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伟文
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宣读第三份施政报告,题为“齐改革同发展 惠民生建未来”,公布了一系列的惠及民生政策,包括推出最新房屋政策,增建公营房屋数目和改善住屋环境。
住屋作为全港市民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生活需要,如果特区政府未能为市民提供一个舒适的安乐窝,社会民生何以安稳?社会民生未能得到安稳发展,经济发展何以有突破性的发展?因此,特首及管治团队希望带领香港再次进入辉煌的发展,必须要解决住屋问题。
笔者认为特区政府应抱持“钉钉子精神”,才能在房屋政策夯实基础,解决困扰特区政府多年的房屋问题。什么是“钉钉子精神”?第一个“钉”是动词,是敲打的意思;“钉子”是建筑材料。国家主席习近平曾在一个会议上对“钉钉子精神”进行了详细阐述。习近平表示:“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著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钉钉子精神”亦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启发,就是钉钉子,往哪儿钉很重要,如果钉不到点上,钉子就会打歪。钉钉子不能光凭著一股蛮力,逢墙乱钉,碰到容易脱落或者开裂的墙面时,还要想办法修补墙面,打好钉钉子的基础。
自回归以来,几届特区政府一直是做紧夯实根基的工作,经过反复多次的“敲打”,进行不同方向的房屋研究,有董建华的“八万五房屋”政策;有曾荫权的偏向私营房屋政策;有梁振英的造地及增建公屋政策;及后,还有林郑月娥的“明日大屿”造地政策。以上多个不同方向政策,内容虽然不同,但其核心价值都是解决香港市民最迫切住屋的诉求。
房屋政策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它的“钉子”起初要慢慢地敲打,不要急进,过急会触动了市民、发展商的神经。相反,太慢又会让人觉得隔靴搔痒,政策不到位。因此,房屋政策就须要一钉一钉地敲打,不可连续地敲打,万一根基打不好,会弄坏墙身,又要做更多的修补工作。
事实上,过去几位特首深明此大意,政策上都是适度地推行,奈何地他们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大家都未能完成两届十年的任期,他们所推出的政策往往实施了一半,特首任期结束,政策未能得以延续下去。
今届特首李家超及管治团队汲取了过去几届特区政府所实施的房屋政策所带来的经验,好的措施需要保留,继而深度优化、拓大服务范围;不好的措施需要检讨、改善,继而再考虑是否保留,或者提早取消。
纵观过去三年的施政报告,特首在房屋政策上施展了“组合拳”,将多个与房屋相关的政策捆绑在一起,逐一解决。笔者对于现届政府施政有一值得欣赏的地方,不是盲目向一个问题进行“狂攻猛打”,而是向多个问题进行“深耕细作”,一步一步推出适度政策、措施来实现目标,实践“钉钉子精神”。他们认清了一个方向,就是让基层市民有一个安乐窝。李家超在第一份施政报告上,已经开宗明义地讲明,要规管㓥房的租金,先为最基层市民做好房屋保障。
其次,政府加快兴建过渡性房屋,让市民尽快“上楼”,一来可以改善住屋环境,二来可以减轻租屋的负担。这些政策,都是过去几届政府所投入的房屋政策研究所带来的贡献。
曾经有社区组织做过㓥房户的心理研究,报告指出住在㓥房的住户,每天因承受著大小程度不一的消防、安全及卫生隐患,导致身心健康持续受到威胁。有些住户更出现焦虑、抑郁和压力等情绪症状,有些更确诊患有情绪病。
因此,今届特区政府对基层住户实施第三项重大政策,就是将现时没有规管的㓥房,格式化、标准化。因此,李家超在今次施政报告上提出“简朴房”的措施。“简朴房”的政策原意,就是让基层市民住得有体面,减少他们对住屋环境的负面影响。特区政府对于“简朴房”的要求,就是必须有窗、有独立厕所、面积不少于八平方米等,这是市民最基本的住屋要求。
最近,习近平出席一个省级干部“三中全会”学习会议上提出一句意味深重的说话——“顶层设计和摸著石头过河结合,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鲜明特征之一”,意思就是“顶层设计更重系统思维、整体战略,摸著石头过河更重敢闯敢试、基层探索。”笔者认为,今届特区政府能够实践到“顶层设计和摸著石头过河结合”,不是盲目推行某些政策,而是从过去的经验,加上现时推出政策时的观察,如政策有所不足,即时检讨改良。如政策取得阶段性成果,即时深化扩展至不同范畴。
最后,房屋问题不是一时三刻可以解决到,笔者认为,特区政府须要有长远的发展蓝本,同时亦要有稳定的管治团队,方可作长时间来执行房屋政策,才能够改善市民的住屋的需求。
(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深水埗区议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