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辉:卡尼政府的联合之路与外交挑战-紫荆网

黄锦辉:卡尼政府的联合之路与外交挑战

日期:2025-05-12 浏览量: 字号:
分享到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 黄锦辉

加拿大大选的结果已经尘埃落定,自由党党魁卡尼(Mark Carney)成功胜选,结果多少有些出人意料。在今年1月,自由党前任党魁、加拿大前总理杜鲁多(Justin Trudeau)宣布辞职时,自由党的民意支持率正处于低谷,一度下跌了近20%。当时,保守党普遍认为时机已到,因为自由党执政加拿大已接近10年,许多民众觉得是时候更换执政党。尤其是1月初尚未就职美国总统的特朗普在多次与杜鲁多的会面中,提出“加拿大成为美国第51州”的荒谬言論,导致场面异常尴尬,杜鲁多表现进退失据,成为他辞退官职的导火线。

卡尼于3月中宣布参选自由党党魁,并最终成功当选。与杜鲁多不同,卡尼拥有深厚的金融背景。他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并曾在多个关键岗位上展现出卓越的管理能力。早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卡尼就担任加拿大央行总裁,成功带领国家渡过难关。此后,他还被英国政府聘为英格兰银行总裁,是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非英籍人士担任这一要职。在任期间,他妥善地应对了脱欧带来的诸多财务问题,赢得广泛赞誉。因此,在1月至2月期间,加拿大民众对他的好感度较高。由于国内经济低迷,而杜鲁多似乎缺乏有效对策,公众对卡尼寄予厚望。

外交经济挑战重重

随着杜鲁多离任,保守党支持率逐步上升。到了4月大选时,保守党党魁博勵治(Pierre Poilievre)也信心满满,决定参选,可是最终结果却不如理想,自由党再次胜出。两党得票数虽十分接近,但自由党仍以微弱优势领先(168对144票)。虽然卡尼领导的自由党赢出选举,但却未能获得议会过半数席位。这意味着他必须与其他政党合作,组建联合政府。对于保守党而言,这次结果虽令党员失望,但博勵治在党内讲话中表示,保守党相较上一届选举已取得显著进步,只是尚未达到最佳状态,未来将继续努力。事实确实如此,与上一次选举相比,保守党此次获得了更多的选票,显示出其在选民中的影响力正在渐渐增强。

在本次大选中,除了自由党和保守党这两大主要政党外,还有一些较小的参政党在议会中占据一定席位。其中,魁北克政团拥有23个席位,新民主党(NDP)获得7席,绿党则保有1席。从数字上看,自由党组建联合政府似乎并不困难,只要与魁北克政团或新民主党达成共识,便足以组成多数联盟。然而,政治从来不是简单的算术题,真正的挑战在于各党派之间理念与利益的复杂博弈。

首先,虽然魁北克政团席位较多,是理想的结盟对象,但该党本质上以魁北克省(Québec)的利益为优先考量。如何在满足全国选民期待的同时,又能兼顾魁北克的特殊诉求,将是一场高难度的政治平衡。尤其是在加拿大联邦体制下,一些资源丰富的省份如亚伯塔省(Alberta)及萨斯喀彻温省(Saskatchewan),长期以来对魁北克心存芥蒂。若卡尼政府过度迎合魁北克的要求,可能会引发西部省份的不满,进而加剧地区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新民主党虽然席位较少,但其政策主张更偏向社会福利与弱势群体关怀。这类议题本身具有正当性,但在当前经济低迷的背景下,民众对扩大财政支出的接受度明显降低。此次选举中新民主党流失大量选票、其党魁也因此辞职,正反映出公众对其政策方向的疑虑。若自由党试图拉拢新民主党进入联合政府,则必须审慎处理其偏左的政策立场,避免被贴上过度理想化或脱離现实的标签。

面对这些复杂的内部协调问题,卡尼无疑需要展现出他在金融与危机管理之外的政治智慧。而在国内事务之外,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外部挑战等待着他:如何在美国日趋横蛮的外交与经济压力下,捍卫加拿大的主权与利益?这将是下一阶段卡尼政府必须认真思考并妥善应对的重大课题。

面对美国 立场坚定

美国对加拿大的影响和干预,是卡尼政府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在经贸与外交领域。

首先,关税问题是当前美加关系中的核心矛盾之一。此前,美国、加拿大与墨西哥共同签署的《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为3国之间的经济合作提供了稳定框架,彼此享受互惠政策。然而,特朗普政府上台之后,认为该协定损害了美国利益。特朗普要求与加、墨重新谈判,他首先单方面提高关税,甚至一度威胁退出协议。这一举措直接冲击了加拿大的出口产业,尤其是钢铁、汽车等传统优势产品。突如其来的市场不确定性,使得加拿大不得不面对“货物生产出来却无处可卖”的窘境。在此背景下,卡尼政府必须迅速制定应对策略:一方面要设法提振内需以缓解外部市场萎缩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开拓新的国际市场,降低对美国的过度依赖。这些任务不仅考验加拿大经济的韧性,也检验卡尼作为前央行总裁及全球经济专家的决策能力。

