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鸿鹄
香港特区政府各项“抢人才”计划实施近两年,衍生的某些现象,近日受到社会关注。据报,有自称是香港学生家长的网民发起联署,批评有“不良中介”利用香港各项人才计划,让内地学生在不用来港读书的情况下,仍可用“受养人签证”去获得香港“本地学生”身份,参加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并考取香港各大学的特区政府资助学额。他们认为,情况有违人才计划初心,更直接影响香港学生在本地升学的机会。笔者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不良中介”,社会应支持特区政府打击这类误导信息,绝不要错将矛头指向对香港有重大贡献的输入人才计划。
香港是名副其实的“求才若渴”
首先,社会必须承认,大力输入人才对香港确实有正面和积极意义。香港严重的老年化、少子化,加上近年个别市民选择移居海外,令香港陷入人才流失窘境。根据特区政府最新推算,各项人才计划自2022年12月底推出至今年9月底,已有16万名人才携同家人抵港,一定程度上填补本地人口及人力缺口,惟预料本港未来5年的人力和人才缺口仍会持续扩大,估算各行业人力到2028年仍然短缺约18万人。
人才,乃世界各经济体推动和发展经济之本;没有人才,要“拼经济、惠民生”,根本无从说起。以今日香港的情况而言,特区政府大力输入各类人才的唯一理由,就是希望为香港经济发展持续增添动力,亦只有搞活经济、发展经济,特区政府才有办法改善香港市民的生活,让大家生活得更自在、更幸福。
本地学生升学没受影响
至于部分香港家长担心,那些实际上没有到港,却能用“受养人签证”去获得“本地学生”身份参加DSE考试的内地生,有可能影响本地学生的本地升学前景。就此,笔者认为大家不必过虑,有报章日前访问一名不愿具名、来自受资助大学并负责收生的教职员称,各项新的人才计划推出后,持相关签证并符合“本地学生”资格的报读人数确有增加,但同时近年本港适龄入读大学的人口下降,而特区政府的资助学额则保持不变,故未见有影响本地生入学的情况。该名教职员又直言,若对“本地学生”资格施加居港年期要求,担心会影响顶尖人才来港意愿。
行文至此,我们不妨做一个小总结。现阶段,香港学生的本地升学前景,有没有受影响呢?数据上似乎看不到这情况;那么未来又如何?特区政府会否检视“本地学生”的定义呢?答案是“会”,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日在立法会已表明,留意到近日有意见关注各项人才计划持有人的子女来港应考DSE,其后以本地学生身分入读特区政府资助大学,承诺特区政府会考虑重新检视专上院校在录取学生时,所采用的“本地学生”定义。由是观之,现阶段未见有不良影响,特区政府既已承诺会检讨现有安排,笔者很希望各位家长相信,特区政府一定会保障本地学生的福祉,包括接受教育和持续进修的福祉。
“抢人才”须顾及人才家属的需要
想必一定有人会问,香港各项输入人才计划,为来港人才的家属提供宽松的定居和就学条件,这是否一个漏洞呢?翻查资料,为人才的家属同时提供定居、工作和接受教育的机会,仅可算是“标准动作”,很多先进经济体的“抢人才”计划都有类似安排,甚至可以说,若没有相类优惠,人才根本不会考虑去到当地发展。以美国、澳洲和加拿大为例,这三个先进经济体的“输入技术移民”计划都容许,人才携同家人到当地定居,而人才的子女亦可以入读当地的公立或私立学校,借以考取入读当地大学的资格。事实上,很多调查都发展,人才决定是否到某地工作,首要考虑始终是子女的教育问题,这一点,几乎是所有输入人才计划的金科玉律。
所谓“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作为家长,关心子女前途,属天经地义、情理之中。笔者非常明白香港家长的忧虑,大家积极主动、以正面态度向特区政府反映意见,这做法值得称许;同时,笔者亦希望大家切勿被负面情绪主导,须明白特区政府已著手检讨“本地学生”的定义,亦相信特区政府会和内地相关部门紧密联系,了解该等“不良中介”是否有违法违规之处。总括而言,各位家长千万不要受别有用心者的唆摆,将问题推到“两地矛盾”层次,既令问题模糊失焦,亦伤害两地人民感情,实是不必。
(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成员,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