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田飞龙
世界冲突多极化与全球关税战并存,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重要风景线。俄乌战争不能迅速结束,因为美国优先和欧洲可持续安全无法相容,乌克兰民族主义的诉求也是重要变数。美国总统特朗普无法单方面推动乌克兰和平进程。以巴战争延烧,特朗普一边倒介入,中东和平进入新的漩涡风险。这些地缘战争具有代理人战争性质和复杂的地缘矛盾张力,还有个别国家对地区霸权的执著,但整体上远离中国本土,中国的角色相对超然,但也有存在感,中国从联合国法权秩序层面和重要的调停者角色里展现和平、法治与公正形象,逐步积累全球和平维护者的经验和能力。但最近爆发的印巴新冲突直接牵涉中国周边地缘安全,折射出全球性大变局和风险性的叠加。
印巴冲突由来已久,根源可以追溯到英国殖民时代,是殖民遗产的一部分,所谓“蒙巴顿”分治方案及由此造成的“喀什米尔”问题。英国殖民遗产不限于此,中印边境争议和冲突也是殖民遗产的结果。印度对所谓“英印帝国”的势力范围与霸权的“想像性”带入与继承造成了印度与巴基斯坦、中国等周边邻国的持续冲突。印度因其印度教民族主义、南亚地区霸权主义以及印太战略中美国的煽动支持,对其邻国进行霸凌和摩擦时有发生。1962年中印自卫反击战就是代表性实例。印度还曾吞并周边小国如锡金,并长期霸凌周边尚维持主权存在的多个国家,如尼泊尔、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印巴冲突是印度建国后的长期性冲突,除了喀什米尔领土纠纷,还存在一系列的民族、宗教、地缘政治矛盾。印度不能够秉持联合国国际法原则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周边国家关系,其在南亚区域的霸权追求是地区秩序动荡的关键来源。
此次印巴冲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印度国内矛盾重重,对巴基斯坦搞冲突摩擦可以转移国内矛盾,增强民族动员力和凝聚力,增强莫迪政府的民意基础和执政合法性;其二,印度在美国支持下极力谋求在全球南方、印太战略、南亚区域范畴的领导权和霸权,遏制巴基斯坦可显示其权威与优势,特别是近期万斯来访更是蛊惑其野心;其三,印度近年来推行印度教民族主义和针对喀什米尔的“去自治化”政策,凸显中央集权和地缘扩张态势;其四,印度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全方位合作,特别是“一带一路”的经贸合作及军事安全合作之进展,持有抵制和敌意,希望借助地缘冲突展现印度支配性和战略优势;其五,印度在大变局格局下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地区霸权战略和国际战略,印度式现代化、第一人口大国优势、西式民主体制、制造大国预期、军事实力增长等构成其对外霸凌的基础和信心。
但印巴新冲突在短期内即造成了不利于印度的结果:其一,印巴空战显示出印度过分倚重的西方武器系统并无优势,巴基斯坦配置的中国制造武器优势凸显;其二,美国在外交层面并未直接站队印度,而是束手旁观,甚至虚荣地宣称“斡旋和平”;其三,巴基斯坦的综合性反击反制取得初步效果,印度国内出现一定程度的反思和恐慌;其四,战局逆转直下,莫迪政府弄巧成拙,执政合法性受挫;其五,国际舆论对印度不利,巴基斯坦行动表现及背后的中国制造因素成为国际关注焦点;其六,战争持续及升级对印度国内政治和地缘利益更加不利,需要暂时停战及休整。所以我们看到,印巴短暂冲突,又迅速停火,但有关谈判和零星冲突仍在发生。
经此一役,印巴地缘态势有重要改观,印度优势进一步萎缩。中国在此次印巴冲突中凸显了进步性和影响力:其一,中国制造武器的国际声誉提升,产业链及其发展空间更加坚韧开阔,是中国科技进步与制造能力提升的重要指标;其二,中国对巴基斯坦的经贸与军事合作模式经受考验,变相启发和引导其他地区性国家与中国开展更紧密合作,更信任中国制造以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从而有助于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及打破美西方贸易战封锁;其三,印度的地区霸权战略受挫,映衬和凸显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国际法正义性与合理性,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价值,中国的软实力得到有效增强;其四,印度受挫还有助于抑制美国对印度的地缘政治利用,抑制印度在印太战略中的冒进冒险,为地区和平稳定带来缓冲时间和空间;其五,印巴迅速停火有助于中国周边安全的修复和稳定,在后续谈判进程中,中国可以发挥超过美国的地缘政治平衡影响力和公正性,为周边安全公共品提供中国解决方案。
当然,印度整体国力上仍然超过巴基斯坦,美国对印度的煽动和支持不会停止,印度教民族主义的霸权扩张本性不会改变,印巴喀什米尔冲突及更广泛范围的冲突不会结束,但巴基斯坦在新冲突中的表现及其背后的中国制造因素对印度可以构成新的战略威慑,整体上起到战略平衡牵制的作用,从而严格限制地缘战争的规模与烈度。该事件也会对中国的军事产品影响力、软实力、地缘政治平衡力以及相对美西方的竞争优势产生标杆性影响,从根本上来看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验证,也是东升西降及中国走向世界舞臺中央的新篇章。
(作者系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全国港澳研究会理事,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