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再过4天,2023年将划上句号。对于香港来说,可以用“极不平凡”来描述这一年。这是香港重返国际舞台的一年,也是香港筑牢治理基础的一年;这是香港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一年,也是香港不断拓宽国际市场的一年;这是香港改善民生进展加速的一年,也是香港人心融合开始渐入佳境的一年。
2023年疫情结束,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但复苏缓慢,步履维艰;中美关系曲折迂回,充满波折;香港“乱”的根源尚未清除,“治”的基础还不稳固。面对这一切,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风风雨雨中,没有坐等花开、静待岁月,而是积极应对、主动作为,呈现出诸多亮点。如果要用汉字来概括这一年的亮点,笔者认为可用5个字:“拼”、“抢”、“惠”、“融”、“安”。
“拼”:拼经济 拼发展
2023年岁末,中东投资者青睐香港的新闻引起内地媒体和国际舆论的关注。12月7至8日,沙特未来投资倡议研究所(FII Institute)在香港举办首届FII PRIORTITY亚洲峰会,吸引来自中东、东南亚及其他地区的逾千名嘉宾出席。11月29日,亚洲首个沙特阿拉伯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在港交所挂牌上市,其资产规模属全球同类产品中最大。沙特公共投资基金负责人鲁马亚(Yasir Al-Rumayyan)表示,选择香港作为峰会的地点,因为香港不仅是金融枢纽也是创新枢纽,不仅是中国门户也是亚洲门户。
岁末的收获,源于年初的播种。今年2月,李家超亲自率领团队访问沙特和阿联酋,达成了一系列合作协议。中东产油国“富得流油”,但面对新能源的崛起,包括沙特、阿联酋、卡塔尔在内的产油大国都有危机感,正在推动经济转型。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市场,香港是“超级联络人”,也是“超级增值人”,“香港故事”赢得了沙特等国的积极回应。而这仅仅是开始,香港与中东的合作将是一座诱人的“富矿”。
拼经济、拼发展,李家超及特区政府既盯着中东“富矿”,又盯着新兴市场。7月23日李家超率领政府官员和30名工商、金融等各界人士访问新加坡、印尼和马来西亚,这是他就任行政长官以来第二次访问东南亚,向正迅速崛起的东南亚市场介绍香港优势,争取东盟国家支持香港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
香港经济自今年起稳步复苏,然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金融偏紧,外围环境无可避免会令香港经济继续受压。当部分港人除了哀叹之外别无良方时,李家超和他的团队展现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不甘于仅做“守夜人”,还当“拓荒者”,主动拓展合作新空间,令人印象深刻。
“抢”:抢企业 抢人才
2023年岁末,一家被美国《财富》杂志看好的企业投资香港,令人眼前一亮。这就是电动车电池制造业龙头“宁德时代”。12月7日,宁德时代与香港科技园公司签约,投资10亿元在港设立国际总部和研发中心。最近发布的2023年《财富》未来50强,宁德时代榜上有名。理由是“宁德时代是一家在全球市场上拥有主导地位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
在李家超看来,抢企业的关键是抢引领发展潮流的企业,把握好这一点,“抢企业”就是“抢未来”。
今年2月,特区政府委任“引进重点企业咨询委员会”委员,由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担任主席。“抢企业”大步迈进,逾30家重点产业企业落户香港,包括英国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以及来自内地的华为、美团等知名企业。
这一年,香港“抢人才”同样大获丰收。仅以前10个月的数据为例,各项输入人才计划共收到超过18万宗申请,11万余宗已被批准,已有7万人到港。其中高才通计划共计超过4.3万宗申请获批,远超当初预计的3.5万人的目标。
过往,特区政府注重维护良好的市场环境,有一些吸引企业和人才来港的动作。2023年,李家超认为需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态势,来主动“抢企业”、“抢人才”。事实证明,“抢”和“不抢”的效果大不一样。也印证了“把有为政府同高效市场结合起来”的重要性。
“惠”:惠民生 惠百姓
