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日,国家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启航,香港六名科学家首次获邀参与,令人鼓舞。而在此之前,香港亦有人远赴南极探险。
“我就是想做一个探险家,看一些别人没有看过的东西、别人发现不到的东西。”全球首位华裔极地探险专家张伟贤说。张伟贤出身自香港草根家庭,小时候住在新界古洞的寮屋,高中会考科科考获E级,成为一般人眼中“输在起跑线”的最佳范本。今天,他已走遍全球80多个国家,在南北极地从事研究工作14年,去年获颁“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大学时期一次南极之旅,坚定了他的梦想,许下“南极工作”志愿,一步步朝着目标进发。
张伟贤大赞香港青年有创造力、活力和超越传统的思维能力,“我觉得在香港生长,才有这一种特质。”
敲校长门求资助赴日本交流
“小时候我跟着做清洁工的妈妈去收垃圾,圣诞及新年我就最开心。”张伟贤说,有些家庭会弃置玩具,即使是二手货也让他开心数个月;新年期间,更有机会收到红包,每次10元、20元,储蓄起来有数百元,对一个零收入的小朋友而言,简直是“巨款”。
升中学后,谈到成绩,他摇摇头说:“我读书真的好差,会考科科E、英文成绩更是F。”当时因为家贫,没有电脑上网,暑假期间同学们外出旅游,他留在家做功课、骑着单车四出游玩。中学毕业后,修读香港浸会大学体育系的副学士学位。
成长故事来到这里,张伟贤说绝对不认同自己是“输在起跑线”,反而认为好好把握每次机会、做好充分准备,才是重点。
于是,故事回到读中学的时候,当时他是童军,有机会参与日本童军大露营交流活动,但需自资费用约7,000元。家境贫穷,无力付费,他就“胆粗粗”地走到校长室敲门,说“我没有钱,学校可不可以资助我去日本交流?”当时他并非两手空空进入校长室,而是准备了过去为学校服务的资料,例如在家长日、运动会等帮忙站岗等,以此游说校长支持,“问别人拿资源前,你要看看自己付出了什么,不能够白拿。”
这次到日本交流,张伟贤首次乘坐飞机看世界,他形容像是乘搭“时光机”,一瞬间就去到另一个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地方,“书本上的图片看过很多,但与真实看到的不一样,这次是实在的文化体验。”自此,他努力争取每一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
热诚感动面试官 圆南极探索梦
不过,让他成为极地科研远征顾问专家,开启“探险”大门的转捩点,是大学一年级期间参与为期十日的南极探索团。当时,美国环保组织来香港挑选年轻人,张伟贤自知英文欠佳,但仍然报名,将一叠英文资料寄去美国。
“面试前一个月,我不断找人练习,背熟所有资料,计划书都准备充足。”他忆述在遴选环节,面试官全是外国人,其他报名参加的大学生不是读医科便是读法律,不是香港大学学生,就是香港科技大学学生,“我当时好害怕,只有一个浸大生,就是我,还是读体育的,好像局外人。”面试环节,只有他准备简报(PPT)。面试官欣赏他有热诚、准备充足,他成功在2,000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获选三人的其中一人。
首次踏足南极,他看到是动物与人类分享大自然的世界,“南极当时只有白色、黑色,而且所有企鹅、海豹、鲸鱼等野生动物都不害怕人类,很亲近。”这次行程还要登山、滑浪,他曾是童军,具有相关技能,即便乘搭的破冰船遇到四米高巨浪,也没感到不适,他形容自己有做探险家的天赋。回港后,他便立下志愿,“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再去南极工作。”确立了目标,他善用大学资源,争取每个出外探索的机会。
“所有机遇及机会都需要争取”
极地美得令人炫目,同时危险重重,加拿大冰川去年便有两位教授遇难。不过,在南北极地从事研究工作14年的张伟贤说,从未想过“放弃”二字,面对危险的研究环境,他认为更需要是向身边爱惜自己的人负责任,包括父母、朋友。他忆述有一次在加拿大登山,天气急速变坏,登上山顶后,突然下雨下雪行雷,未能及时下山离开,“行雷下雨不可以碰触石头,会被雷打中”,团队唯有在山顶逗留一晚,身体冻到僵硬,翌日早上才虚弱地慢慢一步步下山,“我差一点就回不来,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活着回家’,在实行危险任务前必定做好安全措施。”
走遍全世界,张伟贤去到每个地方,都自豪地告诉别人“我来自香港”。张伟贤说到每次回港参加不同交流活动,青少年所了解的冰川世界,较他想像的更多,“我去到加拿大或不同地方工作后,自己与其他人不同就是‘转数快’,有许多解决问题方法。”而灵活、勤奋等名词可象征香港人自强不息的性格,“我觉得在香港生长的人才有这一种特质。”
回想当日在浸会大学立下“南极工作”的志愿,现时每次返香港,他都会回母校浸会大学校园,看看狮子山的壮丽景观,感慨完成当日南极工作志愿,“香港这个地方真的很神奇,人才汇聚、发展机会很多,只要你肯努力就可以把握到机会。”他更寄语青少年做事要有勇气求变,“要记住,所有机遇及机会都需要争取,(机会)不会自己飘过来!”
