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协公布“青年精神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开学压力指数4年后首度上升
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情绪,文凭试准考生抑郁指数最高
青协推出“同倾‧同行”一键式全健平台,提升联系感抗抑郁
随著新学期开始,面对繁重的学业及各类挑战,部分学生因此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香港青年协会辅导服务24日公布“青年精神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在6,073名受访中学生中,四成五(45.1%)开学压力指数属偏高水平,自评为7至10分(1为最低,10为最高),打破连续4年的跌势。数据亦显示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情绪,即将考文凭试的中六学生,抑郁指数最高,平均分达22.3分;即使是刚入学的中一学生,平均分达17分,代表已出现抑郁情绪表征。
青协辅导服务于今年9月期间,以便利抽样自填线上问卷形式成功访问6,073名中一至中六学生,了解他们的开学压力及精神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学生开学最担忧的问题主要与学业成绩有关,连续5年高企,依次为“成绩退步”(44.6%)、 “学习动力低”(37.9%)、 “功课 / 考测繁重”(37.4%)及“课程紧凑,跟不上进度”(33.2%);其中榜首的“成绩退步”更比去年增加7.3%。
有关问卷参考了美国及台湾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以了解学生的抑郁情绪状况。调查发现,中一至中六学生均出现抑郁情绪。外国多项研究指出,青年的联系感愈高,愈有助减低抑郁症状,成为逆境中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是次问卷调查分别从学校、家庭及网络三大范畴,以了解青年的联系感,数据反映学生的联系感分数随年级递减,中一属偏高水平,中二至中六则为中等水平。联系感的平均分与抑郁量表的分数呈反向趋势,即联系感分数愈高,抑郁量表平均分数愈低。
在学校方面,青年对同学的联系感较强,视他们为倾诉对象;对老师及社工的联系感则较低。家庭方面,青年普遍感受到家人的关心,然而遇到问题时,却不想与父母讨论。网络方面,大部分青年认为能在社交媒体上找到共鸣,但不容易寻找倾诉及求助的对象。
青协辅导服务在去年9月至今年9月期间,共处理18,920宗与情绪相关的热线求助个案,以及网上辅导方面则接触了2,408位青年,当中以“学业压力”、“抑郁情绪”、“低联系感”及“求助动力低”为最主要范畴。
以下是热线及网上曾处理的个案:
个案一 有中一学生今年升读名校,虽然母亲表示没有给女儿压力,但女儿因担心考试而拒绝家庭圣诞旅行。母亲曾劝她不要过于紧张学业,校方也建议学生量力而为。母亲认为女儿可能因学校竞争氛围及课程紧凑而感到压力,担心追不上学习进度。
个案二 有中六学生形容自己像一条被拉紧的橡筋,感到极大压力,出现失眠、疲倦和动力不足的症状。家人期望他将来成为专业人士,故他视此为努力读书的动力。考完模拟考试后,他却发现成绩与理想相距甚远,开始出现抑郁情绪,失去动力,长期感到疲惫。
个案三 有中一学生自升中后,发现父母态度转变,由以往的温柔和关爱,变成对她缺乏理解,导致不想再和父母倾诉。她在学校受到同学嘲讽,父母却责怪她,与家人关系开始疏远,与朋友的联系也减少。事实上,她自升中后需要重新适应与新同学相处,而父母亦因女儿升中而感到紧张,正在经历适应的过程。
个案四 有中三学生在选科时感到困惑,但其他同学已有明确目标,质疑自己有问题。她因成绩不理想、家庭关系不和谐,导致压力加剧。纵使她知道社会上有辅导服务,却认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需辅导,加上担心让陌生人知道自身缺点,甚至被过度干预而不敢寻求帮助。
