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一鸣今年夏天全球炎热,香港6月骄阳如火,但上周在会展中心举办的“拼经济,如何拼?”研讨会,依然全场爆满,入场时碰见几个朋友,都说是来听听高人有何高招。高人,是指主办研讨会的香港发展论坛召集人陈启宗,以及3名主讲嘉宾恒生银行行政总裁办公室高级顾问梁兆基、智库“黄金五十”创办人林奋强和一国两制研究中心总裁张志刚。同一主题的研讨会在4月举办第一场,当日同样反应热烈,可见香港由治及兴的关键时刻,社会正在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新局面,有识之士纷纷出谋献策,但从另一个角度,亦反映出社会精英阶层某种焦虑的状态。近期特区政府全力搞盛事、谷旅游,推18区日夜都缤纷,五一维港放烟花,七一荃湾搞无人机表演,不亦乐乎,但效果似乎未如理想。一到周末假期,香港市民纷纷北上消费,而入境游客包括内地游客却未因为盛事而明显变得踊跃。根据入境处数字,刚过去的七一3天长假期共有127万人次香港居民出境。一到周末假期,香港市民纷纷北上消费,而入境游客包括内地游客却未因为盛事而明显变得踊跃(Shutterstock)振兴经济的出路在于金融在上周研讨会上有主讲嘉宾认为,特区政府一系列催谷旅游的活动即使做到“天花板”,对推动香港经济作用有限,他认为要振兴香港经济,出路在金融,金融与旅游最大不同是前者有倍数效应,而后者没有。专家认为,由于地缘政治原因,在美国压力下不少外资基金无法投资香港金融市场,但香港仍可发挥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不过重点业务不是融资集资,而是在资产管理,特别是为内地14亿人口做好资产管理。亦有专家将香港与内地北上广深和新加坡作比较,认为香港速度不及上述城市,一是因为香港回归之后社会太多争议浪费时间错失机会,二是香港人口增长速度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他认为香港的人口目标应该是1,000万。不愧是高人,专家提供不少数据和理据,非常具启发性。遗憾的是笔者当日有事提前离开会场,没有听完所有嘉宾的发言以及与现场听众的问答环节。其实我有一个疑问:旅游业真的对推动香港经济作用不大,还是香港目前推动旅游业的做法有问题?事实上,中央于2003年7月推出“个人游”(俗称“自由行”)计划,允许广东部分城市居民以自由行方式到香港旅游,其后逐渐增加其他城市,香港旅游业因此重拾兴旺,成为推动受亚洲金融风暴及沙士打击的香港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问题是,老办法不能解决新问题。香港可参考日本的旅游业发展前几天读到一则日本旅游业的新闻,似乎可以解答我的疑问。《日本经济新闻》指,访日游客消费额10年增4倍,成仅次汽车后日本第二大“出口产业”,反映日本出口主力正从商品转向服务业。该报道引述政府数据显示,今年首季“非居民家庭在国内市场的直接购买额”按年值计为7.2万亿日圆(约3,513亿港元),虽然不及去年汽车出口额17.3万亿日圆的一半,但已超越原本排第二的半导体等电子零件(5.5亿日圆)及排第三的钢铁(4.5万亿日圆)。报道指出,访日游客消费额增长速度明显较高。比较2019年及2013年,汽车及钢铁出口额增加约45%,半导体等电子零件增加近4成,而今年首季访日游客消费额较2019年同期增加超过6成。目前访日游客数目已超过新冠疫情前。今年3月单月访日游客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人,截至5月已连续3个月达到300万人,今年1至5月访日游客人数达到2019年全年近一半。与疫情前相比,2023年访日游客每人平均消费额比2019年增加31%,平均住宿天数从6.2晚增加至6.9晚。众所周知,中国内地以及香港游客,对日本旅游业贡献应该不少,具体数据就不必详列。我问一位刚从日本回港的商界朋友:“你为何喜欢去日本旅游?”他不假思索给出几个理由:日本菜好食、日圆便宜、服务质素好、可以泡温泉、好玩的地方多等等。我的看法稍有不同:日本吸引香港人去旅游的因素,最重要是三条,一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既有渊源又有明显的差异性,二是日本食物很对香港人的胃口,三是性价比高,确切说不是便宜,而是觉得物有所值。朋友对我的观点完全认同。日本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确立“观光立国”战略,全国拼旅游,而今,入境旅游收入成为仅次于汽车行业的第二大“出口产业”。日本的例子可以给香港一些启发,拼旅游可以振兴经济,问题是,如何拼? (作者系香港新闻工作者联会副主席、香港资深传媒人,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来源:《大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