飞瑞士做第一份工 做披萨 洗厕所 学登山
不放过任何外出看世界的机会,张伟贤在大学期间拿到奖学金到哈萨克等地,修读石油管理、中亚政策,亲身走走,打破了对这里是“沙漠、没有人”“贫困”“常发生袭击”等固有观念,发现事实是人情味满满,“在伊朗一上车,司机知道我是香港来的,就带我去他们家吃饭,我对这个国家都改观了。”这次经验令他更相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十多年前从香港浸会大学毕业后,半年间发出多封求职信,但仍未能在香港找到工作。张伟贤当时接触的一本书《天地一沙鸥》,启发他向外闯,刚毕业的他飞到瑞士2,500米上的登山小屋做管理员,“第一份工就是洗厕所、做披萨,但是可以在阿尔卑斯山学习登山、滑雪、攀石等技能。”他表示,“正正是这一本书,启发了我不在香港过安稳生活,应该多到外面看世界。”
张伟贤现时在研究加拿大冰盖的融化速度,他说希望透过研究告诉大众,地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快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全球气温上升,有许多台风,处于反常状态,他说香港仍属于“温室”,有许多社区设施保护地区,但相对第三世界国家最受影响,没有能力应对极端天气。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18/u8Dm8PyOXoB1ZTbPU4vQ4L7Ev1xrrERqxyR.jp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18/6GKFhGLIi4TMEY0N76MmFzdlUlKT4zzAbdV.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本月1日,国家第41次南极科学考察启航,香港六名科学家首次获邀参与,令人鼓舞。而在此之前,香港亦有人远赴南极探险。
“我就是想做一个探险家,看一些别人没有看过的东西、别人发现不到的东西。”全球首位华裔极地探险专家张伟贤说。张伟贤出身自香港草根家庭,小时候住在新界古洞的寮屋,高中会考科科考获E级,成为一般人眼中“输在起跑线”的最佳范本。今天,他已走遍全球80多个国家,在南北极地从事研究工作14年,去年获颁“香港十大杰出青年”。大学时期一次南极之旅,坚定了他的梦想,许下“南极工作”志愿,一步步朝着目标进发。
张伟贤大赞香港青年有创造力、活力和超越传统的思维能力,“我觉得在香港生长,才有这一种特质。”
敲校长门求资助赴日本交流
“小时候我跟着做清洁工的妈妈去收垃圾,圣诞及新年我就最开心。”张伟贤说,有些家庭会弃置玩具,即使是二手货也让他开心数个月;新年期间,更有机会收到红包,每次10元、20元,储蓄起来有数百元,对一个零收入的小朋友而言,简直是“巨款”。
升中学后,谈到成绩,他摇摇头说:“我读书真的好差,会考科科E、英文成绩更是F。”当时因为家贫,没有电脑上网,暑假期间同学们外出旅游,他留在家做功课、骑着单车四出游玩。中学毕业后,修读香港浸会大学体育系的副学士学位。
成长故事来到这里,张伟贤说绝对不认同自己是“输在起跑线”,反而认为好好把握每次机会、做好充分准备,才是重点。
于是,故事回到读中学的时候,当时他是童军,有机会参与日本童军大露营交流活动,但需自资费用约7,000元。家境贫穷,无力付费,他就“胆粗粗”地走到校长室敲门,说“我没有钱,学校可不可以资助我去日本交流?”当时他并非两手空空进入校长室,而是准备了过去为学校服务的资料,例如在家长日、运动会等帮忙站岗等,以此游说校长支持,“问别人拿资源前,你要看看自己付出了什么,不能够白拿。”
这次到日本交流,张伟贤首次乘坐飞机看世界,他形容像是乘搭“时光机”,一瞬间就去到另一个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地方,“书本上的图片看过很多,但与真实看到的不一样,这次是实在的文化体验。”自此,他努力争取每一次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
热诚感动面试官 圆南极探索梦
