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锦辉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日益普及,业界近期更利用人工智能推出「死人」服务生意。服务商利用「深度伪造」(简称「深伪」)技术生成数码化身(虚拟人,Avatar),让已故者在元宇宙(Metaverse)「复活重生」,就此用户可以延续与已故亲朋密友对话,慰藉心灵。
「深伪」技术对大众并不陌生。近期,有不法之徒利用视频电话盗取对方的面相及语音讯息,然后用以诈骗,例如利用此类面相及语言样本定制所属的虚拟人,用来欺骗其亲戚朋友,索取金钱或其他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近期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兴起,业界利用这技术增强虚拟人的真实度,就此除了被仿效者的外形、语气之外,系统更加入其面部表情、说话风格,甚至他的性格和其他个人背景,令生成形象更栩栩如生,一时难以分辨真假。
这种生成式人工智能做法适用于死者「复活」服务,可令在世者延续亲情。这种服务在中国尤为热门,特别是在今年4月初清明节前后。中国人长久以来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自古形成了重孝道、重亲情、重家庭的传统,人工智能化身为那些失去亲友的人提供了一种与逝者联系的新方式。但事实上,这些化身仅是虚壳而已,缺乏灵魂,它们所表达的内容只是其制造者所塞进系统内的虚设对白,未能表达到被仿效者生前的风格和感情。如此「冷若冰霜」的表现,恐怕在世者难以接受。因此,要维持化身的温度,有人工智能专家建议用户应于在世时上传其记忆纪录,令他们死后的角色能够被保留下来。但这做法难免牵涉个人私隐,试问谁会愿意自己生活行踪被暴露呢?
科技发展一日千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日趋成熟,虚拟人的温度和智慧亦随之急速提升,甚至变得非常独立,能够自主自决。有社会科学专家认为于不久后的将来,「虚拟人」会产生群聚效应,构成一个(或多个)基于人工智能推动的社区,而且它会与实体社会并行及不停互动,互相影响。因些,专家预测「人工智能的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 of AI)将会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目标是探讨在人工智能社会中各虚拟人之间在相互合作时表现出的行为特征。此课题可以透过传统社会科学为基础,研究范畴包括:
心理学:虚拟人的个性、意识、认知等特质;
社会学:虚拟人的互动及社会行为;
经济学:虚拟人在经济活动中的互动;
政治学:虚拟人在政治活动中的行为及所构成的现象,例如它的政治立场、理想等;
语言学:虚拟人在沟通时所用的语言模式,并与实体人的语言模式比较。
生成式人工智能建基于大型语言模型,因此如何建模去突显虚拟人的社会(例如个性化)、经济(例如投资手法)、政治(例如立场)、语言(例如风格)等特征,也是「人工智能的社会科学」之重要研究方向,对未来社会发展举足轻重。
虚拟人与实体人的社会行为互相影响。当今常见的例子包括实体人沉浸于网络游戏世界不能自拔,将其在游戏中虚拟人的性格搬到现实生活中,甚至疯狂杀戮;因这类行为而导致的人间惨剧在实体社会屡见不鲜。再者,以政治活动为例,实体政客经常利用虚拟代理人在网络上软性地进行政见推广(洗脑),刻意去影响实体人的政治倾向。这做法是选举期间常用的招数,万试万灵。由此可见,虚拟与现实社会行为交叉的现象将会愈来愈明显,这反映出「人工智能的社会科学」的重要性,社会不容忽视。
(作者系立法会议员、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外务)、香港专业及资深行政人员协会副会长,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