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庄蕾
9月13日,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当被记者问到获得这份殊荣的感受时,他谦虚地说:“‘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是奋斗在各行各业工匠们的共同荣誉,是党和国家对中国工人群体的认可,给予了广大工人群体极大的鼓舞。”
刻苦钻研技术破解难题
1984年,青岛港开始筹建专业集装箱公司,当时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那时,桥吊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里,桥吊出现故障,只得高薪聘请外方专家来修理。许振超回忆说,有一次,队里的桥吊坏了,外方工程师报价2,000元(人民币,下同)才能修复。在那个年代,2,00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经过检查,许振超发现只是一个电路板出现了故障。他骑著自行车赶到五金店,花8元钱买回零件换上,经过一番调试,桥吊又开始运行了。
高达70多米、重达700多吨的桥吊核心原理复杂,电力拖动系统的关键则是“破解”完整的电路图。不甘心受制于人的许振超开始研究桥吊控制板,他每天下班带上备用控制板,回家后对著台灯仔细观察,一笔一笔绘制电路图。桥吊的说明书都是英文的,这对于上学期间学习俄文的许振超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看懂英文说明书,许振超买来英汉词典从头学习。“当时一有空我就学习英语,连走路都在背单词。经常刚背完的单词转头就忘了,没办法,那就接著背。”许振超说。
许振超前前后后用了4年时间一共研究了12块模板,完成了整整两大摞完整详尽的电路图。“我崇拜王进喜那样的铁人,‘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钢铁誓言就是我当时的座右铭。”许振超凭著这股劲儿,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还能修复精密部件。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自学,家里与机械、电气有关的书籍、报刊等摆满了书橱,光高校教材就有50多本。他读过的各类书籍有2,000多册,写了近80万字的读书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许振超终于学出了名堂,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桥吊专家。
轮胎吊使用柴油发电机组,存在能耗高、运行成本高、污染重等缺点,此前世界各国的轮胎吊生产厂家和码头公司竞相投入力量试图改进轮胎吊驱动技术,但成效不大。许振超告诉记者,一开始接到公司关于轮胎吊电动化的课题时,他也被难住了,接连六七套设想方案都被否定。直到一次在外地参观厂家车间时,天车上的驱动滑触线让他眼前一亮,反复论证之后,他确定采用移动滑触线供电技术方案进行轮胎吊“油改电”改造。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许振超和团队终于攻克这一世界难题。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废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两大难题,还助力港口实现年节约生产成本2,000多万元。
九次刷新世界纪录
装卸效率是衡量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重要指标之一,青岛港曾经因为装卸效率低被外国船员瞧不起。“当时有船员对我说,你们的装卸效率能赶上日本就好了。”许振超说,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憋了一口气,一定要创造世界一流的装卸效率。
桥吊司机的工作是在50米的高空仅凭左右手控制操纵杆,将4个锁头放入集装箱上不到半个手掌大小的锁孔,难度好比在空中“穿针引线”。他给大伙儿定下了“人人练技术、人人有绝活”的规矩,苦练“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基本功,桥吊队由此成为青岛港最早的一支绝活团队。
装卸效率提高了,许振超有了挑战世界第一的底气。2003年4月27日晚,320米长的巨型货轮“地中海法米娅”轮靠港,8台桥吊呈一字排开,同时抓放8个集装箱,许振超和工友们开始向世界装卸纪录冲刺。经过6小时27分钟的艰苦奋战,全船3,400个集装箱全部装卸完毕,创下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仅仅5个月后,许振超团队又刷新了这一纪录,单船效率提高到每小时381自然箱。2019年,当他们第九次刷新世界纪录时,单船效率已经提升到514.7自然箱/小时。“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练一身绝活,同样无愧于时代。”许振超自豪地说。
许振超就是这样一次次超越自己,使“振超效率”成为国际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振超效率”不仅提高了青岛港的货物吞吐能力,也对全球航运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岛港从年吞吐量几千万吨的支线小港到亿吨大港,再到山东港口一体化之后突破7亿吨,都是干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许振超说。
“振超精神”锻造“金牌工人”
许振超不仅在自己岗位上当标杆、作表率,更致力于团队建设和技艺传承,先后培育了“王啸飞燕”“刘洋神绳”等一大批港口工人品牌,激励著一代又一代码头工人不断挑战极限、追求卓越。
2011年,“许振超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成立后,许振超对发扬工匠精神更加关注,带领团队围绕码头安全生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推进互联网战略,持续破解安全生产难题。由他完成的“集装箱岸边智能操作系统”,在世界集装箱码头率先实现“无人桥板头”,该项目为集装箱码头行业首创,解决了集装箱桥板头作业人机交叉的风险问题。他带领团队打造的“48小时泊位预报、24小时确报”服务品牌,每年为船公司节约燃油1.26万吨,成为青岛港的又一“金字招牌”。近年来,许振超带领团队申报国家专利108项,完成技术革新项目998项,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牌工人”。
许振超表示,“未来的路还很长,在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新征程上,还有许多工作在等著我,我将和港口同事们一起,为港口的现代化建设继续努力、继续学习、继续钻研,争取建立新的功绩。”
