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一直致力为家长及照顾者提供适切的亲职教育,协助他们应对儿童及青少年在不同成长阶段所遇到的挑战。为配合相关政策目标,卫生署学生健康服务特别为家长及照顾者提供健康资讯,协助他们掌握更多亲职教育的知识。
其中一项重点是协助家长改善子女的拖延行为。透过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家长可以深入了解子女拖延的行为模式及背后的心理因素,针对子女的心理需求,对症下药,改善拖延情况。以下是常见的拖延行为类型及相应的应对方法。
出于抵抗的拖延
部分青少年被命令时,可能因感到自主权受威胁而产生不满情绪,并以拖延作为消极抵抗的方式。
建议处理对策:家长应避免使用命令式语气,改以平和的态度及简洁的语句,向子女解释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并与他们共同讨论具体执行细节。当子女感到被尊重,其抗拒心理及故意拖延的行为自然会减少。
出于追求完美的拖延
有些青少年自我要求过高,甚至过度执着完美,导致他们花费大量时间反复修改细节,反映其内心有「害怕做得不够好」或害怕犯错的焦虑。
建议处理对策:家长应协助子女调整价值观,建立符合现实能力和限制的合理期望,避免过度自我苛求,让子女明白即使表现未达完美,只要有所进步便值得肯定。
为避免做不喜欢的事情而拖延
部分青少年担心,若过快或过好地完成不喜欢的任务(如执拾整理),可能会被要求承担更多类似工作,因而选择拖延。
建议处理对策:当子女抱怨不喜欢某些任务时,家长应先以同理心回应,理解他们的感受,再引导子女把「不喜欢做的事」和「喜欢的事情」结合,例如边打扫、边收听有趣节目。此外,也可帮助他们思考该任务的意义,例如「整洁的房间令环境更舒服」、「分担家务可减轻父母负担」等,从而减少抗拒感。
出于维护关系的拖延
有些青少年担心,若表现过于突出,会导致兄弟姐妹或朋友疏远自己,因而故意拖延,降低自己的表现水平,以维持人际关系。
建议处理对策:家长应引导子女建立健康的「人际界线」,让他们明白每个人的能力各异实属正常,并鼓励他们在他人表现出色时给予赞赏,在有需要时互相协助。
因精神健康状况引起的拖延
专注力不足、过度活跃症、抑郁症、过度压力等精神健康问题,可能影响大脑的执行功能,进而导致拖延行为。
建议处理对策:家长可鼓励子女通过训练提升执行功能,例如将复杂及耗时的工作,分拆成几个较易处理的小工序,每次专注完成其中一项,并养成多用钟表的习惯,增强时间观念。另外,充足的睡眠对儿童及青少年的精神健康十分重要,切勿因「做事速度慢」而牺牲睡眠时间来完成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