香港青年协会督导主任陈英杰表示,是次调查揭示青年精神健康状况存在多个问题,包括青年求助动机低、对精神健康服务的认知度不足等,以致难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精神健康问题。针对调查所指联系感较高的青年,出现抑郁情绪表征的比例明显较低。他呼吁家长、社工及青年工作者加强与青年的联系,以便及早识别需要精神健康支援的个案,同时应为精神健康服务去标签化,透过教育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识,从而提升青年寻求帮助的意愿。
为了提供更全面的精神健康支援和教育服务,青协辅导及全健服务全新推出“同倾.同行”一键式全健平台,并针对6至29岁轻度和中度精神健康困扰的青年,集合辅导﹑情绪健康评估及全健体验,传递“同你‧同倾‧同行”的讯息,加强与青年的联系感,倾听他们的心声。
香港青年协会督导主任马佩雯表示,“同倾‧同行”是“一键式”全健平台,提供语音、文字辅导及预约面谈等多种模式;透过与辅导员沟通,并接受情绪健康评估,有助识别青年的潜在精神健康问题,连系他们参与不同的全健体验,以展开“社会处方”健康管理。
她续指,平台倡议全人健康概念,冀减少青年对精神健康问题的忌讳,同时提供多元活动、相应支持和资源,全方位提升青年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求助动机。如青少年遇上情绪问题,可浏览“同倾.同行”平台(talknwalk.hk)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
“同倾‧同行”一键式全健平台特色
1.“一键式”全健平台
整合青年辅导服务和全人健康活动,提升青年对精神健康服务的认知。此平台提供语音、文字辅导及预约面谈;另有全健活动的资讯,方便青年自助及求助精神健康服务。
2. 识别潜在精神健康问题
透过“同倾”直接与辅导员沟通,或进行情绪健康评估,加强网上识别受潜在精神健康的青年,连系轻度至中度的青年至“同行”全健体验,从而分流获取社会处方健康管理,低密度治疗及本会的提升全人健康的体验活动。
3.以全健概念推广精神健康
让青年认识身心健康的关联,降低青年对精神健康问题的忌讳,提供多元活动,从而增强青年求助动机。针对青年的特点和需求,透过平台提供全人健康资讯、求助渠道和资源,减低寻求帮助的障碍。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5/7uVQd6OMrmWHLrAblmDd00AQiJqNsfOlzuJ.JP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5/19Xhz0gXx070TkM9hFYXCKxlFazDmUfIVRv.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随著新学期开始,面对繁重的学业及各类挑战,部分学生因此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香港青年协会辅导服务24日公布“青年精神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调查发现,在6,073名受访中学生中,四成五(45.1%)开学压力指数属偏高水平,自评为7至10分(1为最低,10为最高),打破连续4年的跌势。数据亦显示中学生普遍存在抑郁情绪,即将考文凭试的中六学生,抑郁指数最高,平均分达22.3分;即使是刚入学的中一学生,平均分达17分,代表已出现抑郁情绪表征。
青协辅导服务于今年9月期间,以便利抽样自填线上问卷形式成功访问6,073名中一至中六学生,了解他们的开学压力及精神健康状况。结果显示,学生开学最担忧的问题主要与学业成绩有关,连续5年高企,依次为“成绩退步”(44.6%)、 “学习动力低”(37.9%)、 “功课 / 考测繁重”(37.4%)及“课程紧凑,跟不上进度”(33.2%);其中榜首的“成绩退步”更比去年增加7.3%。
有关问卷参考了美国及台湾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心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以了解学生的抑郁情绪状况。调查发现,中一至中六学生均出现抑郁情绪。外国多项研究指出,青年的联系感愈高,愈有助减低抑郁症状,成为逆境中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保护因素。是次问卷调查分别从学校、家庭及网络三大范畴,以了解青年的联系感,数据反映学生的联系感分数随年级递减,中一属偏高水平,中二至中六则为中等水平。联系感的平均分与抑郁量表的分数呈反向趋势,即联系感分数愈高,抑郁量表平均分数愈低。
