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莲: 极端天气下的香港治理新风貌

陈香莲: 极端天气下的香港治理新风貌

日期:2025-07-15 来源:紫荆号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陈香莲

热带气旋“丹娜丝”带来的狂风雷暴,成为检验香港地区治理效能的试金石。从特区政府的超前部署到区议会、关爱队的基层联动,一套反应迅速、协同高效的应对体系清晰呈现,彰显了完善地区治理后的崭新气象。

由政务司司长牵头的应对极端天气督导委员会,联合保安局、运输署等跨部门提前研判部署,构建起“监测-评估-行动”的全链条回应机制。暴雨期间,各部门各司其职:保安局紧急事故中心24小时值守,渠务署实施“及时清渠”防控水浸,路政署快速清理路障恢复交通,医管局与港铁等单位同步启动应急方案。这种“一盘棋”式的协同作战,打破了部门壁垒,将灾害影响降到最低。

教育局的停课安排尤为亮眼。鉴于“丹娜丝”影响持续,该局不仅提前宣布7月10日下午全面停课,更前瞻性决定7月11日所有日校继续停课。这一决策既保障了学生安全,又因暑期将至减少社会影响,让家长从过去“紧盯暴雨信号、等待通知”的焦虑中解脱,得以从容安排。这种“以民为本”的施政智慧,正是管治理念进步的生动注脚。

基层治理的革新在今次应对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新界低洼乡村曾长期受水浸之困,今次在新界关爱队的统筹下,形成了“民政处+渠务署+村民”的联防体系。暴雨来临前,各区关爱队提前探访独居长者,派发应急物资,巡查水浸黑点并上报隐患。曾经水浸过腰的村落,如今通过加设排水渠、筑路壆等工程,配合提前防控,实现了“水浸入屋”零发生。港九的区议员则联动物管公司、关爱队,冒雨落区探望长者、排查安全隐患。这种从“被动救灾”到“主动防御”的转变,源于治理重心下沉带来的效能提升。

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香港极端天气频发已成常态。今次的应对中,人工智慧技术的应用更显治理现代化成色

——中国AI模型“盘古”、“伏羲”提前精准预测路径,为决策提供科学支撑。从政府部门的超前部署,到基层力量的深度参与,香港正以“新思维”破解“新挑战”。

当暴雨警报响起时,政府的果断决策、关爱队的贴心服务、区议员的奔走协调,共同勾画出“服务民生”的治理图。这种上下联动的治理生态,不仅有效应对了今次的极端天气,更印证了一个真理:以民生为出发点的治理革新,终将转化为市民看得见、摸得著的安全感与幸福感。

(作者为港澳江苏昆山联谊会常务副会长,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

来源:紫荆号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