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昆
特区政府近年推出多项措施“抢人才”,而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各项人才计划在过去两年已接获逾38万宗申请,特别是在前年底推出的“高才通”,直到目前为止已有约10万宗申请。毫无疑问,香港仍然是具有多元开放、国际化的独特条件,配合特区政府创人才措施,让五湖四海的人才,能在香港奋力谋发展。
惟近日有“不良中介”利用各项人才计划,让内地学生在不用来港读书的情况下,仍可用“受养人签证”去获得香港“本地学生”身份,而相关新闻引起有人认为此情况确有违反人才计划之初心。事实上,特区政府高度重视并持续打击有关中介的职业操守,同一时间,社会大众亦要更全面地了解特区政府对于输入人才、为香港经济与繁荣发展所作出的努力。因而,不应因个别“不良中介”的操守,而全盘否定或引伸至“两地融合”的区域矛盾之争,不仅不利于香港建设成为国际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更会阻碍已在香港落户本地社会的人才融入香港文化的动力,对于香港作为中国对外输出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角色,将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紫荆》已于10月31日刊登本会成员许鸿鹄文章,题为“香港积极抢人才,为市民谋幸福,有商有量化矛盾护学生福祉”,已有详细论述,全面剖析特区政府全力打击有关问题的决心,不但对于本地学生升学未有影响,反而更突显本地的教育措施,对本地学生接受教育和持续进修有所保障,简接突显香港教育体制也是吸引人才落户的一大特点,以及反映社会珍惜、渴求人才来港落户的必要,才引伸出不少的社会讨论。
不过,许的文章也借由“不良中介”之话题,涉及到抢人才的同时,也确实要关注其人才家属的需要,包括人才的子女是否可透过计划,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云云。
无可否认,香港已有全面吸引顶尖人才的规划布局,包括良好税制、普通法制度,监管营商环境的公平与透明,以及社会治安、还有两文三语通用的友善环境。需要知道的是,为进一步海纳百川优秀人才,营造人才安心宜居就业之环境,部分人才忧虑的家庭因素之考虑,当局亦需要作出更全面且进取的完善举措,方可更为有效留住人才。
笔者相信,涉及人才子女的教育问题,现时把问题抛出来在社会讨论,定可促进当局加快脚步完善整套的措施,笔者这方面从不担心。惟笔者亦想借此提出,人才落户香港与否,主要考量是离不开上述提及的各项举措“硬件”,但甚少有评论认真关注人才及其家属融入本地社会文化的问题,这可以说是政策举措的“软件”,也同时反映一个地方的软实力,是否具有足够的包容性,让人才长久留港爱港,以港为家。
日前,7届英式桌球世界冠军奥苏利云来港定居,这情况反映出有少数人才是因为“实在太喜欢香港”,才作出人生至关重要的决定。不过,普遍舆论的导向,似乎刻意忽略或“有所不作为地”珍惜本港社会文化、生活之重要。公允地评论,香港是善于用两文三语作为沟通的国际性城市,也是此一条件推使香港优越于其他国际城市之处,国际人才其实是很包容且敢于接受与学习本地文化,但若然本末倒置地“一味迎合”人才来源地的生活方式与习惯,其实国际人才亦会因由此因素“不多作考虑”来港落户。因为此城与他城相似,人才又何必钟情来港爱港、落户香港?
此方向的探讨涉及一个地方的软实力建设,长远更是涉及多个方面的界别与行业之持续发展,尤其有不少评论导向提及一式一样的加快优才审批建议,而又忽视本身作为舆论导向的建设者,可能本身对香港文化与生活方式不习惯又不认同 (例如抗拒尝试用粤语沟通、又对于本港生活文化的独特性不多作了解,且刻意把自身的生活文化置入本港),显然未能说服自身,又怎能呼吁并把握住全球英才留港的契机?留住国际人才,涉及文化软实力的探讨,希望抛出一个球,为日后社会大众得以重视。
(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秘书长,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