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北角的电气道与大强街区域,现今已蜕变为港岛地区标志性的住宅社区——城市花园。然而,在1980年代这座物业拔地而起之前,其所在地曾是大中华区内规模最为宏大的发电厂之一。尽管那座发电厂早已被拆除,但电气道(Electric Road)与大强街(Power Street)这两条街道的名称,仍犹如历史的低语,向我们透露著北角发电厂对于香港发展历程以及电力普及的深远影响。
北角电气道上的城市花园:
昔日中国最大电厂的辉煌印记
坐落于北角的城市花园,其前身可追溯至香港电灯公司(简称“港灯”)旗下的北角发电厂。这座发电厂于1919年正式投产,曾是中国最大的发电厂之一。
北角发电厂亦并非香港电力供应的起点。在它投产之前,港灯已在湾仔永丰街一带建立了香港首座发电厂。若该发电厂得以保留至今,其历史将超过130年。然而,随著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扩大发电设施成为当务之急,北角发电厂应运而生。
发电厂的兴建并非易事,尤其在那个时代,煤炭是主要的发电能源。相较于后来常用的石油,煤炭对空间和交通条件的要求更为苛刻。发电厂必须临近海边,以便将海运来的煤灰运入仓库,并预留空间建设冷却水系统和污水处理装置。北角海滨的优越地理位置恰好满足了这些要求。
1919年,北角发电厂投产运营,港灯随即将湾仔发电厂转为备用电源。1934年,港英政府在港岛开辟了一条新路,旨在铺设电车轨道。这条新路于1935年正式落成,并被命名为英皇道。而早在发电厂建成之后,电气道(Electric Road)便已开始形成,并在随后的岁月里从泥泞小路逐渐发展成为正式道路。
“Power”的多元意涵:
街名由“电力”到“大强”的奇妙变迁
紧邻电气道的大强街(Power Street),其命名同样与发电厂紧密相连。然而,在命名过程中,由于当时的翻译官将代表电力的英文“Power”误解为“强大”之意,遂将这条街道译为了“大强街”。这一翻译不仅引发了诸多笑谈,更使得人们难以直接从这条街道的中文名称中联想到它昔日的发电厂背景。
与电气道相距不远的是“油街”,这里曾是蚬壳公司的石油库所在地。在这个集发电厂与油库于一体的角落,日占时期曾被划定为“军事区域”,海旁及海面均有军队严密驻守,见证了那段动荡不安的历史。
二战结束后,随著石油工业的蓬勃兴起,香港也紧跟世界潮流,北角发电厂亦在1952年实现了由燃煤发电向石油发电的转变。
鸭利洲南丫岛建电厂 取代北角地位
战后,香港的人口急剧增长,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为应对这一挑战,香港电灯公司(港灯)于1968年和1982年分别在鸭脷洲和南丫岛兴建了发电厂。尤其是在1970年代石油危机爆发,油价飙升的背景下,南丫岛发电厂凭借其既能燃煤又能石油发电的灵活性,迅速崛起成为仅次于青山的全港第二大发电厂,并逐渐取代了北角发电厂的供电地位。于是,港灯于1978年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关闭北角发电厂,并将其土地转型为一个大型住宅项目,即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城市花园。
《港纸》记者走访北角住户,老一辈人仍对电厂有些许印象,许多后生已是对这段尘封的历史感到陌生。虽然电气道现在已经没有发电厂,发电厂的历史亦是渐渐淡出人们视野。踏入千禧年,南丫岛电厂开始采用天然气发电,南丫风采发电机启用,香港亦正式进入洁净能源新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北角发电厂作为香港电力普及的起点,这段香港历史,不但燃亮港人的生活,也为城市发展添上灿烂色彩。
来源:地区报《港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