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涂辉龙
国家“十四五”规划给予香港新定位,“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成为香港的一张新名片。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刚刚过去的五一黄金周,内地访港旅客数量再创新高,达到近9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约20%。其中,5月2日单日入境旅客突破30.3万人次,创下疫情以来访港旅客及内地访港旅客单日人次的最高纪录。笔者认为,这一亮眼的成绩背后,不仅印证了香港作为国际大都市的独特魅力与持久吸引力,更体现了在“一国两制”框架下,内地与香港融合发展迈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新态势。随着近年来消费升级和观念转变,需要我们以新思维、新路径推动文旅产业转型升级,将短期人流量的激增转化为推动经济高品质发展、增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持久动能。正如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主任在多个场合强调,要积极识变、应变、求变,在变局中打开香港发展的新天地。
近几年,消费者的出行需求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从过去走马观花式的观光旅游,逐渐转向深度参与的沉浸式体验旅游。其中,以年轻群体为代表的“特种兵旅行”模式方兴未艾。在此背景下,文旅产业呈现出个性化需求日益凸显、差异化产品备受青睐、定制化服务蔚然成风的三大特征。伴随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央陆续出台的一系列便民惠港措施相继落地,为香港经济腾飞注入强劲动力,更为文旅产业发展带来更大机遇。建议特区政府相关部门从多个方面入手,适应文化和旅游新业态的发展趋势,更好地讲好香港故事。一是,深化与内地知名互联网平台、省市官方媒体及头部科技企业的战略合作,通过大数据技术捕捉目标客群的兴趣爱好及消费习惯,量身定制富有创意的个性化旅游产品。比如针对年轻群体推出“港剧取景地探秘之旅”,为文艺爱好者设计“艺术馆深度体验路线”,面向家庭游客打造“离岛生态亲子游”等特色项目。二是以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将香港独特的城市风貌、文化底蕴转化为具有传播力、吸引力的内容。三是,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协同推广机制,与内地文旅机构、行业协会等开展深度合作,通过联合营销、内容共创等方式,全面提升香港文旅产品的传播效能和故事感染力,让香港的城市魅力以更生动、更精准的方式触及潜在游客,拉近香港文旅产品与受众的心里距离,激发他们对香港文化、旅游资源的探索兴趣,不断提升香港文旅的美誉度、影响力和吸引力。
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支持香港、澳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深化国际交往合作,为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提供了战略指引。随着国内旅游业全面复苏,文旅产业的转型升级,香港文旅产业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凭借“一国两制”下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我们相信香港一定擦亮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招牌,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主席,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