的潭江,寄托着五邑乡人对美好未来的无尽期盼,也承载着海外华侨的乡梓情深和拳拳牵挂。罗马柱、拱券、满洲窗,中西合璧的碉楼,是华侨回乡的产物。清末民初,潭江两岸地势低洼,常有洪涝灾害,另外衣锦还乡的金山伯经常被土匪盯梢,当地有“一个脚印三个贼”的说法。普遍建造碉楼,源于一个故事。说一伙山贼来抢劫学校,教师将学生转移到一座更楼内,闭门落锁,土匪奈何不得。出处已不可考,但台山一中校园里确实建有一座碉楼,白沙镇有一座恢宏壮观的碉楼早期确实用于办学,楼顶刻“学校”二字,钢筋混凝土建造,铁门铁窗,共有七层,每层都有射击孔,楼顶设置四座燕子窝,用来瞭望防御。 2007年,“开平碉楼与村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粗略统计,整个五邑地区,有碉楼数千座之多,另有洋楼居庐逾万。那个年代,钢筋水泥,从何而来?据乡人之言,“红毛泥”均运自欧洲。何谓“红毛泥”,因为红毛人生产,固有此说。如何运来?经外洋大船运抵潭江,再转小船沿着汇入潭江的一条条支流,如“新昌水”、“白沙水”、“蚬冈水”等,溯源而上。所以侨圩、侨校、碉楼、洋楼大多邻水而建,盖因如此。他们当年出去,也经支流到潭江,再顺潭江而下,经崖山出海。一往一返,完成一个回环。广东音乐、浮石飘色、新宁杂志、新会陈皮、卖鸡调从这里走出,一封封鼓鼓的银信不计其数的金山箱从这里上岸,带回的除了家人的吃穿用度,还有中国第一本中英文字典,中国第一所华侨捐建的新式小学,中国第一家农民排球协会等等。
看上去一文不名的潭江,自带一种“事了拂衣去”的豪迈!你不知它“深藏功于名”,是因为遮盖的历史烟尘太过厚重,舟行于上的匆匆一瞥,只能看到清波荡漾的表面。距离划龙舟的水面不远,有个地方叫公益。公益是潭江南岸的一处港口,取名“公众得益”。巴金一九三三年六月十日写了篇题为《机器的诗》的散文,他说,“为了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三个朋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文中所写,“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这不是什么奇迹。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火轮就在那上面,让小火轮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讲的是始建于1906年的新宁铁路的故事(台山原名新宁,1914年改为现名),巴金乘坐的年代,新宁铁路从斗山到臺城再到江门北街和臺城到白沙的干线及支线全部建成,这里成为最早开通火车的地区之一。遗憾的是,其后日军侵华,这条铁路被炸毁。公益港上,有座胥山堂,为纪念伍子胥而建,1945年江会地区日军在此受降。胥山堂东有座名为“青年旅社”的历史建筑,据说当年巴金便旅居于此。
从公益港顺水而下,就到了牛湾,就是巴金当年记述的轮渡火车的地方。两岸的风光,一如巴金的记述,“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开通多年的江湛高铁飞跨江面,银白色的高铁列车东来西往。江门推进潭江两岸八镇联动发展(新会大泽与司前、台山大江与水步、开平水口与月山、鹤山共和与址山),一座座现代化厂房拔地而起,开平翠山湖工业园区、台山工业新城等一批工业园区联动互补。潭江下游,即为银洲湖,江门水道在此与潭江交汇,奔涌到崖门出海。崖门,为珠江流域八大出海口之一,公元1279年宋元崖山海战便发生在这里。崖门外,便是黄茅海,链接珠海和台山两地的黄茅海通道正在昼夜施工。潭江两岸,正深深揽入粤港澳大湾区的臂弯。
潭江流域不过五千多平方公里,何以在两百多公里径流汇聚成汪洋恣肆之势?求教方家,得知此间雨量充沛而且山坑水众多。沿海多雨,众人皆知。然山坑水若何?原来此间丘陵众多,丘陵上种树甚多,草木繁盛,下雨时保土蓄水,雨停后缓缓渗水。诸多溪流汇入支流,支流汇入潭江,从而形成浩大水势。直感叹,“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岭南六月,芬芳馥郁。此间的草木如同此间的山水,低调、务实、含蓄,一点一点积蓄力量。山坡上,一串串的黄皮、荔枝、龙眼、香蕉,沉甸甸挂在枝头。水田里,稻子在拔节生长,绿油油的叶片迎风招展,鹅黄的稻穗饱含着丰收的希望。细雨朦胧里,青蛙“呱呱”叫个不停,池塘里的锦鲤也高一声低一声地应和着,有时叫得比青蛙还响亮。“南国的风物有一种迷人的力量”,诚如巴金所言,静静流淌的潭江两岸,“显示出一种梦景般的美丽”。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