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上周四(23日)联合发布第33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香港的总排名维持全球第4位。本期报告评估全球120个金融中心,综合得分为:纽约760分、伦敦731分、新加坡723分、香港722分。自2007年起,《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于每年3月和9月发布。去年3月发布的第31期报告,香港为第3位,新加坡为第4位;去年9月公布的第32期报告,则显示新加坡超越香港。
港星同一量级 毋须纠结位次
特区政府发言人日前指出,香港在营商环境、基础设施、金融业发展水平、声誉和综合等4方面的排名,均较上一期上升两位,充分反映香港作为全球领先金融中心的实力与优势。与上一期报告一样,相对其他主要金融中心金融从业员对所属城市的展望,本地从业员对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未来竞争力最充满信心。
当局所言有一定道理,香港与新加坡仅1分之差,似乎不分伯仲,然而我们综合分析香港金融业的优势和不足,客观理性地看待这个结果。
除了纽约和伦敦之外,国际金融中心的第三、第四把交椅,长期由香港和新加坡轮流「坐庄」,反映两者属同一量级,差距并不大,因此对于香港连续两期落后于新加坡,不必过于纠结。
港具独特角色 连通内地海外
从金融规模来看,新加坡的银行业总资产为2。8万亿美元,香港的银行业资产总额为2.3万亿美元;香港的股票市场市值为3.9万亿美元,新加坡为7,000亿美元;香港的债券市场发行量为3,230亿美元,新加坡为1,130亿美元;香港的外汇市场平均每日交易量为7,829亿美元,新加坡为6,600亿美元。从这些主要金融数据看,除了银行业总资产外,其余指标香港都大幅领先。
其实香港和新加坡各有优势,在外汇方面,新加坡在服务于多币种东盟地区,具有先天的优势,而香港则是全球主要美元交易中心之一;同时,香港还有一个优势是新加坡没有的,就是香港乃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截至去年年底,香港人民币存款总额接近1万亿元。
矽谷银行破产和瑞信「踩雷」,导致大量资金逃离美国和欧洲,市场传言欧美数千亿美元资金涌入香港和新加坡。据悉,近来本港许多银行都在延长服务时间,承接流入资金的业务,但据业内人士透露,虽有「一定规模」资金流入,但并没有市场传言的那么多。不管怎么说,新加坡和香港的金融安全是令人信赖的。
在资产及财富管理方面,香港的底子不错,截至2021年底,在港管理的资产达到4.5万亿美元,其中三分之二是境外资金。
新加坡势头也很猛,据统计,2019年新加坡资产管理规模比上一年增长15.7%,2020年增长17%,增速已经快于「世界的银行」瑞士,而2021年亦比上一年增长16.4%。根据数据分析公司Handshakes的数据,新加坡家族理财办公室的数量已从2020年的约221家,增至2022年的约1,500家。
美国中小银行及瑞信流动性问题,引起投资者及客户对资金安全的担忧,资金逃离欧美。从目前态势来看,华人资金更多地流向香港,非华人资本则更多流向新加坡,新加坡吸引「外逃」的欧美资金,似乎更胜一筹。
国际金融中心的排名当然重要,但排名更多反映的是表象;也有人认为,市场交投量、金融机构数量等指标,是衡量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关键指标。这些指标固然重要,但必须明白,「国际金融中心」的内涵是「国际层面资金融通汇聚的地方」,如果不考虑「国际资金融通」功能,就背离了「国际金融中心」的本义。
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最大功能是内地与海外的资金融通。香港与内地有很多金融领域的互联互通安排,包括沪港通、深港通、理财通、债券通等,发挥好「资金融通」功能,才是香港的最大潜力和优势所在。
如今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今年全国两会确定了5%左右的经济增速,这个增速是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两倍以上;如果今后10年基本上按这个速度增长,对香港金融业巨大的带动力可想而知。
发挥资金融通功能 做大做强
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内地资本项目在中短期不会完全开放,这也使香港和上海等内地城市可以错位竞争。在促进「内循环」方面,上海可发挥重要作用,内地投资者和融资者的结合,通常会选择上海;在促进「外循环」方面,香港可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内地投资者要走向国际市场、外资要进入内地市场,则会选择香港这个便捷通道。
环顾全球,只有香港能够扮演内地与海外之间资金融通的角色。海外投资者未必会了解内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香港是实行普通法制度的资本主义社会,他们熟悉香港的规矩,香港是内地与海外投资者、集资者碰头的最佳地,香港应在这方面多下一番功夫,把「融通」功能做大做强。
疫情结束之后,香港与内地、海外均恢复了联系,国家对香港金融业的带动效应日益显现。
去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东,取得了重大外交成果;今年2月,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率团访问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推介香港优势;最近,沙特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Saudi Aramco)正在商议赴香港上市,据一些银行家估计,其上市规模可能以百亿美元计。这是大国外交带来的金融红利,而这仅是大国外交惠及香港的其中一个事例。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信息是,国家还出台了一些新规,对于中国内地企业在海外上市提高了门槛,引导更多企业在香港和国内上市,给香港金融业带来更多机会。
港深金融高水平合作 添机遇
从中长期看,中央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意见》(简称「前海金融30条」),推出30条金融改革创新措施,进一步加强港深金融市场的对接和高水平合作。前海成为整个内地金融改革的「试验田」,未来如果能把这些改革创新措施逐一落实,将给香港金融业带来更多机遇。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曾表示,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非常激烈,香港对标的是纽约、伦敦这样的城市,并且信心满满,他列举了香港的几个优势:第一,金融是服务实体经济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香港金融业的巨大发展潜能,是新加坡等地没有办法比的;第二,人民币国际化是国家政策,也是国际社会的期待,打造离岸人民币中心,对香港金融业拉动很大;第三,香港在股票市场首次公开募股(IPO)等方面做得比较好,且不断创新;第四,国际基金投进内地市场的资金比例还是太小。按照中国的经济体量,他们投资增加10倍也不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潜力很大。
每次国际金融中心排名出炉,本港人士都喜欢与新加坡作比较,其实不必老是盯着新加坡,而应对标纽约、伦敦,更应盯着国际经济大局和内地提供的机遇,有这样的大视野、大格局,才能把金融业做好。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