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屠海鸣
再过8天,行政长官李家超将发布其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施政报告公众咨询工作自7月中旬开展以来,社会各界以参加公众咨询会、地区咨询会或提交建议书等多种方式建言献策,呈现出空前踊跃的新气象。笔者发现,同往年施政报告发布前气氛不同,不仅本港工商界别、专业人士、新闻媒体格外关注今年施政报告的内容,在餐馆茶楼,普通市民也在猜测、期待今年施政报告能够带来新惊喜、新愿景。
几个月来,李家超带领团队成员出席几十场线上线下咨询会,直接听取不同人士、专业界别、地区组织等意见,并经常在周末走进社区,与市民面对面交流。李家超表示,现时是全力拼经济、谋发展、改善民生的最佳时机,香港正需要更多参与者、创业者、经营者,与政府一起共同创新求变,共同提出新想法,在各领域推进落实。他说:“我十分重视在咨询期间收到的每一个意见,我们会一一仔细研究和考虑。”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行政长官每个年度公布施政报告,就市民关切的经济、民生、社会治理等问题提出发展愿景和具体措施,这已经形成惯例,公众咨询成为广纳民意的重要途径。随著爱国者治港落到实处,香港开启良政善治新局面,公众咨询的热度一年比一年高;特别是李家超就任行政长官两年多来,施政报告打“市民牌”“发展牌”“希望牌”,普逻大众也把为施政报告提供建议,看成是自己参政议政的重要机会。
中共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把握三个关键词:“全”“过程”“人民”。纵观当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产生过程,已经具有“全过程人民民主”基本要素,同时又彰显香港特色,值得大家都来关注。
从“全面性”看施政报告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字,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参与主体要“全”,社会各界别、各领城、各阶层都要参与,特别是要从制度上保证弱势群体、边缘群体能参与民主过程;二是涉及内容要“全”,无论是涉及“国之大计”,还是涉及民生小事,都要给普通民众参与的权利;三是民主流程要“全”,构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制度体系,环环相扣,形成闭环。
聚焦“全面性”看香港,施政报告参与的主体齐全。施政报告公众咨询启动至今,建言献策的主体有: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政治团体、商会、联谊会、智库、立法会议员、区议员,等等,既有以团体方式建言献策的,也有以个人方式提供建议的,参与主体多元。
聚焦“全面性”看香港,施政报告涉及的内容齐全。公众表达意见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创新科技、金融投资、提振消费、文化旅游、㓥房管理、公屋建设、湾区融合、青年发展、教育改革、医疗康养,等等,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本港有一个政团,早在3个月前就向行政长官提交对今年施政报告的期望,共有7大范畴、39个重点项目、195项建议。
聚焦“全面性”看香港,香港依据基本法构建起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全链条”,施政报告公众咨询属“民主决策”范畴,是民主程序闭环中的重要一环。李家超就任行政长官后,将施政报告公众咨询这个环节,看成是“重头戏”。政府收集民意的渠道越来越多,市民参与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形成了良性互动。
从“过程性”看施政报告
真正管用的民主必须要有“过程性”,也就是说,要让民众参与实现民主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其中一个。
事实上,民主在古希腊诞生之时,从民主选举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公民都是参与其中的。二战后,西方民主过分突出“竞争性选举”,而忽视了其他环节,弱化了“过程性”,民众在选举的时候被唤醒,选举之后就没有多少行使民主权力的机会,导致不少国家被少数政客所代表的大型利益集团绑架。
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十分注重“过程性”,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各环节都有人民参与。以“协商民主”为例,有事前商量、事中商量,事后还要将商量的结果向相关方面进行通报。
如今聚焦“过程性”看香港,香港各界和市民是施政报告的全程参与者。这两年,特区政府公布了施政报告的大框架,每个方面如何做,请社会各界和市民提供建议。
香港是一座城市,社会结构单一,地盘不大,人口不多,信息发达,市民表达意见的渠道非常便捷。尽管如此,施政报告的公众咨询期限长达两个月,令大家都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酝酿、推敲,然后提出建议。
从本质上讲,注重“过程性”彰显了“合作治理”的理念。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强调共治、共建、共享,民众既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也是受惠者,民众和政府一起寻找社会“最大公约数”。一旦找到“最大公约数”,厘清施政重点,落实到位,民众的满意度就会提升。可以说,注重“过程性”,提高了民主的成色。