在学校方面,青年对同学的联系感较强,视他们为倾诉对象;对老师及社工的联系感则较低。家庭方面,青年普遍感受到家人的关心,然而遇到问题时,却不想与父母讨论。网络方面,大部分青年认为能在社交媒体上找到共鸣,但不容易寻找倾诉及求助的对象。
青协辅导服务在去年9月至今年9月期间,共处理18,920宗与情绪相关的热线求助个案,以及网上辅导方面则接触了2,408位青年,当中以“学业压力”、“抑郁情绪”、“低联系感”及“求助动力低”为最主要范畴。
以下是热线及网上曾处理的个案:
个案一 有中一学生今年升读名校,虽然母亲表示没有给女儿压力,但女儿因担心考试而拒绝家庭圣诞旅行。母亲曾劝她不要过于紧张学业,校方也建议学生量力而为。母亲认为女儿可能因学校竞争氛围及课程紧凑而感到压力,担心追不上学习进度。
个案二 有中六学生形容自己像一条被拉紧的橡筋,感到极大压力,出现失眠、疲倦和动力不足的症状。家人期望他将来成为专业人士,故他视此为努力读书的动力。考完模拟考试后,他却发现成绩与理想相距甚远,开始出现抑郁情绪,失去动力,长期感到疲惫。
个案三 有中一学生自升中后,发现父母态度转变,由以往的温柔和关爱,变成对她缺乏理解,导致不想再和父母倾诉。她在学校受到同学嘲讽,父母却责怪她,与家人关系开始疏远,与朋友的联系也减少。事实上,她自升中后需要重新适应与新同学相处,而父母亦因女儿升中而感到紧张,正在经历适应的过程。
个案四 有中三学生在选科时感到困惑,但其他同学已有明确目标,质疑自己有问题。她因成绩不理想、家庭关系不和谐,导致压力加剧。纵使她知道社会上有辅导服务,却认为只有精神病患者才需辅导,加上担心让陌生人知道自身缺点,甚至被过度干预而不敢寻求帮助。
香港青年协会督导主任陈英杰表示,是次调查揭示青年精神健康状况存在多个问题,包括青年求助动机低、对精神健康服务的认知度不足等,以致难以及时发现潜在的精神健康问题。针对调查所指联系感较高的青年,出现抑郁情绪表征的比例明显较低。他呼吁家长、社工及青年工作者加强与青年的联系,以便及早识别需要精神健康支援的个案,同时应为精神健康服务去标签化,透过教育提高公众对精神健康的认识,从而提升青年寻求帮助的意愿。
为了提供更全面的精神健康支援和教育服务,青协辅导及全健服务全新推出“同倾.同行”一键式全健平台,并针对6至29岁轻度和中度精神健康困扰的青年,集合辅导﹑情绪健康评估及全健体验,传递“同你‧同倾‧同行”的讯息,加强与青年的联系感,倾听他们的心声。
香港青年协会督导主任马佩雯表示,“同倾‧同行”是“一键式”全健平台,提供语音、文字辅导及预约面谈等多种模式;透过与辅导员沟通,并接受情绪健康评估,有助识别青年的潜在精神健康问题,连系他们参与不同的全健体验,以展开“社会处方”健康管理。
她续指,平台倡议全人健康概念,冀减少青年对精神健康问题的忌讳,同时提供多元活动、相应支持和资源,全方位提升青年的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求助动机。如青少年遇上情绪问题,可浏览“同倾.同行”平台(talknwalk.hk)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
“同倾‧同行”一键式全健平台特色
1.“一键式”全健平台
整合青年辅导服务和全人健康活动,提升青年对精神健康服务的认知。此平台提供语音、文字辅导及预约面谈;另有全健活动的资讯,方便青年自助及求助精神健康服务。
2. 识别潜在精神健康问题
透过“同倾”直接与辅导员沟通,或进行情绪健康评估,加强网上识别受潜在精神健康的青年,连系轻度至中度的青年至“同行”全健体验,从而分流获取社会处方健康管理,低密度治疗及本会的提升全人健康的体验活动。
3.以全健概念推广精神健康
让青年认识身心健康的关联,降低青年对精神健康问题的忌讳,提供多元活动,从而增强青年求助动机。针对青年的特点和需求,透过平台提供全人健康资讯、求助渠道和资源,减低寻求帮助的障碍。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5/7uVQd6OMrmWHLrAblmDd00AQiJqNsfOlzuJ.JPG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25/19Xhz0gXx070TkM9hFYXCKxlFazDmUfIVRv.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