从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成长为行业楷模,许振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本文刊发于《紫荆》杂志2024年11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9/IZONxdMyqj1k3igVlDgWTIzAjOFMWILFBct.pn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本刊记者 庄蕾
9月13日,山东港口青岛港青岛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技术部固机高级经理许振超被授予“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当被记者问到获得这份殊荣的感受时,他谦虚地说:“‘人民工匠’国家荣誉称号是奋斗在各行各业工匠们的共同荣誉,是党和国家对中国工人群体的认可,给予了广大工人群体极大的鼓舞。”
刻苦钻研技术破解难题
1984年,青岛港开始筹建专业集装箱公司,当时34岁的许振超被选为青岛港第一批集装箱桥吊司机。那时,桥吊的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里,桥吊出现故障,只得高薪聘请外方专家来修理。许振超回忆说,有一次,队里的桥吊坏了,外方工程师报价2,000元(人民币,下同)才能修复。在那个年代,2,00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经过检查,许振超发现只是一个电路板出现了故障。他骑著自行车赶到五金店,花8元钱买回零件换上,经过一番调试,桥吊又开始运行了。
高达70多米、重达700多吨的桥吊核心原理复杂,电力拖动系统的关键则是“破解”完整的电路图。不甘心受制于人的许振超开始研究桥吊控制板,他每天下班带上备用控制板,回家后对著台灯仔细观察,一笔一笔绘制电路图。桥吊的说明书都是英文的,这对于上学期间学习俄文的许振超来说,难度可想而知。为了看懂英文说明书,许振超买来英汉词典从头学习。“当时一有空我就学习英语,连走路都在背单词。经常刚背完的单词转头就忘了,没办法,那就接著背。”许振超说。
许振超前前后后用了4年时间一共研究了12块模板,完成了整整两大摞完整详尽的电路图。“我崇拜王进喜那样的铁人,‘宁可少活20年,也要拿下大油田’钢铁誓言就是我当时的座右铭。”许振超凭著这股劲儿,逐步掌握了各类桥吊技术参数和设备性能,不仅能排除一般的机械故障,还能修复精密部件。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自学,家里与机械、电气有关的书籍、报刊等摆满了书橱,光高校教材就有50多本。他读过的各类书籍有2,000多册,写了近80万字的读书笔记。功夫不负有心人,许振超终于学出了名堂,由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名副其实的桥吊专家。
轮胎吊使用柴油发电机组,存在能耗高、运行成本高、污染重等缺点,此前世界各国的轮胎吊生产厂家和码头公司竞相投入力量试图改进轮胎吊驱动技术,但成效不大。许振超告诉记者,一开始接到公司关于轮胎吊电动化的课题时,他也被难住了,接连六七套设想方案都被否定。直到一次在外地参观厂家车间时,天车上的驱动滑触线让他眼前一亮,反复论证之后,他确定采用移动滑触线供电技术方案进行轮胎吊“油改电”改造。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许振超和团队终于攻克这一世界难题。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废气污染和噪声污染两大难题,还助力港口实现年节约生产成本2,000多万元。
九次刷新世界纪录
装卸效率是衡量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重要指标之一,青岛港曾经因为装卸效率低被外国船员瞧不起。“当时有船员对我说,你们的装卸效率能赶上日本就好了。”许振超说,从那时起他的心里就憋了一口气,一定要创造世界一流的装卸效率。
桥吊司机的工作是在50米的高空仅凭左右手控制操纵杆,将4个锁头放入集装箱上不到半个手掌大小的锁孔,难度好比在空中“穿针引线”。他给大伙儿定下了“人人练技术、人人有绝活”的规矩,苦练“一钩准”“一钩净”“无声响操作”等基本功,桥吊队由此成为青岛港最早的一支绝活团队。
装卸效率提高了,许振超有了挑战世界第一的底气。2003年4月27日晚,320米长的巨型货轮“地中海法米娅”轮靠港,8台桥吊呈一字排开,同时抓放8个集装箱,许振超和工友们开始向世界装卸纪录冲刺。经过6小时27分钟的艰苦奋战,全船3,400个集装箱全部装卸完毕,创下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集装箱装卸纪录。仅仅5个月后,许振超团队又刷新了这一纪录,单船效率提高到每小时381自然箱。2019年,当他们第九次刷新世界纪录时,单船效率已经提升到514.7自然箱/小时。“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练一身绝活,同样无愧于时代。”许振超自豪地说。
许振超就是这样一次次超越自己,使“振超效率”成为国际港航界的一块“金字招牌”,也成为中国港口领先世界的生动例证。“振超效率”不仅提高了青岛港的货物吞吐能力,也对全球航运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青岛港从年吞吐量几千万吨的支线小港到亿吨大港,再到山东港口一体化之后突破7亿吨,都是干出来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努力。”许振超说。
“振超精神”锻造“金牌工人”
许振超不仅在自己岗位上当标杆、作表率,更致力于团队建设和技艺传承,先后培育了“王啸飞燕”“刘洋神绳”等一大批港口工人品牌,激励著一代又一代码头工人不断挑战极限、追求卓越。
2011年,“许振超技能大师工作室”获批成立后,许振超对发扬工匠精神更加关注,带领团队围绕码头安全生产需求,开展科技攻关,推进互联网战略,持续破解安全生产难题。由他完成的“集装箱岸边智能操作系统”,在世界集装箱码头率先实现“无人桥板头”,该项目为集装箱码头行业首创,解决了集装箱桥板头作业人机交叉的风险问题。他带领团队打造的“48小时泊位预报、24小时确报”服务品牌,每年为船公司节约燃油1.26万吨,成为青岛港的又一“金字招牌”。近年来,许振超带领团队申报国家专利108项,完成技术革新项目998项,成为名副其实的“金牌工人”。
许振超表示,“未来的路还很长,在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新征程上,还有许多工作在等著我,我将和港口同事们一起,为港口的现代化建设继续努力、继续学习、继续钻研,争取建立新的功绩。”
从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成长为行业楷模,许振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
(本文刊发于《紫荆》杂志2024年11月号)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9/IZONxdMyqj1k3igVlDgWTIzAjOFMWILFBct.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