从“人民性”看施政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要“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这句话非常关键。在中国内地,选举仅是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方式,在决策、管理、监督各个环节,人民都有参与的机会和渠道。
中国内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得多,香港社会结构简单,在爱国者治港落实后,除了区议会、地区三会和关爱队构成基层治理框架之外,施政报告的公众咨询是让民众参与日常政治生活的最重要渠道。
聚焦“人民性”看香港,施政报告公众咨询彰显了市民的参与权。有多家智库不久前先后发布了施政报告公众咨询期间市民最关心的各项政策范畴,关注度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土地房屋、本地消费、香港如何维护独特性的国际化。
以上三个问题正是香港繁荣发展的重点、焦点、难点问题,中央关心支持,特区政府大力推展,市民建言献策,大家都来用心用力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形成合力,推进香港发展进步,这才是真正的民主、管用的民主。看当前的香港社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在施政报告公众咨询的这个环节得到充分体现。
平心而论,香港过去盲目追求西方式民主,造成社会周期性振荡和社会分化、恶斗不断,导致了2019年“黑暴”,令香港损失惨重。施政报告公众咨询折射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征,这才是香港民主之路的正确方向,香港应朝著这个方向继续探索。
2023年12月,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全国港澳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中讲到:“把香港这个家园守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是每位香港居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只要每位居民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必将汇聚成建设香港的磅礡伟力。”
香港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全体市民的参与,从点滴小事做起,把民主的真谛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环节,假以时日,香港必能探索出符合“一国两制”要求、切合香港实际的民主之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信报》,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8/SoovHsnFZ2FRvd0IL24KR8MzOxGdOzQZ1dR.jpg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手机
+关注
文|屠海鸣
再过8天,行政长官李家超将发布其任内第三份施政报告。施政报告公众咨询工作自7月中旬开展以来,社会各界以参加公众咨询会、地区咨询会或提交建议书等多种方式建言献策,呈现出空前踊跃的新气象。笔者发现,同往年施政报告发布前气氛不同,不仅本港工商界别、专业人士、新闻媒体格外关注今年施政报告的内容,在餐馆茶楼,普通市民也在猜测、期待今年施政报告能够带来新惊喜、新愿景。
几个月来,李家超带领团队成员出席几十场线上线下咨询会,直接听取不同人士、专业界别、地区组织等意见,并经常在周末走进社区,与市民面对面交流。李家超表示,现时是全力拼经济、谋发展、改善民生的最佳时机,香港正需要更多参与者、创业者、经营者,与政府一起共同创新求变,共同提出新想法,在各领域推进落实。他说:“我十分重视在咨询期间收到的每一个意见,我们会一一仔细研究和考虑。”
香港回归祖国以来,行政长官每个年度公布施政报告,就市民关切的经济、民生、社会治理等问题提出发展愿景和具体措施,这已经形成惯例,公众咨询成为广纳民意的重要途径。随著爱国者治港落到实处,香港开启良政善治新局面,公众咨询的热度一年比一年高;特别是李家超就任行政长官两年多来,施政报告打“市民牌”“发展牌”“希望牌”,普逻大众也把为施政报告提供建议,看成是自己参政议政的重要机会。
中共二十大报告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确定为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必须把握三个关键词:“全”“过程”“人民”。纵观当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的施政报告产生过程,已经具有“全过程人民民主”基本要素,同时又彰显香港特色,值得大家都来关注。
从“全面性”看施政报告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全”字,至少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参与主体要“全”,社会各界别、各领城、各阶层都要参与,特别是要从制度上保证弱势群体、边缘群体能参与民主过程;二是涉及内容要“全”,无论是涉及“国之大计”,还是涉及民生小事,都要给普通民众参与的权利;三是民主流程要“全”,构建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制度体系,环环相扣,形成闭环。
聚焦“全面性”看香港,施政报告参与的主体齐全。施政报告公众咨询启动至今,建言献策的主体有:港区全国人大代表、港区全国政协委员、政治团体、商会、联谊会、智库、立法会议员、区议员,等等,既有以团体方式建言献策的,也有以个人方式提供建议的,参与主体多元。
