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一鸣
上月底到西九故宫参加新闻联主办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纪念金庸先生百年诞辰”论坛,那天感冒未愈,戴上口罩出席,收获满满。近期此间有多个纪念金庸的活动,各有各精彩,主题多聚焦金庸的武侠小说,当中的江湖人物、故事情节,以及背后的中华文化传统和爱国精神。新闻联主办这个论坛,其中一个原因,是金庸先生作为报业巨子,生前对新闻联支持关爱有加。2006年6月27日,人在英国的金庸先生亲笔回复时任新闻联主席张国良,欣然应邀担任新闻联名誉主席,并且题词:“自由评论,忠实报道。尽我新闻工作者天职”。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和新闻联主席、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李大宏、新闻联会长张国良等分别致辞,缅怀金庸对中华文化和香港新闻事业的巨大贡献。
不过当日论坛主要不是讨论新闻问题,而是邀请3位新闻圈以外的讲者,讲述他们与金庸交往的感受,包括曾经陪同金庸登上华山,参加“华山论剑”系列活动的陕西文联副主席肖云儒、了解金庸拜师学围棋经历的中国围棋协会职业棋手、女子围棋世界冠军徐莹和金庸秘书李以建,还有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县县长李八一则透过视频,讲述金庸与无量山茶之江湖的故事。他们讲述亲身经历的金庸故事,带出很多未曾公开但很重要的信息,从不同侧面展现笑傲江湖之外的金庸的另一个真实世界。
金庸武侠作品家喻户晓
金庸15部武侠小说有12部涉及西岳华山的奇险,《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等更以华山为故事展开的背景。但写这些作品之前,金庸从未登过华山。所以,2003年金庸在肖云儒等人陪同下首次登上华山参加当地媒体策划的“华山论剑”活动,引起轰动,不少“金迷”专程从各地赶到华山,只为能亲眼目睹这位江湖大侠谈笑论剑的风采。我问在金庸身边担任秘书兼金庸作品编辑多年的李以建:金庸拜过师学过哪门武功吗?李以建回答,金庸不懂武功,更遑论拜师。笔下的各派武功,都是凭藉他的想像力。
但金庸是如假包换的围棋高手。徐莹说金庸曾邀请九段高手、中国围棋院首任院长陈祖德到他香港家中休养半年,其间正式拜陈祖德为师,每天在家中切磋棋艺,金庸还曾经拜另一位著名棋士聂卫平为师,认识“一代棋圣”吴清源。金庸参透围棋变化万千的布局和攻防之道,他的江湖人物更多心计谋略、更加高深莫测,各派武林高手攻防有度,一招一式环环相扣,令读者非常过瘾。
香港人无论男女老幼,很难找到几个没有读过金庸武侠小说,或者没有看过金庸小说改编的电影电视剧的。纵观香港文学界,金庸的影响力无人能及,他笔下的人物山河故事及其家国情怀,对不只一代读者观众影响深远。而在内地,改革开放之后金庸作品极速风靡神州大地。80年代中,笔者一个朋友考上南方某大学攻读中国文学研究生,他把图书馆能借到的金庸武侠小说全部读完,每次见面话题离不开金庸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一谈起来就眉飞色舞,他可能是内地最早一批金庸迷。迄今金庸作品在全球发行量数以亿计,金庸成为香港的一张文化名片。
武侠作品并非金庸创作的全部
不过,李以建认为,金庸的世界不仅在江湖,武侠小说远不是金庸创作的全部。他近年致力编辑出版金庸武侠小说之外的其他作品,众所周知金庸长期在《明报》写社论评论,但他还以各种笔名撰写数以百万字的专栏随笔、影评、散文、学术论文、翻译小说等等。李以建提到,金庸曾经在《明报》翻译连载罗素的《人类的困境》,还做过电影导演和编剧,曾潜心研究佛学,短短时间内写出七万字的佛学论文《谈“色蕴”》。所以,李以建说“金庸的武功世人只识得一半”。换言之,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深入研究金庸。
论坛带出一个思考,在纪念金庸百年诞辰之际,我们应如何把这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新闻联会长张国良认为,金庸武侠小说的底色是爱国,基调是家国情怀,是宣扬爱国主义的优秀教材,建议建立供全球华人瞻仰学习的纪念馆或博物馆,在座的陈国基司长和全场听众都拍掌支持。
(作者系资深香港传媒人、香港新闻联副主席,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来源:灼见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