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港:寻求突破,为特区成立28年开创新机-紫荆网

周文港:寻求突破,为特区成立28年开创新机

日期:2025-07-15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 周文港

2025年是香港在变局中寻求突破的关键年期。对内而言,现届特区政府上任刚好三个年头,一直以“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为总体施政目标,透过推出积极措施“抢企业”和“抢人才”、提振股市楼市、锐意发展创科事业、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打造“盛事之都”、建设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放宽未补地价二手居屋按揭担保期,以至是发展银发经济,正面回应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不断增强发展动能”、“切实排解民生忧难”,以及“共同维护和谐稳定”的目标。

然而,香港受地缘政治的影响持续,以及香港经济处于深度转型期的背景下,香港在政治、经济,以及社会民生领域仍然暗流涌动,例如美国向我国(包括香港)发动关税战,旨在刻意淡化香港“一国两制”下作为独立关税区的优势等影响香港对外外往等因素,既不能掉以轻心,更必须着手解决。

笔者认为,香港坐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和担当“内联外通”的桥头堡角色,这是全世界其他任何一个经济体难以比拟的。在中央全力支持、全体爱国者共同努力,以及治理水平不断提高下,特区政府各政策局应联同全体公营机构和业界,以“勇于改革”、“敢于破局”精神,为香港制订短、中、长期三个阶段的发展策略,不仅借此对标及解决港人面对的难题,更是为港人、本地商界,以及境外投资者谋划出香港长远的发展蓝图,好让大家清晰掌握香港在特定年期(例如2047年)之后的方向和步伐,从而为当代青年创造希望,为基层“拨开云雾”,也为工商界增强信心,更愿意、更主动投资建设香港美好未来。

支持基层,在变局中站稳阵脚

短期来说,特区政府必须保住本地商户和基层市民的就业机会,刺激内部消费,以维持稳定施政根基。在中产阶层消费力疲弱、“北上消费”热潮,以及网购平台冲击下,本地零售及餐饮服务业经营日复日艰难,笔者之所以特别点出这两个行业,是因为全港有8.2万家中小企从事相关业务,占中小企总数至少两成,亦为港人提供逾38万个就业机会,占整体两成半以上,倘若相关企业有任何“风吹草动”(例如结业),必然会对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笔者认为,在当前政府都面对财赤的困难下,实在难以透过“输血”(例如提供担保贷款)支持中小企,反而应藉“造血”、即从根本上协助企业做更多生意,解决客源不足的问题。例如,与中央协商扩大“一周一行”签注的适用范围、尽快推出并扩大“粤车南下”适用范围,以及大力发展“演唱会经济”,并利用小红书、微信影音号等平台加强宣传“香港品牌”、“香港老字号”,为小店创造更多生意,支撑着两个行业发展。针对其他行业中小企,当局亦应通过扩大“数码转型支援先导计划”适用行业范围和放宽“BUD专项基金”的地域限制和资助类别,以鼓励中小企迎合电子商贸及人工智能发展大势,不断推陈出新、向外拓展,以及提升竞争力,务求在变局中站稳阵脚。

创造有利环境,寻找新增长点

中期方面,特区政府应不遗余力振兴股市和提振楼市,全力建设“留学香港”品牌以发挥其周边经济效益,以此创造有利的经济社会氛围,为提速提效发展北部都会区奠下基础。

事实上,香港股市的表现是持续向好,恒生指数由去年今日只是有约18,000点,逐步回升至今天大约24,000点的水平,只要政府继续振兴股市,例如从IPO入手,探讨开通香港与内地之间的“IPO通”,以加强两地一级市场的连接,从而增加市场的活力和吸引力,自然能为中产阶层和“小市民”创造更多财富,为零售市道注入活水。至于楼市政策,当局在去年全面撤销楼市“辣招”,并配合调整从价印花税税阶(AVD)等措施,在提振楼市的工作上已成功一半,但未臻完美,尤其是当局仍停留在“防止楼市过热”的思维,显然已不合时宜,建议当局推出更多稳定楼市的措施,包括积极考虑进一步下调新资本投资者入境计划下投资本地住宅物业的金额限制,并明确发表“防止楼市下行”的具体论调,促使楼市恢复健康稳定发展。笔者认为,香港楼市暂不可能再出现以往“炒风”、呎价连年创新高的情况,我们要推出更多增加市场信心的措施,增加发展商的投地意欲,重新刺激土地及印花税收入的增加,从而令教育、创科、社福,以及医疗方面的投入得以回复正增长。

至于北部都会区发展,亦是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创新能力、财政承担能力,以及发展商的信心和投入程度。在当前形势下,当局可加大推展“片区开发”和“原址换地”等措施,优先发展拥有较好储蓄和创富能力的北都大学教育城;与此同时,为了加快整体发展进度,政府最好是参考海外发展这类大型社区的经验,例如成立一个由国际知名金融、创科、产业、高等教育,以及土地发展专家所组成的管理局,并在一条兼具发展、融资、执法,以及营运产业园区功能的法例支持下,选定北都内较成熟的核心区(如新界北新市镇)作为试点,让宏伟愿景尽快落地。

制订愿景规划,增强港人信心

长远方面,特区政府有必要着手制订未来20至23年的“香港长远发展规划”,为港人、本地企业,以及有意来港发展的人才,塑造香港一个长远的发展蓝图,引领大家一起跟随政府的步伐前进、为未来生活而拼搏,以及积极支持政府发展基建。其实,20至30年,距今并不遥远,这基本上是一代人成长的时间,当局有责任为下一代创造一个值得憧憬的香港梦,让一代又一代的香港人愿意为香港的未来打拼和尽展所长。

笔者建议,当局借鉴中国梦、美国梦的做法,以特首政策组作主导,立志高远,国际宏观视野和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的角度,展望未来。终归20年的时间所涉及的技术及产业的变革,可能会对未来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生活带来颠覆式的改变,不能拘泥于现有政策制定的线性思维,并要深入了解港人尤其是新来港人士对未来的期盼,我们不能辜负所有香港人的期望,政府需要切实提升他们在香港生活的幸福感。

此外,香港未来20至23年的“香港长远发展规划”,要和国家的2049强国战略目标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也要全盘审视包括经济转型、北都开发、房屋、青年、老龄退休等方面的长远发展,再拆解为可操作的行动纲领,以5至10年为一个阶段并分阶段予以落实。这样可助港人和工商界认清香港的发展前景,令大家有了一个打拼目标,对于促进人心回归、增加北都招商引资的效果,肯定会带来极大帮助。

(作者系香港立法会议员、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