聚焦“全面性”看香港,施政报告涉及的内容齐全。公众表达意见涉及的范围很广,有创新科技、金融投资、提振消费、文化旅游、㓥房管理、公屋建设、湾区融合、青年发展、教育改革、医疗康养,等等,内容之丰富,前所未有。本港有一个政团,早在3个月前就向行政长官提交对今年施政报告的期望,共有7大范畴、39个重点项目、195项建议。
聚焦“全面性”看香港,香港依据基本法构建起了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全链条”,施政报告公众咨询属“民主决策”范畴,是民主程序闭环中的重要一环。李家超就任行政长官后,将施政报告公众咨询这个环节,看成是“重头戏”。政府收集民意的渠道越来越多,市民参与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形成了良性互动。
从“过程性”看施政报告
真正管用的民主必须要有“过程性”,也就是说,要让民众参与实现民主的整个过程,而不是其中一个。
事实上,民主在古希腊诞生之时,从民主选举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公民都是参与其中的。二战后,西方民主过分突出“竞争性选举”,而忽视了其他环节,弱化了“过程性”,民众在选举的时候被唤醒,选举之后就没有多少行使民主权力的机会,导致不少国家被少数政客所代表的大型利益集团绑架。
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十分注重“过程性”,选举、决策、管理、监督各环节都有人民参与。以“协商民主”为例,有事前商量、事中商量,事后还要将商量的结果向相关方面进行通报。
如今聚焦“过程性”看香港,香港各界和市民是施政报告的全程参与者。这两年,特区政府公布了施政报告的大框架,每个方面如何做,请社会各界和市民提供建议。
香港是一座城市,社会结构单一,地盘不大,人口不多,信息发达,市民表达意见的渠道非常便捷。尽管如此,施政报告的公众咨询期限长达两个月,令大家都有充分的时间思考、酝酿、推敲,然后提出建议。
从本质上讲,注重“过程性”彰显了“合作治理”的理念。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强调共治、共建、共享,民众既是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也是受惠者,民众和政府一起寻找社会“最大公约数”。一旦找到“最大公约数”,厘清施政重点,落实到位,民众的满意度就会提升。可以说,注重“过程性”,提高了民主的成色。
从“人民性”看施政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要“形成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参与实践,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保证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有广泛持续深入参与的权利”这句话非常关键。在中国内地,选举仅是行使民主权利的一种方式,在决策、管理、监督各个环节,人民都有参与的机会和渠道。
中国内地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情况复杂得多,香港社会结构简单,在爱国者治港落实后,除了区议会、地区三会和关爱队构成基层治理框架之外,施政报告的公众咨询是让民众参与日常政治生活的最重要渠道。
聚焦“人民性”看香港,施政报告公众咨询彰显了市民的参与权。有多家智库不久前先后发布了施政报告公众咨询期间市民最关心的各项政策范畴,关注度居于前三位的分别是:土地房屋、本地消费、香港如何维护独特性的国际化。
以上三个问题正是香港繁荣发展的重点、焦点、难点问题,中央关心支持,特区政府大力推展,市民建言献策,大家都来用心用力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形成合力,推进香港发展进步,这才是真正的民主、管用的民主。看当前的香港社会,“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理念,在施政报告公众咨询的这个环节得到充分体现。
平心而论,香港过去盲目追求西方式民主,造成社会周期性振荡和社会分化、恶斗不断,导致了2019年“黑暴”,令香港损失惨重。施政报告公众咨询折射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特征,这才是香港民主之路的正确方向,香港应朝著这个方向继续探索。
2023年12月,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全国港澳研究会成立十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致辞中讲到:“把香港这个家园守护好、建设好、发展好,是每位香港居民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只要每位居民都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必将汇聚成建设香港的磅礡伟力。”
香港特色的“全过程人民民主”,需要全体市民的参与,从点滴小事做起,把民主的真谛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环节,假以时日,香港必能探索出符合“一国两制”要求、切合香港实际的民主之路。
(作者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本文原刊于《信报》,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https://res.youuu.com/zjres/2024/10/8/SoovHsnFZ2FRvd0IL24KR8MzOxGdOzQZ1dR.jpg