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以下简称“两馆”)主办的“寻梦复源·艺科融汇—作品重生的历程”展览正在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戴泽、朱乃正5位艺术家的29件作品,包括2件最新修复的油画作品。展览分为2条叙事线索展开,呈现20世纪中西方艺术的交流与融合,以及艺术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的艺术品修复历程。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是中国第一代油画家,也是“中西融合”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戴泽与朱乃正则分别是中国第二、第三代油画家,他们在前辈的基础上,继续展开“油画民族化”的探索。五人的作品尽管风格有所不同,但共同勾勒出20世纪中国美术与世界的沟通与融合,以及对西方艺术的理解与实践。
本次展览还遴选2幅艺术家临摹西方经典油画的作品——戴泽临摹《齐格蒙特钟》局部、朱乃正临柯罗《海边的村庄》,从艺术品科学检测及修复的视角,对作品进行深度的研究和解析,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研究成果,向观众呈现艺术作品重生的历程。
11月13日,作为展览的重要学术活动,“寻梦复源,艺科融汇--作品重生的历程”论坛在两馆实验剧场举行。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由两馆馆长颜为昕主持,他以分享徐悲鸿的故事为切入点,展开了对艺术史发展和艺术作品保护的讨论。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林茂表示展览中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戴泽、朱乃正五位大师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界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传承。当凝视他们作品的时候,彷佛能穿越时空触摸到那个充满创造力与激情的艺术时代。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强调要加大对艺术作品的保护不仅是业内人士一种责任,更要加强社会层面的关注和力量。同时他也进一步介绍了目前我国油画修复行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美术》杂志社社长冀鹏程认为,修复不仅属于艺术范畴,科技成分也日显突出。这次展览是一种艺术和科技的融汇,同时也为类似的展览提供一种创新思维。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薛良表示对“经典再现”有两种感触,一是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了艺术品有了第二次生命,实现了经典再现。二是经典不能压在箱底,还要拿出来,实现欣赏价值,传播艺术精神。广州美术学院图像与历史高等研究院院长尹吉男认为,我们未来的场馆不仅要凸显中国新艺术的特点,还需要把中国的艺术史纳入到全球的艺术体系内,构架一个多元的艺术框架,构建一个多元的世界艺术体系。顺德和美术馆馆长邵舒说,《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播出之后,很多人对器物修复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听展馆的工作人员说,很多观众都很认真仔细观看作品的修复过程,并用手机拍照,我认为这很好,这是对大众的一个很重要的艺术作品宣传和教育的过程,也提升了民众的艺术素养。
第二场由该展策展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贾鹏主持,他介绍了艺术品修复的特点。“这不仅仅是修复一个艺术品,还需要深入研究这件艺术品的损坏原因,过程甚至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是一个文理的结合,是一个集合了不同专业团队的工作。”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荣琳介绍了戴泽和朱乃正师生之间的精彩故事,并深入剖析了朱乃正的创作思路和特点。“朱乃正这一生也没离开过临摹,包括他对书法、中国画的临摹。他一生的学习和积累很多是来自临摹。”朱乃正认为,在创作过程中,酝酿是首要工作,有了情绪方可动手,这一点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和教学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油画修复工作室负责人徐研认为,有些艺术品的修复项目跟美术馆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要服务展览和保存,另一方面通过我们开展类似的活动让观众能看到很多平常没有机会看到的东西以及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戴泽艺术基金负责人戴梦认为,艺术作品最核心的是要表达出一种真善美,真是前提,有了真,善与美就自然流露出来了。朱乃正的作品达到了真,所以好作品就自然有了。我们的任务就是要通过展览,把好的作品,传递给更多的人,传递一种艺术精神。关山月美术馆副研究员丁澜翔表示,作品的材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之前没这个技术对材料有非常深入研究。如何将科技的使用和艺术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新的探索。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副研究员沈依嘉表示此次“寻梦复源·艺科融汇”展有一种灵动感,在艺术品修复的学理方面做的非常扎实,整场活动做得特别好。广州美术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教师曹智健认为,艺术作品的保护是一个非常细致的工作,流程也很重要,当一件艺术品要进行修复时,首先要对它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给修复师一些重要的基础数据,修复师方能做出一个全面的修复方案。
“寻梦复源·艺科融汇——作品重生的历程”展为观众带来了一份艺术盛宴,而本次论坛更增加了观众对艺术品保护以及修复专业知识的了解和认识。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16/N2RHH7qvAdlrft92sxqkyI8N2DTga6XNS5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