2023年年初,疫情终于结束。3年来,特区政府多次向市民“派糖”,长期“出多入少”,财政压力很大。还要不要再“派糖”?经过深入调研后,李家超和他的同事又一次推出“消费券计划”,为符合条件的市民再派发5,000元消费券。
“住房难”是最大的民生问题。2023年,特区政府已觅得足够土地满足10年所需的房屋单位数目,推进公屋建设有了土地保证。这一年,特区政府还推进“简约公屋”,3万个简约公屋单位将于明年建成。㓥房是住房当中棘手问题,特区政府成立“解决㓥房问题”工作组,专攻难点。
香港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现在超过五分之一市民已经是65岁或以上,5年后,每4人当中就有一人是长者,安老养老是民生大事。随着香港与内地“复关”,香港与大湾区广东一方来往便利,内地的自然环境、居住条件、生活成本具有明显优势。这一年,香港约有400间由特区政府资助床位的院舍,提供约3.5万个资助名额。特区政府还通过不同社会福利计划,为长者提供现金津贴,每4个老人就有3个领取不同类型、由香港政府提供的福利津贴。
李家超今年10月公布的施政报告以“拼经济谋发展惠民生添幸福”为主题,还针对基层医疗、提高生育率、妇女发展等问题列举了若干措施。李家超强调,特区政府会继续积极落实及完善《青年发展蓝图》内的160多项措施。“惠民生”,是这一年的不变的基调。
“融”:融湾区 融全国
2023年全年,李家超及特区政府官员频繁造访内地。3月他带领8位局长拜访中央部委,包括财政部、科技部、文旅部等,对接涉港政策;4月他带领政府官员和立法会议员首次联合组团百余人,到访深圳、东莞、佛山、广州4地,走进华为、大疆等企业,看创新、谋合作;5月他率团访问重庆,建立渝港合作机制……
2023年,特区政府司局长也频繁造访内地。政务司司长陈国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律政司司长林定国、保安局局长邓炳强、公务员事务局局长杨何蓓茵、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创科局局长孙东等,几乎所有的政府部门一把手都去过内地。
政府官员密集造访内地,标志着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步伐加快。中小学师生交流培训、公务员培训、金融创新、创科合作等等。这一年,香港与内地签署了诸多合作协议,并实质性推进,合作不仅涉及面广,而且更具深度。
从“坐困愁城”到“眼前一亮”、再到“思路打通”、“对接畅通”,这一年,“融入”进入了“加速期”,特区政府从国家高度、大湾区角度谋划香港发展,汇聚了更强的“兴”动能。
“安”:保国安 保港安
李家超于今年10月公布的施政报告,提出2024年完成23条立法,这是香港回归26年来首次为23条立法定出时间表。
23条立法是香港必须履行的宪制责任,但至今未落实,这既是对宪法和基本法的不尊重,也是维护国家安全责任的缺失,更令香港遭受了“修例风波”的惨痛损失。李家超及特区政府坚决履行宪制责任,不再拖沓,不再犹豫,律政司、保安局做了大量立法的前期准备工作,体现出直面难题、积极进取的施政风格,值得称道。
12月,香港区议会选举顺利完成。按“委任+间选+直选+当然议员”方式产生了470名候任议员,将于2024年1月上岗。加上此前香港成功举行的选委会选举、立法会选举、行政长官选举3场选举,香港在新选制下的选举全部完成,“爱国者治港”原则全面落实。
23条立法,利于香港清除“乱”的根源;新选制全面落实,利于香港筑牢“治”的根基。这是保国家安全,更是保香港安宁!“国安”才能“港安”,“港安”才能“家安”。李家超及特区政府围绕一个“安”字所做的工作,对于香港长期繁荣稳定影响深远。
上周五(22日),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领导小组常务副组长、中央港澳办、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在全国港澳研究会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致辞中指出:“相信特别行政区政府一定会不断展现出敢于担当、善作善成的新风尚,把有为政府和高效市场更好结合起来,破除利益固化藩篱,着力破解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充分释放香港社会蕴藏的巨大创造力和发展活力。”
回首2023年,李家超及特区政府展现出的“拼”、“抢”、“惠”、“融”、“安”的新亮点,正正体现出“有为政府”的新作为、新风貌、新气象。“政府有为+市场有效”,二者优势叠加,未来无论遇到甚么艰难险阻,都会有战胜困难的底气,都会有“逢变必兴”的信心。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文章原刊于香港《经济日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