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锦云
10月31日,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北京专门会见香港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林大辉、校长滕锦光一行,彰显了中央对香港高等教育的高度重视。夏主任在会面中提到,香港的大学有著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在国际社会享有盛誉,是国家高等教育的宝贵资源,是香港的重要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夏主任的期许重在“识变应变求变”
夏主任也在会面中对香港高校管理层提出了几点期许,包括管理层要团结、要支持行政长官依法施政、要爱国爱港及“紧跟时代步伐、主动识变应变求变”,最后一点十分关键。那该如何“变”呢?也许可以从夏主任对香港理工大学的几点肯定中找到启示。他表扬港理工“团结一致、上下一心”、“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坚持培育拥有家国情怀、具备全球视野和勇担社会责任的人才”、“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参与国家重大项目等方面取得优异成绩”。
港理工做出成绩 各校可以效仿
应该说,香港理工大学这几年在以上几各方面做出了不同程度的成绩,在“学科建设、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参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两方面尤其得到认可。港理工多年来参与了国家嫦娥航天工程,取得不小成果,学科建设、科研、应用成果转化得到国际排名榜和社会的认可。我认为更为难得的是,港理工也积极参与香港本地社会的发展,不但每年对香港政府施政报告提出详细的政策建议书,并且推动学者参与本地社会的服务。另外,港理工在内地各省市合作建设大批技术研究院的策略也正在给地方省市和港理工本身带来双赢效果:地方产业获得全球知名高校的基础科研成果,助力企业发展以及培育新质生产力,港理工获得额外科研经费提升本身实力和知名度!这些方面的突破或许是夏主任所言的“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的港理工实践。
其他几所香港高校其实也做了一些“变”,比如香港教育大学在中小学师资培养、与内地高校尤其是师范类高校合作、教材协同发展等领域不断有进展。总而言之,大学的改革发展,应该更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服务于香港本地经济民生。
在融入国家大局中 香港高校迎来质量提升的发展期
香港特区政府近年发布的几份施政报告推出不少有利于高等教育和科研发展的政策,包括大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大学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和港深河套科技园区合作、建设第三所医学院、推动高等教育服务东盟、一带一路等海外国家。可以预见,香港高校在服务香港本地的同时,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在国内国外都将得到更大的发挥空间。最近港澳八间大学就与国家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签署合作协定,参与国家重大科学装置——南方先进光源的设计、建设和开放运行。港澳科研人员也加入了国家太空人团队,这些融合发展都将进一步推动港澳科研力量汇入国家科研体系和重大科研规划与项目中,极大有利于提升港澳高校科研水准和质量。
香港公立大学数量从回归前香港两所(即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增加到八所,还有不少私立自负盈亏的院校。这一阶段香港实现了高校数量大增,高等教育得到大幅度普及。经过回归后多年发展,香港高校在基础科研、教学、国际化等都有相当水准,是香港的金字招牌。只要团结一致,结合国家和香港发展战略,各校发挥自身国际化办学及科研所长,一定能得到更大发展,不断提高品质和国际声望,为“国际高端人才高地”建设做出贡献。
(作者系香港大湾区教育融合发展智库主席、华南师范大学港澳青少年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全国港澳研究会会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1/2/vXBrryQQrmR5F7LXLD0kRFFKdp2vRIlSf0b.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