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安全峰会(Summit on Peace in Ukraine)于6月15至16日在瑞士举办,超过90个国家或国际组织派代表参加。与会者围绕俄乌战争问题展开讨论,旨在共同寻找出一套和平解决方案。
虽然大会邀请了中国参加,但中方以「条件不成熟」为理由,没有派遣代表出席。笔者认为不成熟的条件基本有二:一是峰会仅仅邀请了冲突的一方乌克兰而已,而没有尝试利用峰会来构建一个可让交战双方(俄罗斯、乌克兰)直接对话的平台。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有效的和解谈判,必须要各冲突方一齐参与,装模作样的「一言堂」和解会议不会有成果;二是大多数与会者均为欧美国家和国际组织,这安排明显反映出峰会目标严重倾斜,偏帮欧美而忽略发展中国家的意见和建议,代表性不足。
峰会目标偏帮欧美 难有成果
再进一步分析,不难发现参加峰会的西方国家,不少是北约(NATO)成员国,它们根本上是俄乌战争问题的间接或直接之始作俑者,所以在「乌克兰和平」讨论上,这些北约国家带有「利害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其意见和建议难免会出现厚此薄彼之嫌。
回顾俄乌战争爆发的源头,导火线是建基于俄罗斯极力反对乌克兰申请加入北约而引起,而在屡劝不果之下,俄方最终于2022年2月24日出兵攻打乌克兰。北约主要是一个由美国支持、欧洲国家组成的军事联盟,成员国之间构成一条紧密纽带,意味着一旦北约接纳乌克兰加入,将会实质上形成北约对俄罗斯的包围态势,这无疑是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回顾历史,在苏联解体时欧美承诺北约不会向东、不会大规模扩展其势力范围。但现实并非如此,北约在过去几十年持续地扩张;除了东扩向俄罗斯之外,也计划延伸至日本、台湾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目的是企图监控(威胁)中国,唯恐天下不乱。
随着乌克兰逐渐倾向北约,以及北约自身的东扩大计,东欧一带的局势愈趋紧张。俄罗斯视乌克兰加入北约之举,犹如欧美在其家门口作长期监视,令其生存空间被受挤压、国防安全风险全面升级。在这背景之下,国际社会对俄乌冲突的态度呈现出鲜明的立场分化,欧美及北约成员国很自然地倾向于支持乌克兰,他们的态度在安全峰会中表露无遗。但笔者却不予苟同,认为峰会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偏袒,让大会联署协议的公正性饱受质疑,未能获得全体与会者的支持是正常不过。
京提6终战原则 获逾百国支持
由此可见,中国的缺席,反映出她对在东欧地区中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之深刻理解,所以不愿轻易选边站队,转而采取更具策略性的外交行动。在峰会之前,中国提出结束俄乌战争的「六大原则」,并获得巴西联名认同,这展现出中国在全球事务上的独立思考与积极斡旋的能力。这「六大原则」主要从立即停火、反对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保护民用设施、确保人道援助畅通等方面出发,旨在从更宏观的全球安全与经济稳定视角寻求双方共识,而非纠缠于俄乌两国之间的历史轇轕。
目前,中巴联合倡议已获得超过100个国家的支持,凸显出国际社会对基于普遍原则来解决俄乌战争的渴望。这些原则不仅体现了中国、巴西及其他支持国家对和平与人道主义的尊重,也是对全球经济和安全格局负责任的维护。
俄罗斯作为冲突的关键一方却未获邀请参会,这本身就减少了达成真正和解的可能性。俄罗斯总统普京(Vladimir Putin)在峰会前夕提出「乌克兰和平」条件,包括乌克兰放弃加入北约、停止军事化、从特定地区撤军等,这些要求直接触及俄乌冲突的核心争议点,特别是关于乌克兰东部地区及克里米亚的重要战略性。它们不仅是历史、民族情感交织的地带,也是影响区域安全与经济流通的关键节点。俄罗斯的缺席,以及会前提出的条件,凸显了峰会未能提供一个包容各方、平衡各方利益的谈判环境。
金砖成员 成抗欧美霸权新力量
而在另一边厢,乌克兰则在峰会上提出维护领土完整、反对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等。按这些立场,大会在峰会结束时发表了一份「乌克兰和平」公报。但公报并没有得到所有与会国家认同,包括沙特阿拉伯、印度、南非等逾10个国家拒绝签署,它们认为任何和解方案必须有俄罗斯的参与,才能真正有效。这一态度反映了国际社会在应对乌克兰危机上的分歧。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大部分都是「金砖国家」(BRICS)成员,与中国站在同一阵线。在当今混乱的世界局势中,BRICS似乎将会是抗衡欧美国霸权的一般新力量。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副会长,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