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周文港
从今年年初开始,以深度求索(DeepSeek)、宇树科技、游戏科学、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和群核科技为代表的内地科技企业,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又因为他们的总部均在杭州,因此被外界形容为是”杭州六小龙”。宇树科技的机械人登上今年内地的春晚舞臺,一系列动作让外界叹为观止。习近平总书记于2月17日主持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上,两位年轻企业家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和深度求索创始人梁文锋亦获邀出席。同时,深度求索的横空出世,更是引爆了港股市场科技板块的价值重估,以及推动港股市场迎来一波持续上涨的行情。
“杭州六小龙”作为人工智能、机械人、脑机介面(Brain-ComputerInterface,BCI)等尖端技术领域的杰出代表,其强势崛起的背后、从本质上影射出的是浙江省经济结构转型的斐然成果,以及省会城市杭州从”电商之都”到”科技新贵”的身份跃迁。笔者认为,杭州近年已悄然完成一场从商业模式,创新到硬科技突围的角色蜕变,而这些转变,离不开杭州市政府打造高度包容且便利创新的营商环境,持续不懈地推动产业升级、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构建高校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等因素共同作用。
众所周知,民营经济是浙江经济的核心支柱,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中起举足轻重的贡献。近年来,杭州市以“服务型”政府为标杆,致力于打造高度包容且便利创新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可专注于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另一方面,杭州市政府早年依托阿里巴巴崛起的电商经济,为当地积累了丰厚的数字基建和人才储备。即使如此,当地政府并未停止或放慢推动产业升级的步伐,早在2015年便将目光投向发展硬科技领域,将人工智能、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纳入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去年杭州市政府更进一步提出打造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多年以来,杭州市政府对民营经济和科技创新大力支持,以“六小龙”为代表的一批科技初创企业诞生和茁壮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生态及投资环境。
浙江大学培育人才有功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最重要资源。杭州市政府在人才吸引方面,展现了求才若渴的积极态度,通过“零门槛”落户政策、真金白银的激励措施,让全国乃至全球科技人才纷纷来到。内地人才招聘机构公布的资料显示,杭州市已连续5年位列全国人才吸引力城市的前5名。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作为国内首批”双一流”大学,是打入QS世界大学百强为数不多的几间内地高校,过往为杭州乃至全国培养了为数众多的高素质人才。“杭州六小龙”创始人当中,就有一半有浙江大学求学的背景,包括云深处科技的朱秋国、强脑科技的韩璧丞、深度求索的梁文锋。
浙江大学在推动杭州科技创新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该校除了注重前沿学术突破外,更基于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构建起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的成熟闭环生态,是全国孵化最多创新企业和企业家的高校之一。为加快推动大学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浙江大学于2017年成立了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目前园区已汇聚600多家高科技企业和平台企业,逐步建立龙头企业、成长企业和初创企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
资本助力,同样是杭州科创繁荣的关键密码之一。杭州活跃且多层次的创投资本为处于早期发展的创新企业提供了丰富的资金支援。除了由杭州市政府牵头设立的政府引导基金外,当地以市场化运作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亦十分活跃,包括阿里战投、蚂蚁金服等知名产业资本,也有银杏谷、元璟资本等专注硬科技的股权投资基金,还有杭州大量的民间资本,发挥”敢投善投、投早投小”的特质,共同助推大量的科技初创企业成长为独角兽。
值得一提的是,杭州科创基金和杭州创新基金作为由杭州市政府主导设立的两大千亿级投资基金,发挥着政府引导基金的“耐心资本”特点,参与了当地许多科技企业的早期投资。例如,以不同形式参与”六小龙”前期投资,早于2018年就对云深处科技进行天使轮投资,并在2019年和2020年持续追加投资规模,从2022年起参与宇树科技共4轮融资,并于同年向强脑科技完成了第一笔早期投资,并在2024年再度追加投资。
由此可见,杭州市的经济发展从电商基因、到科创血脉的蜕变绝非偶然,“六小龙”背后的杭州创科经验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毋庸置疑,香港在发展创科产业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包括大学基础科研实力雄厚、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国际金融中心的融资功能,以及背靠大湾区城市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等。同时,近年来特区政府亦积极推动创新科技产业,不仅为创科基建作出巨额投资,亦拨款成立专注于创科及策略性产业投资的港投公司,以及加快开发河套园区及北部都会区,迄今已取得有目共睹的进展。
为大学研发商品化松绑
不过,“杭州六小龙”代表的杭州创科经验也提醒我们,香港可吸取对方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扬长避短,从而加快创科产业的发展。首先,尽管香港拥有世界一流的营商环境,但亦要看到在便利创新方面的包容性仍有不足,尤其是一些现行的法律法规多源于港英时代所订立,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本港应从法律层面主动加快审查及更新立法程序,构建起适应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形态的法律框架,例如近来本港积极发展的低空经济、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以”监管沙箱”形式率先推动一些创新企业在本地进行先行先试。
至于在促进高校科研转化方面,本港各大学应当进一步为大学研发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拆墙松绑,可探索实施”教授创业假期计划”,保障学术创业者的双重身份,鼓励更多教授参与推动技术转化和市场化拓展。同时,在政府减少对大学拨款的背景下,鼓励大学利用储备资源积极投资在科研成果上,并改革大学知识转移部门的职能,为开拓多元化投资收入和鼓励大学创新创业之间取得双赢。就中长期而言,香港与内地还可考虑在北都大学城、设立由两地和海外一流大学合作共建的研究型高等院校,以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合作机制,并鼓励香港高校在河套等地设立中试基地在内的成果转化平台、创新创业平台,以补足香港科研成果商品化的短板。
加快构建新兴产业融资体系此外,香港政府的创科基金对初创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单靠政府的资金支持不足够,且政府基金出于财政约束和公帑的考虑,资助上有所限制亦是情理之中,但对科创企业而言或许又显得不够灵活。因此,香港需加快构建由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协同发力的多层次融资生态体系,构建支援新兴产业发展的融资体系。具体而言,本港在持续提升港投公司等政府引导基金效能的同时,重点培育风险投资的市场化力量,吸引更多内地及海外风险投资机构落户香港,形成覆盖初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支援链条,有效填补从种子期到成熟期的融资缺口。
另一方面,可进一步优化港股上市规则,可令更多未盈利但具备核心技术竞争力的科技中小企业在港上市,畅通风险投资基金的上市退出渠道,巩固及提升香港作为国际科技创新融资枢纽的战略地位,亦为本地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若要香港的创科再上新台阶,政策、人才及资本等因素尚有不少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笔者会和大家一起再关注跟进。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