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一鸣过去一年本港旅游业复苏步伐较慢,全年3400万旅客,当中内地游客占2700万人次,而高峰期2018年的数字分别为6515万人次和5103万人次。吸引更多内地游客,是本港旅游业复苏的当务之急,有政党献策,建议特区政府争取内地开放更多城市可来港自由行,以及恢复一签多行措施,特首欣然接纳,表示正与内地商讨中。不过,旅游业界有人却指未见有「日日来港的需求」。日前笔者与多位朋友就此事有一番热烈讨论,颇有意思,不妨抄录部分如下。笔者:一签多行最得益是水客,到时上水一带可能再成为水客胜地。传媒人H:感觉不会,现在似乎两地货物品种和价格差异没有那么大。笔者:内地游客比以前少,主要原因不是来港签证不方便,而是香港的吸引力不如以前。传媒人LW:拿内地游客当股票,总想低买高卖。笔者:香港购物优势减弱,服务又差,酒店和饮食太贵。传媒人Z引述网上一篇「彭博记者留港四个月真心话,爱吃沾仔记游坪洲」(这名记者已经回到纽约,特别撰文大赞中环美食、离岛美景,点名推介多间食肆、裁缝店、珠宝店,以及商场甚至行山路线)。「佢最推介中环沾仔记,形容餐厅成日要排队、侍应态度粗鲁、可能要搭台。但一碗双拼云吞鲮鱼球面,就俘虏咗佢嘅胃,狂热到每个礼拜至少帮衬一次,大赞一碗不到5美元,天堂!」传媒人Z继续说:服务差确实是个问题。就说那个莲×居,我某次去,非要拼台也就算了,一坐下,阿伯侍应生把碗甩到你的桌面,我站起来就走,从那以后不再进这家店。笔者:香港服务业整体水准下降,我经常接触的士、饮食行业最明显。海归A:为什么呢?笔者回应:我以为最主要原因是不喜欢这份工作,但又不得不打这份工。海归A跟进:其他行业这样的也不少吧?教授GB回应笔者:以前的人也打这份工,昨天也打这份工。与整体环境变化有关吧。传媒人C回应笔者:其实不是下降,20多年前刘德华就做过公益广告,说香港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我的感受,香港的服务业水平还是不错,反正我没有觉得那么差,历来就如此。接受服务多了,就会遇上不好的,这叫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教授GB:比较而言,我觉得专业性、服务意识的确差了点。议员D回应笔者:某商会的包间一样如此,饮食业的服务态度,全面崩溃。笔者:以前做餐厅侍应开的士,是可以养活家人。现在物价贵租金贵,服务行业的人工追不上,加上社会气氛影响,感觉不开心,态度自然变差。传媒人C回应:你们使用服务多,会有这感觉。我使用服务少,没觉得很糟。传媒人C发布一个真实故事:搭的士丢钱包,司机在钱包里的洗衣单据发现事主的手机号码,主动联络事主并把钱包送到事主工作所在地。教授GB回应传媒人C:我丢过iPad,先透过商业的士台发布消息(交1000元费用),找到司机,司机再收我二百元。有点贵,但还是合适的。来自台湾的港漂3C:我上次在港taxi丢了个员工证,司机载到下一个客人才发现,结果司机大叔比我还着急,一直说他放下客人就兜过来找我。我要付他专程开过来的车资,他也坚决不收。以上讨论和分享,纯粹基于个人体验和观察,但却是鲜活的第一手资料。还有海归在香港讲英文和讲普通话的不同体验,因篇幅关系就此打住。特区政府想吸引更多内地游客,争取内地开放更多自由行城市、恢复一签多行措施,无疑是一条捷径。但推动旅游业全面复苏,是一个综合工程,需要做好配套措施,否则人来了却失望,甚至感到不满,就像除夕维港烟花汇演吸引数以万计内地游客来港观赏,但倒数迎新年之后,才发现这些游客当中不少人并没有打算留港过夜,要赶在凌晨北返,唯一的24小时通关口岸塞爆,跨境长途巴士瘫痪,数以千计游客在寒风中流落街头,刚刚观赏维港烟花、数十万人一同倒数迎新的狂喜,早已变成一肚子怨气。在一月十六日的记者会上,记者问到24小时开放口岸等进展如何,李家超回应指正积极与内地讨论,相信在吸引旅客往返的日子,可以考虑如何开通24小时通关口岸或延长服务时间,他形容相关讨论进展顺利。特首又指无论任何本港举办大型活动的日子或经政府评估后认为有需要的日子,将由政务司司长统筹通关细节,并尽快公布。至于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服务素质的问题,属于振兴旅游业应有之义,就要倚靠各行各业共同努力了。或者,政府可以考虑请刘德华为「今时今日咁嘅服务态度」拍一个广告续集? (作者系资深香港传媒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