与此同时,特朗普屡次公开提及“加拿大应成为美国第51州”的谬论,更在舆論层面加剧两国关系的紧张气氛。在杜鲁多执政末期,这种言論频频出现,特朗普甚至在两位元首会面中刻意重提。这样带有羞辱性的问题,令杜鲁多陷入被动状态。然而,在卡尼胜选后,特朗普的态度似乎有所转变。他在第一时间与卡尼通话,并在公开场合表示祝贺,承诺将尽快安排会晤,讨論“双边”利益。由此可见,面对卡尼特朗普已淡化“第51州论”。笔者认为特朗普展现相对较尊重的态度,或许是源于卡尼深厚的专业背景和国际影响力。卡尼作为一名经济学博士,曾在加拿大和英国央行担任总裁,对全球金融体系有着深刻的理解。他擅长从宏观角度出发,制定具有战略眼光的政策。而特朗普则是一名商人出身的政治家,更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尽管两人风格迥异,但在处理国家利益的问题上仍存在一定的沟通空间。相比之下,杜鲁多作为一位典型的政客,缺乏在经济治理方面的实际经验,更多关注资源分配而非投资增长,这或许正是特朗普认定他可欺的原因之一。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特朗普为何那么热中于干涉加拿大事务?除了其个人强势作风外,笔者认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企图控制北美洲地缘经济。特朗普试图将加拿大纳入“美国第51州”的言論,虽看似荒诞,实则并非毫无动机。正如外界所观察到的那样,加拿大在能源、矿产等关键资源上具有重要战略价值,尤其是阿尔伯塔省和萨斯喀彻温省蕴藏着大量石油、天然气及稀土等对现代工业至关重要的资源。当前,这些资源的价格与输出主要由加拿大政府调控,而一旦美国成功削弱加拿大的主权地位,便有可能直接掌控这些资源分配权,从而在地缘经济中占据更大优势。

不过,“第51州论”更像是特朗普惯用的政治策略,他常通过夸大其词制造舆論压力,为他在谈判桌上作谈判筹码。他一贯的做法是先设定一个极端立场,如同打扑克牌般,先虚张声势,随后逐步退让,最终达成对自己最有利的协议。过去数月,他在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谈判中屡次上演这一模式,“美国优先”始终是他政策的核心逻辑。因此,尽管特朗普频频提及“第51州”,但当真正坐下来协商时,或许会回归现实,达成某种折中的双边安排。然而,这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外交风格,无疑为加拿大带来了极大的政策风险。卡尼之所以能在此次大选中胜出,正是因为他展现出了与特朗普截然不同的政治气质。作为一位拥有深厚经济学背景的专业人士,卡尼曾成功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与英国脱欧等重大挑战,赢得了公众对其能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在特朗普不断施压、提出“对等关税”甚至“主权质疑”的背景下,卡尼从3月接任临时党魁之初,就明确表示:“加拿大人无法接受无理要求,必须坚决捍卫本国权益。”这种坚定的立场,不仅回应了民众对外交自主的期待,也为其赢得了广泛支持。

博励治输在乏主见

反观保守党领袖博励治,则在竞选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摇摆态度。起初他避谈特朗普问题,专注于国内民生议题,直到选举后期才仓卒转向,表达对特朗普政策的反对。这种迟来的表态被选民视为缺乏主见,尤其在加拿大社会普遍反感特朗普干预内政的氛围下,显得尤为被动。许多原本可能支持保守党的选民因此转而投向卡尼,认为他才是真正能够代表加拿大利益、敢于与美国抗衡的人选。
综上所述,卡尼的胜选并非偶然,而是民心所向的结果。面对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他既要处理议会内部政党联盟的微妙关系,又要在美国的压力下维护国家主权与经济安全。未来几个月,将是其展现领导力与政治智慧的关键时刻。加拿大是否能在动荡的国际格局中稳住阵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位新总理如何平衡理与现实、合作与对抗之间的界限。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五一假期开启返程模式 全国铁路、公路进入返程高峰
投资界春晚来袭!2025巴菲特股东大会五大焦点全梳理
陈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滨 推动无处不旅游
外籍游客、外语导游、外国博主……多视角讲述“China travel”独特记忆
紫荆杂志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