不过,让他成为极地科研远征顾问专家,开启“探险”大门的转捩点,是大学一年级期间参与为期十日的南极探索团。当时,美国环保组织来香港挑选年轻人,张伟贤自知英文欠佳,但仍然报名,将一叠英文资料寄去美国。
“面试前一个月,我不断找人练习,背熟所有资料,计划书都准备充足。”他忆述在遴选环节,面试官全是外国人,其他报名参加的大学生不是读医科便是读法律,不是香港大学学生,就是香港科技大学学生,“我当时好害怕,只有一个浸大生,就是我,还是读体育的,好像局外人。”面试环节,只有他准备简报(PPT)。面试官欣赏他有热诚、准备充足,他成功在2,000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获选三人的其中一人。
首次踏足南极,他看到是动物与人类分享大自然的世界,“南极当时只有白色、黑色,而且所有企鹅、海豹、鲸鱼等野生动物都不害怕人类,很亲近。”这次行程还要登山、滑浪,他曾是童军,具有相关技能,即便乘搭的破冰船遇到四米高巨浪,也没感到不适,他形容自己有做探险家的天赋。回港后,他便立下志愿,“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再去南极工作。”确立了目标,他善用大学资源,争取每个出外探索的机会。
“所有机遇及机会都需要争取”
极地美得令人炫目,同时危险重重,加拿大冰川去年便有两位教授遇难。不过,在南北极地从事研究工作14年的张伟贤说,从未想过“放弃”二字,面对危险的研究环境,他认为更需要是向身边爱惜自己的人负责任,包括父母、朋友。他忆述有一次在加拿大登山,天气急速变坏,登上山顶后,突然下雨下雪行雷,未能及时下山离开,“行雷下雨不可以碰触石头,会被雷打中”,团队唯有在山顶逗留一晚,身体冻到僵硬,翌日早上才虚弱地慢慢一步步下山,“我差一点就回不来,但我告诉自己一定要‘活着回家’,在实行危险任务前必定做好安全措施。”
走遍全世界,张伟贤去到每个地方,都自豪地告诉别人“我来自香港”。张伟贤说到每次回港参加不同交流活动,青少年所了解的冰川世界,较他想像的更多,“我去到加拿大或不同地方工作后,自己与其他人不同就是‘转数快’,有许多解决问题方法。”而灵活、勤奋等名词可象征香港人自强不息的性格,“我觉得在香港生长的人才有这一种特质。”
回想当日在浸会大学立下“南极工作”的志愿,现时每次返香港,他都会回母校浸会大学校园,看看狮子山的壮丽景观,感慨完成当日南极工作志愿,“香港这个地方真的很神奇,人才汇聚、发展机会很多,只要你肯努力就可以把握到机会。”他更寄语青少年做事要有勇气求变,“要记住,所有机遇及机会都需要争取,(机会)不会自己飘过来!”
飞瑞士做第一份工 做披萨 洗厕所 学登山
不放过任何外出看世界的机会,张伟贤在大学期间拿到奖学金到哈萨克等地,修读石油管理、中亚政策,亲身走走,打破了对这里是“沙漠、没有人”“贫困”“常发生袭击”等固有观念,发现事实是人情味满满,“在伊朗一上车,司机知道我是香港来的,就带我去他们家吃饭,我对这个国家都改观了。”这次经验令他更相信“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十多年前从香港浸会大学毕业后,半年间发出多封求职信,但仍未能在香港找到工作。张伟贤当时接触的一本书《天地一沙鸥》,启发他向外闯,刚毕业的他飞到瑞士2,500米上的登山小屋做管理员,“第一份工就是洗厕所、做披萨,但是可以在阿尔卑斯山学习登山、滑雪、攀石等技能。”他表示,“正正是这一本书,启发了我不在香港过安稳生活,应该多到外面看世界。”
张伟贤现时在研究加拿大冰盖的融化速度,他说希望透过研究告诉大众,地球气候变化速度加快以及对人类的影响。全球气温上升,有许多台风,处于反常状态,他说香港仍属于“温室”,有许多社区设施保护地区,但相对第三世界国家最受影响,没有能力应对极端天气。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18/u8Dm8PyOXoB1ZTbPU4vQ4L7Ev1xrrERqxyR.jp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18/6GKFhGLIi4TMEY0N76MmFzdlUlKT4zzAbdV.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